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岿然独存天一阁
本篇文章2890字,读完约7分钟
“读书难,藏书尤其难。很难长期隐藏它们。”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曾在《天一阁集书记》一书中这样说。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就有私人藏书的记载,书籍必须称楼号的习俗一直沿用到明清,尤其是文风兴盛、书籍众多的江浙一带。其中“藏书家”不多,能流传下来的就更少了。在古代,有些书在家庭流通过程中散落,有些被火毁了,有些被洪水毁了,有些被士兵毁了...只有宁波天一阁延续了400多年,一个人幸存下来。其创始人范钦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主持的图书馆可以免于大火?天一阁的古籍、绘画、诗词珍本为什么能逃过湿气和甲虫的入侵?
当官,储物丰富
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26岁的范钦是一名学者。从此,他的仕途一帆风顺。曾任随州周知、原州知府、江西九江兵北副使、广西参政政府使、都察院右御史,一直是兵部右侍郎。随着官位的一路晋升,他的仕途走到了将近半个中国。范钦一生好学,爱好藏书。为了收集书籍,他去哪里都去拜访著名的藏书家和商店。在他的藏书中,有地方志、科举考试、皇家档案、政府内部文件等。未被当代藏家所重视的,后来成为家中的孤本,成为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其他,如公私刻本、未刊诗集、字画铭文等。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被御史弹劾回国。他带回了从各地收集的大量书籍,回到了家乡。从此,他潜心藏书、校书、刻书,开创了范氏家族数百年的藏书事业。
建天一阁
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范钦亲自设计建造的天一阁落成,藏书万册。这个独特的图书馆的每个细节都反映了它的主人的独创性和细心。范钦深知火是藏书家的大麻烦。范钦在图书馆的命名、设计、建材、装修、环境、布局等方面煞费苦心。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在全国修建了七座图书馆存放《四库全书》,临摹蓝图是天一阁。
据《易经》记载,范钦将图书馆命名为“天一阁”,意为“水可以灭火”。天一阁的整治也是严格按照“天有水”、“百分之六十地”的理念。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天”,楼上六间在设计上开成一间,意为“天一”;下层为“地”,分为六室,称为“地六”。整栋楼高、宽、深,书柜数量是六的倍数。同时,范钦在设计建造天一阁时,还特意将“水”引入建筑,将阁内需要搬运大量书籍和储物柜的承重梁设计成方形平顶,并以“沉箱”进行装饰。“沉箱”相当于一种高级天花板“吊顶”,是多边形或圆形,上面可以涂上钻石、藕等图案,如倒桶,固定在天花板上。据《东汉依桐》“井也是东京的形象;藻类,水中的东西。他们都厌倦了火。”在宋代,沉箱也被称为“盖海”。古人认为,如果把海水放在屋顶上,火就不能自然燃烧。此外,天一阁内的装饰多为藻类、水神、水兽等图案,格子中还画有许多水波纹图案。所有这些设计都显示了建筑者强烈的防火意愿。
对于一个藏书楼来说,防火是不够的。范钦将天一阁与住宅隔开,以避免外界的火灾。天一阁前的天一池常年蓄水,方便取水和灭火。里面有假山和亭台楼阁,环境安静。范家故居和图书馆大楼之间有两堵墙,墙上有门,但门不是正对着的,而是交错的,只是为了防止火灾时火势蔓延。此外,建筑中使用的大多数材料是砖石。在施工过程中,增加了银行屋檐,打开了消防通道,并修建了防火墙来阻止火灾的蔓延。这两座山墙是传统的硬山墙。天一阁独特的设计体现了强烈的防火意识,这些设计得到了后来藏书家的赞赏和模仿。这就是它至今没有发生火灾事故的原因。
“英国石头、车辙和鱿鱼”
俗话说“江南自古无珍本”,就是说江南地区多雨潮湿的气候使书籍极难保存。宁波位于浙江省北部,属于江南文化圈,气候湿润,有潮,和江南没什么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天一阁珍稀古籍是如何在侵蚀中幸存下来的?
