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春火柴工业往事
本篇文章3547字,读完约9分钟
火柴是西方的“舶来品”。1861年营口开埠后,进入东北。人们称之为“洋火”,长春居民逐渐开始使用。火柴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习惯用镰刀打火,留着消防绳,留着火盆。邻居之间互相借火也很常见。长春建立后,也有公共火种场。今天,米沙镇的田鸡村有一个著名的火种场。
传说最初有一个蒙古人在这里开垦土地,面积达数千里。后来他靠卖地发了财,开办了很多企业,从而形成了市场。这个蒙古人叫马天吉,人们把这条街叫做“天吉街”。后来这个村子又叫田忌村。长春建立后,划归福安乡。为了方便附近的人,福安乡的人在这里的大庙里设了一个火场,由专门的人管理。当时,人们来这里生火的方式是将点燃的棉絮放入火管中,然后取出来,回家后烧掉。除了田忌村的火种场,长春堂还有朱家城子、大坊神等火种场。
20世纪初,外国资本家不满足于只向中国出售火柴,而是开始在中国设厂,利用中国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就地生产销售。长春此时诞生了东北第一家火柴厂,成为东北火柴工业的发源地。
[东北火柴工业发源地]
1906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接管俄罗斯中东铁路南段,开办南满铁路,清政府实行新政,大力提倡实业。今年年底,日本人金九看到长春位于中东和南满两条铁路的交汇处,周围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他联系了包括张松庭在内的五位中国商人,在长春市西门外(现平阳街康敏路路口附近)设立了一家火柴厂,名为广仁金火柴公司。公司资本3万日元,日本资本占3/4,中国资本占1/4。由日本广岛人佐藤诚一经营,年产火柴数万根(每盒2根,每件100袋,每包10盒)。这是长春继阿乔辛火磨之后的第二家现代工业企业,是长春最早的中日合资企业,也是东北第一家火柴工业企业。
广仁金火柴厂投产后,产品“广销,名为盛世”,吸引了另一位日本人高崎翁。他在长春和日本广岛募集股份,并于1907年底开设了日清火柴厂,全称日清磷股份有限公司..“磷寸”是日语,意思是“配”。俱乐部总部设在日本,在长春市西二道街设有分店。分行资本30万日元,实际资本9万日元。针对此事,1907年12月29日《盛京时报》特别报道:“宽城子信之日,今日中日商人签约集资3万元创办火柴制造公司,即日本人高为公司宰相,全力从事商业云。”
长春市西门内外先后开办了两家火柴厂,给当时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小城长春带来了现代工业的曙光,让具有“闯关东”精神的长春人近距离感受到了工业的巨大威力。从此,长春兴起了办工业之风,工业城市长春也开始了。
1908年春,广仁金火柴厂意外起火,烧光了日本股东的全部房屋,还烧了一个日本小孩。日本人把公司的股份卖给日清火柴长春分公司,公司的华商还保留着原来的股份,然后两家工厂就成了当时东北唯一的火柴企业。
日清火柴长春分公司接收广仁金火柴厂后,设备发展壮大,拥有70马力蒸汽机和带锯、大大小小的圆盘锯、纺纱机、纺纱机等。;共有12道工序:箱板制作、制箱、火柴棍板制作、火柴棍切割、火柴棍插入、火柴棍烘干、涂蜡、火柴棍分离、装箱、粘砂、包装、包装。火柴杆的原料是吉林、哈尔滨产的优质椴木,生产的火柴是“弗莱”牌。日产量最初约为45箱,1920年前后达到130箱至150箱,不仅销往长春及周边地区,还出口辽宁、黑龙江等省。起初,火柴厂雇佣了200名工人,然后规模最大时达到了350人。在这里工作的中国人成为长春第一批产业工人,后来也举行了争取工人权利的罢工。
[“幸运”和“幸运”]
看到日清火柴厂在长春蒸蒸日上,当时的省会吉林有人想开厂。1914年4月,经营广仁金火柴厂的佐藤敬一与内恒世伟、前田支一等日本人合资在吉林建立吉林火柴厂,并在长春交通便利的吸引下于1915年4月在长春设立分厂。工厂位于头道沟满铁铁路附属区,生产销售“幸运”牌火柴。
此后,东北各地纷纷设立火柴厂,东北火柴行业发展迅速。从宣彤元年(1909年)到1922年的十年间,奉天(今沈阳)、营口、大连、吉林、通化、布奎(今齐齐哈尔)等地都建立了火柴厂,其中大部分是日本人投资的。日本人1922年编写的《长春史》记载了日清火柴厂和长春吉林火柴厂的基本情况:
日清火柴长春分店经理:前田支一;资金:名义30万元,出资18万元;生产能力:每天150盒。
吉林赛区长春分公司经理:Murai Takichiro资金:名义75万元,已付32.25万元;生产能力:每天12万袋(纸袋)。
据笔者计算,两家工厂每天生产42万盒(包)火柴,产量很大。一时间,“幸运”“幸运”成了民国时期长春乃至东北火柴行业的代名词。
1922年以前,长春有一个由当地华人创办的群仙火柴厂。具体情况不明,规模可能很小。
[瑞典火柴公司条目]
