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19 10:40:02 阅读:

本篇文章5818字,读完约15分钟

有学者说“看地图可以看一个时代”。《长春市历史地图集》第一张“区域地图”共17幅地图,其中8幅显示长春市的区域位置,9幅有明确的疆域,反映了长春100多年来的历史演变和形势变化。深入阅读这些地图意味着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长春的发展史。

长春馆最初成立

地图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地图”,因为《易说卦》中曾说:“坤是土地……是大地图”,然后“地图”是指地球,所以地图被称为地图。历代皇帝、政治家、军事家都非常重视测绘,尤其是清代。从康熙到宣彤,中国大使馆、纪念馆等中央机构会要求各省提交各种地图,用于编纂《大清》和《大清书》等书籍,地方志也要进行测绘。因此,国家版图地图和地方地图的绘制都兴盛于before/きだよ 0。清初,西方先进的地图学在中国得到应用,地图学技术更加科学和技术化。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首次应用三角测量和经纬度测量技术,甚至被认为比当时所有欧洲地图都要精确。可惜这种科学方法没有被后人继承,更谈不上在当地普及,传统的制图学依然盛行。比如《长春历史地图集》前六张“区域地图”都采用了典型的传统画法。吉林省地图(部分)绘制于1822年,现保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画的没有传说,直接在地图上用具体的符号来表示地物,比如山川、柳条边、伊通侧门、建筑、村落等。地图上也有一些抽象的符号,但会加上侧注,表示这不是当时流行的统一传说。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从形式上看,这张地图的独特之处在于,为了适应纸张,吉林省被画成长方形,忽略了地形比例和透视常识。从内容上看,地图对长春有两个特色:一是从绘制的地物来看,地图似乎侧重于显示吉林省水系,但同时绘制了长春办事处所在的新立市和宽城子(今长春)。宽城子成为唯一被划入地图的非官方席位,反映了当时宽城子的规模、地位和影响。据记载,嘉庆二十年(1815年),宽城子成为长春堂的“商贾聚集地”。第二,可以看到长春堂孤零零的挂在吉林省西北部的柳条外面,充分展示了长春在吉林省的地位。此时的长春还没有展现出“三省抢曲”的东北地域中心,但从图中可以看到《吉林外集》所描述的长春馆“枕山随江,远离城镇沙漠”的气势,从中可以看出长春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长春办事处搬迁

长春堂是为了管理在柳条之外开垦蒙古荒地的人而建立的,自然有自己的地盘。长春会馆地图是长春第一张标有地区的可视地图。这张地图是道光五年(1825年)吉林将军傅俊向皇帝报告长春殿从新立城迁到宽城子时画的,没有比例尺,也没有传说。这幅画的画风很独特。首先,只有一个山峰(扶风山,现在的扶风山)、两个村庄(龚公子和吉家窝铺)、三个重要城镇(长春堂、宽城子和博都内市)、六个边门、七条河流、封桩边界线等20个左右的地物,没有划入其他任何村庄。长春馆成立20年来,发展迅速。到道光二年(1822年),长春实际人口已达10776户,51878人,比初建时多了五六倍。所以不可能只有图中描绘的几个乡镇。其次,画法极其写意。线条流畅,几笔勾勒出长春馆的水系和河道走向,侧门、封桩、建筑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另外,一般地图的“贴纸”都写在角落,而这张地图直接写在地图的关键位置。用两个40多字的描述,写下了新立城和宽城子的南北距离以及各自的居民人数。傅俊并没有在相关的诉状中具体说明这些数字。他只说当时的新立城位于偏土。“以东北村为例,来回要两三百里,耽误办公也要四五天。”;宽城子,“人口密集,商贾众多,五道通衢”,非常适合作为部门驻地。《贴说》的内容既呼应了迁长春馆办的主题,又反映了新立城与宽城子的关系,当时长春馆办就在宽城子,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的内容相辅相成,侧重点不同,和谐统一,有力地凸显了宽城子的核心元素,让皇帝一目了然地知道了它在长春厅的重要地位,强化了观者对迁长春厅和厅的必要性的认识,极大地增强了地图的说服力。地图上写了大量的文字,有效地弥补了由于地图上的要素太少而造成的空稀疏感。文字与各种地物之间的密度,是传统绘画布局方式“疏而不透”在地图绘制中的体现。因此,它既是一幅地图,也是一幅美丽的画。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到了清朝,要搬去建衙门不容易,因为要花很多钱。傅俊煞费苦心画出这张地图,终于达到了目的。长春馆和政府办公室的搬迁建设适应了长春馆的发展速度。正如傅俊所说的“既方便按下,出行安全,又方便探访和扣押,不愁超脱”,解决了人口增加对执政力量的压力,增加了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有利于长春堂未来在西、北、东三个方向的发展和扩张,为蒙古王公持续推行开放政策提供了支持。更重要的是,政府机关的搬迁奠定了今天长春市的基础,这是长春城市历史的真正开始,也是长春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历史事件。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首席执行官提拔人们做出判断

