(文化)马头琴:传承着蒙古族情感的乡音
本篇文章1000字,读完约3分钟
马头琴球员在广场上打球。(数据图片)
马头琴,以刻在琴头上的马头命名,是蒙古族历史上历史悠久的弓弦乐器,已成为蒙古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吉林省松原市原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被誉为“中国马头琴之乡”,马头琴的广场曾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6年,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被评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7年入选“吉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头琴的起源据说是牧羊人怀念死去的小马,于是他用小马的腿骨作为琴柱,小马的头骨作为琴筒,马尾作为琴弦,最后在琴柄顶部安装了雕刻有仿小马模样的木马头,故名“马头琴”。
马头琴具有结构精巧、携带方便的特点,头顶立着一个傲人的马头,一根细长的琴杆与一个梯形共鸣箱相连,马头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两根弦,将两根弦拉得紧紧的,琴弓与琴身分开。演奏时应坐成坐姿,扬声器夹在两腿之间,琴杆向左倾斜。左手握琴按弦,右手握马尾弓在弦外弹奏。压弦法比较独特。左手食指和中指伸到弦下用指甲按弦,无名指用指尖按弦,小指用指尖按弦。有手指颤抖、滑音、双音、拨弦、揉弦、泛音等技巧,右手有弓、击、断、抖、跳等技巧。
早期马头琴主要充当史诗说唱和民歌的伴奏。民歌是一首马头琴歌曲,人们说话时可以结合钢琴的声音,尤其是结合蒙古族的“乌尔都路”(即长调民歌),更具有草原文化的韵味。马头琴的传统歌曲大多是由民歌演变而来的,可分为五类:本土民歌,如竹色连、八丫岭;英雄史诗曲调,如《奔马调》、《战斗调》;马的步伐,即表达马的形象的曲调;秦腔音乐由民歌发展而来,如《荷兰银花》、《莫德里奇》;汉族古代曲调,如普安咒、柳青娘。
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头琴走进了艺术的殿堂。马头琴的音色朴实、浑厚,富有声乐美,表现力强,能模仿马叫的声音,可谓惟妙惟肖。马头琴会独奏,或演奏或伴奏;它既能表达蓝天白云、天气优美的草原上的宁静生活,又能表达牧羊人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它还可以展示蒙古人勇敢和坚韧的英雄精神,以及马奔腾宏伟壮观的景象。
现代马头琴不仅在一些正式和隆重的场合演奏,还出现在民间婚礼仪式、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马头琴独特的演奏风格充分展示了蒙古文化和蒙古族人民的豪放性格。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民间传统,发挥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改变习俗的社会功能。马头琴在蒙古人的陪伴下,从草原和历史一路走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表达。
标题:(文化)马头琴:传承着蒙古族情感的乡音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