为了保护书籍不受潮,天一阁将书籍存放的最西边房间设置为楼梯,最东边的房间设置在空,以避免因靠近墙壁而受到湿气的侵蚀;门窗前后设置,有利于诱导风对流。清代袁枚的诗里说“久闻天一阁藏书,英石香鲤”,意思是天一阁用英石和芸草防潮驱虫。排列成产品形状的书柜有双开门,方便通风,书柜下面放一块石头。石英是一种石灰石,可以吸收水分。此外,柜子里还放满了云南草,云南草的枝叶中含有气味浓烈的芳香油,对甲虫有很好的驱避作用。这种做法自隋唐开始流行,因其简单、用料广泛而备受青睐。宁波气候潮湿,光用石头杂草保护书籍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干燥。范钦家族规定有“揭书日”,并流传后世,但没有“揭书日”,连范的后代也不准入阁。在范沁,《出书日》设定在6月中旬至7月初,通常是梅雨季节的晴天。
天一阁藏品自清代乾隆时期至今已保存200余年,著名学者阮元曾两次进入天一阁。他在《定襄亭壁探》中记载:“樊的天一阁,虽知百年,但此乃海中唯一藏书之家。于亮登上这个亭子,亭子不是很大,地挺湿,书干无虫,各有不同。”在阮元眼里,天一阁的文献能保存200多年,简直是奇迹。
一代人不分书是不会离开家的
樊琴的好朋友冯芳是万娟大厦的业主。因为管理不善,一开始书是散的,后来书被火烧毁了。冯芳最后只好把剩下的书转卖给范钦。对于范沁来说,万娟大厦的经历是一个前车之鉴。他创立天一阁后,定下一条规矩:绝不带烟酒上楼。后来规定:“不进馆,禁止吸烟。你不能在你的六个阳台和前后阳台上堆放和存放物品。不能在正门内外摆放桌椅板凳,堆放物品,妨碍行走。”这在数百年的图书馆消防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在范钦时代,天一阁没有“书不出阁”之类的禁令,家人朋友也不准随意上楼。当时下层是用来看书和收藏石雕的。朋友、亲戚、侄子借书的时候,很多时候虽然不是很爽快,但是家人可以去柜子里看书。他要求家人像北宋司马光告诫子女的那样“惜经”,坐读时“净几案”;走路看书要“拿方板”,不要让手汗流浃背,不要碰书的大脑;翻书要“轻翻页,不要用手指捏”。对书有强烈嗜好的樊琴,对书还是比较开放的。他从自己的藏书中精心挑选、整理、研究书籍,刻了20多种书籍,每一种都是亲自修订的。这些书在明朝影响很广。
作为一代藏书家,范钦认为“书是密不可分的”。为了防止书籍文献的流失,他在去世前把家族财产和藏品都交给了后人,长子范大冲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在中国古代,“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对于“孝”,具体的做法是“亲悦”,是“以德示亲”。对于范大冲来说,保护天一阁藏品不流失是对父亲的“顺”;在此基础上,如果能继续扩大父亲的藏书,就可以“以德报怨”。因此,范大冲在父亲的基础上制定了“无书不分代,书不婚”的家规。直到后世,范的后人严格执行先人制定的“建筑规则”,不断增加新的规范,以保证收藏的安全。一代又一代,范的后人也有这样一条规矩:每一个柜门和书柜门的钥匙都是在单独的房间里掌管的,所有的房间都需要为了开门而开锁,并且规定后人不得无故开门进入柜内,更不能私自带亲朋好友进入柜内。违反家规的人,借书或卖书的人,要受到禁止在祠堂祭祖或被逐出家门的惩罚。在严格的约束下,天一阁的书流传了十几代而不散,也成为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封闭管理的典型。这种管理方式虽然饱受诟病,但也让天一阁在400多年的时间里避免了各种自然环境的入侵,独立生存下来。
(作者张锁玉,长春历史研究员)
标题:(文化)岿然独存天一阁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解方将军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