自1800年长春堂建立以来,朝廷实行不加一人不开脊的封禁政策。道光七年(1827年),是长春历史上第一次国家级政策扶持。从那以后,这里开发了很多土地,人口繁荣,村庄更多。光绪二年(1876年)绘制的《长春堂地全图》正好反映了这一变化。图片高50厘米,宽60厘米,封面是硬蓝格子纸,中间是一个黄色的吊牌,书上写着“图纸:长春馆地全图”。在地图上,北方下到南方,没有指北标,方向标有文字;至今没有传说,山川或表示特征的符号等特征都用文字标注。在地图的中间是长春会馆区,近1000个单词的“贴纸”写在空白色的角落里。与长春会馆地图相比,这张地图堪称真正的“全图”,它承载了海量的信息。地图上有七个红色的“浮动标签”,分别标明长春堂管辖的五个乡镇的名称,以及东西走向,显示了长春堂内各乡镇的相对位置。在画法上,长春馆的河用蓝线画,山峰也是具象的。边界和河流的趋势完全不符合现实。所以这张地图和长春会馆地图一样,都是制图者根据已有的地图和自己的感性认识所创造的。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这张地图用170个字标出了农安市的四个方向和英里数。当时在长春堂地区,万宝山和朱家城建于嘉庆初年,其发展历史比农安市要早得多。道光七年(1827),农安被放,“城低洼,无人接管,成荒地”。后来因为没有地方设立市场,这里的商人买下了城里的土地,“渐渐搬进去,成了市场”。从此“人口增长,交易日无数”,从一个荒凉的城市变成了富饶的地区。写于光绪十年(1884年)的《长春堂志》记载,长春堂“较大的乡镇最先推农安城”。农安之所以这么重要,主要是长春堂南北太宽,北方需要一个经济中心。因为农安市地处伊通河畔,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自然就担当了这个角色。由于长春发展迅速,人口增加,蒙民交涉众多,光绪八年(1882年),明安请求将长春厅厅长的判词升格为府与民的判词,以增加权限,加强管理,并在农安设立分防。农安承担着如此重要的职能,在《长春堂地全图》中有历史的痕迹。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地图的“贴纸”上还记载了同治三年(1864年)长春堂的村庄数量,说明长春堂曾经做过详细的村庄普查,但直到这张地图的绘制,受马沙子农民军和地方官员频繁更替的影响,没有做过类似的统计工作,只能使用十几年前的资料。长春的一位历史学家于静曾经根据照片的折叠尺寸和封面上的“画”字来判断这张照片是纪念馆的一个附件。光绪二年,吉林将军穆图山颁布法令,议吉林官制改革。这张地图可能是木图山为此制作的。无论是谁制作的,出于什么目的绘制的,都记载了长春堂的发展、边界、疆域、四方、道路等地理信息,是同治末年、光绪初年长春堂历史风貌的重要体现。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该图资料丰富,其中明确记载“同治三年,共调查乡镇500余个”,并绘制了130个乡镇的名称,其中25个地名用朱笔圈定,以示重视。这说明道光七年后的40年,长春堂“境界广,生活旺”,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据《长春县志》记载,光绪六年(1880年),长春堂人口23100户,64183人。光绪四年(1878年),吉林将军在设计吉林省官制改革时,认为长春是“民风浓厚的辽阔之地,最难治”,又设在蒙古,情况复杂,故将长春堂主任的判词改为傅敏的判词,并加了主任的称号;而农安市“地要冲,命要聚,命要繁”,要分防范措施。明安改革最深远的影响是长春会馆大副的任命不再受民族血统的限制,更多的熟悉当地情况、有礼貌的人才来到长春,在这里实施有效的治理。《长春堂全图》是明安变法前长春堂情况的真实写照。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长春会馆升格为政府行政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月,吉林将军西苑要求将长春堂升格为府,在农安市设立县政府,名为农安县,隶属于府。西苑确定了长春和农安的边界,同时“绘制了长春和农安的地图,并征询了军部的意见以供日后参考”。当时由于条件有限,画一府一县的地图费时费力,不是一次性的事情。长春地区和农安县的地图是由当时长春办事处审判的山青和当时在吉林省值班的候补知府王明科绘制的。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从西苑的奏折来看,长春府和农安县的地图并没有直接上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而是由军部存档。关于长春府早期地图,曾收录光绪年间的《大清会殿图》,但其地物太少,信息量远不如《长春府图》。这张地图绘制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地图卷》中的第六张。形式上从北到南,没有传说。需要注意的是,清代很多地图上都没有传说。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地图达到标准,不需要图例;二是地图是其中一套地图,第一张地图上已经标注了一个图例;第三,有一个统一的传说,长春宅图就是这种情况。《吉林通志》第一卷有一专目《传说》,说明当时各州县绘成地图的情况,也用文字说明地图上的传说,如省会为“回”,省会为“□”,县为“○”。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长春府图创作的时候,长春升府才两年,大体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当时长春已经成为吉林省东部人口最密集的地区,“难民多了,跟着他们也不再容易了”。袁曾说,他刚上任时听说长春是最难治理的地区。同时长春“面积500多里”,办理业务极其不方便。于是长春改为知府,在农安设郡,分南北,以达到政教和谐的目的。光绪十五年(1889年),朝廷同意袁的建议,将分防磨从农安迁到山村,再迁到朱家城子,成为当时长春府唯一的一个镇。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清末新政时期