随着东北火柴行业的快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火柴王”的瑞典火柴公司也看中了这个市场,采取向东北倾销和购买火柴公司股份的双重措施,试图全面占领东北火柴市场。1926年,他们购买了吉林火柴厂和日清火柴长春分公司的大部分股份,长春的两家日资火柴厂成为以瑞典资本为主的企业,经理全部更换。
为了对抗瑞典火柴公司,1928年,日本商人在长春投资设立了两个火柴厂,即长春宝山火柴厂和长春阳货火柴厂,与日清火柴长春分公司和吉林火柴长春分公司形成了等额股份。宝山火柴厂的老板是前田支一,原日清火柴厂长春分厂经理,资本11.5万元,生产“宝山”牌火柴;长春阳货厂的所有者是广仁金火柴厂原经理、吉林火柴厂股东之一佐藤启一,资本11.6万元,生产“傅贵”牌火柴。
《长春市志·光志》记载了1928年长春火柴企业的情况:
日清火柴长春分公司:资金30万元(日元),员工300人,年产火柴3.6万盒;吉林火柴长春分公司:150名员工,年产火柴1.6万盒;宝山火柴厂:资金15.9万元(现为外资),员工408人,年产火柴2万盒;长春阳货工厂有150名员工,每年生产1万盒火柴。
其他数据显示,到1930年,这四家火柴厂的年生产能力分别为3.75万盒、2.25万盒、5.25万盒和5.25万盒,总生产能力为16.5万盒;实际产量依次为34413箱、18612箱、6657箱、23888箱,年产量合计83570箱。到目前为止,长春不仅是东北火柴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东北最重要的火柴产地。
[中国东北著名地震“宝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长春日资火柴厂主借举办“交易会”之机,重新研究火柴的生产和销售,排挤瑞典资本,成立了以日本人为主的东北火柴联合维护协会,全面控制东北火柴行业。到1936年,长春的四家火柴厂都是日资的,总资本128.18万元。从1931年到1936年,火柴总产量依次为55465盒、59782盒、93184盒、99059盒、28806盒、111951盒。
1941年后,吉林火柴长春分公司被撤销,瑞典资本也退出日清火柴长春分公司。长春其余三家资金雄厚的火柴厂,占东北火柴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火柴行业是一个很赚钱的行业。宝山火柴厂的老板支一·前田,在开办火柴厂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积累了资金,创办了宝山洋行。1937年,他在满洲铁路附属区火柴厂原址(火柴厂搬走)建了一家百货商店。这座船形建筑,立面临街,在当时颇为奇特,号称“全市第一”,其百货商店的规模也号称“满员第一”。今天,位于北京街和新发路交叉口的建筑是欧亚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已被列为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
1945年东北光复后,三家火柴厂继续短时间生产后,其中两家倒闭,只剩下宝山火柴厂。随着日本人的逃亡,宝山火柴厂被国民党吉林省政府接收,先后改为吉林省长春市第二火柴厂和省长春火柴有限公司。解放前只剩下40个工人,产能降到每天20箱(每箱240袋,每包10箱)。下同)。此时,火柴已经成为艰难民生中最重要的物资之一。长春火柴厂生产的火柴虽然还销往东北各地,但总是供不应求。
[火柴厂迁到吉林市]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后,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迅速恢复了城市的水电供应,也迅速接收和恢复了几个基础良好的工厂的生产,包括位于宽城区新沂路8-4号的原宝山火柴厂。
收到的火柴厂改为长春市政府火柴厂,于1948年10月22日恢复生产。不久后,位于宽城区仁爱路3-54号的关闭的中华火柴厂(原长春阳货厂)被合并,两个工厂合并,规模扩大。火柴厂复工后第一年生产了14159盒火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为了便于集中领导和恢复火柴生产,东北局决定将长春市政府的火柴厂划归吉林省工矿局管理,改为吉林省第二火柴厂(第一火柴厂位于吉林市)。1950年,工厂有23台专业机器,其中20台常年使用,年产量41367台。1952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合并火柴工业,工厂迁至吉林市,并入吉林第一火柴厂,更名为吉林火柴厂,结束了长春火柴工业。
(作者孙延平,吉林省民间协会副主席)
标题:(文化)长春火柴工业往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人民大街圆广场的前尘往事
下一篇:(文化)鲁迅日记惜字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