光绪年间,随着营口的贸易,长春的商业贸易兴起,并凭借其地理优势成为东北三省的贸易中心之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东铁路南支线开始修建,使长春成为运输和商品转运中心。长春市也从“省的西部门户”转变为“中央政府的东部三省枢纽”,迎来了国际化时代。周边农产品通过长春出口到营口,长春市商贸物流业非常发达。由于国际需求的刺激,长春省广泛种植大豆、靛蓝、黄烟等经济作物,也使得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剩余的零散土地被持续耕种。到宣彤统治的第二年(1910年),整个政府共有105,332户家庭,按照每户5人的计划,家庭数量已经达到530,000户。与光绪十八年(1892年)相比,人口增加了6倍;“免租土地,每亩418,892美分”,不包括东西部有垃圾的免租土地。《长春府图》反映了20世纪初长春的繁华景象。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长春府图》绘制于宣彤元年(1909年),现存于吉林省档案馆,是唯一一份首次公开的图。在画法上,比例与平面混合,参照北方标准;村、河、山、河的名称用小写,政乡界限分明。左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分别贴着水桶,分别是图片名称、贴纸、图例。大部分的传说都是从最初的具象示意图变成了象征性示意图,尤其是教堂、铁路、侧栏等地物的传说,具有其所代表的地物的典型特征,大部分都表现出很强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地图的风格可谓中西合璧,说明画家石静安具有先进的测绘制图知识和能力。特别有价值的是,这幅地图的名字是当时的长春知府孟题写的。孟,清末民初书法家,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在长春书屋工作。《长春县志》说他的书法是“吉光一羽,民争宝”,成绩更是难能可贵。然而,由于商埠问题与当时吉林西南路的路员严的矛盾,他被降级为双城会馆。地图包含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一是标注了至少1160个村庄的名称和位置,反映了当时长春人口密集、建筑纵横交错、村庄众多的繁华景象;二是划定四大乡镇和所辖49个A的界限,以及每个村的名称。这是第一次展示每一个A的全貌,之前很少有每一个A的记录;第三,画出了通往农安、博登内、怀德、吉林的道路及其经过的村庄,是对长春市政府研究的有益补充。此外,河流、桥梁、轮渡、湖泊也有所体现,长春中东铁路各站的原村名也很清晰。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中东铁路南支线只是把长春带入了现代化的进程。1905年,“日俄战争后,进入两国范围”,长春成为中、日、俄势力争夺的地方,逐渐走向国际化。面对俄日势力的渗透,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很有危机感。他曾说“长春地处战略要地,有康图四达,日俄铁路铁轨夹在东西之间,百货店云集,实为繁华商圈”。在关于在吉林西路设警备区司令的追悼会上,他还强调“长春是最重要的地方,四达的热潮,中外的交汇。”受商贸影响,长春市周边地区也开始城市化,如后堡、五虎屯、铁岭屯、黄瓜沟等都与长春市融为一体。更远的村庄也受到了长春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能反映这一历史进程的是《长春历史地图集》中收录的长春市政府的三幅地图,分别命名为长春、武家屯、钱前堡。这三张地图是从北到南,比例尺,首尾相连,显示长春市及其三大区域。地图边缘标明,东三省土地勘测局在宣彤元年实测,在宣彤二年测绘。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吉林将军大圭就设立了测绘学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徐世昌在奉天创办测绘学校。为响应陆军部测绘全国军用地图的要求,180多名测绘专业学生从奉天、吉林两校一班毕业,组成了一支测绘队伍。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东部三省土地调查总局。宣彤元年3月17日,140名测绘专业学生开始进入吉林省,从长春地区出发,向东南方向开展测绘工作。直到10月底“雪很冷,不方便测量”,车队才返回奉天。从现有档案来看,测绘已形成49幅地图,加上农安附近的7幅地图,统称为“长春东南地形图”,是东北乃至清代最早采用三角测量、水准测量等科学方法绘制的军事地图。用罕见的“25000”比例尺,将当时长春周边的地形地貌,以及村庄、道路、墓葬、井泉、树木,特别是在名为长春的地图上,首次完整的画出了长春市和商埠的轮廓和街道走向,占据了地图的中上位置,十分显眼。日本和俄罗斯的铁路附属区,按照首尾相接的原则只放在钱堡的底边,充分体现了起草者的情感好恶。地图上还显示了长春商埠和日俄铁路附属用地的建设情况。这三张地图不仅是长春地区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中国军事地图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所有图片均来自长春历史地图集

(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作者杨洪友,长春市社会科学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


标题:(文化)深读历史地图 纵览百年变迁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