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与长春的一段情缘
本篇文章1714字,读完约4分钟
单田芳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评书大师。有多少人是听着《三侠五义》《白眉英雄》《隋唐演义》等评书长大的,他的《三侠传》《桐林传》《乱世英雄》《水浒传》等评书是很多人饭后的消遣。有人说“哪里有井水,就听单田芳”,这很贴切。今年9月中旬,84岁的单田芳去世后,这位老艺术家的声音仍然留在了世界上。纵观艺术家的过去,单田芳年轻时住在长春新民胡同,至今仍与老长春保持着恋情。
九岁的单田芳来到长春居住
我妈曾经在一个新市场福海茶馆讲过一本书
单田芳于1934年12月17日出生在营口市。他的祖父王,是沈阳最早的竹书老艺人。他的母亲王,是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衣少女”。他的父亲单永奎是一名弦乐老师。单永胜大叔和单永怀大叔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说书人。单田芳从小就和父母一起旅行,并对此印象深刻。在13、14岁的时候,他能记住几本长书。
小时候,单田芳和父母一起去了齐齐哈尔、吉林和沈阳。1943年,一家人来到长春。他在自传中记录了这段经历。当时一家人住在新市场旁边的小吴路,他妈在新市场的福海茶馆讲了一本书。店主名叫傅亮,故名福海茶馆,是当时长春最大的图书馆,可容纳200多人。店主傅亮是个高大善良的人,他为单田芳一家安排了一个更好的地方。当时市场比较太平,听书的人也不少。单田芳家的收入也相当可观。
根据他的记录,福海茶馆旁边有一家杂货店。杂货店的老板是一对名叫刘的老夫妇。老两口的大女儿是长通路小学的老师,也是后来在单田芳上课的班主任。当时,单田芳的学名是山中川。今天,我们认为单田芳出生在一个民间艺术家庭是无限迷人的。但当时艺人地位低,被列为“低收入”。年轻的单田芳会为自己的出生感到羞耻。在他的自传中,他记录了这样一件小事:一个星期天,班主任刘老师让几个学生去杂货店帮忙,杂货店旁边是福海茶馆,单田芳的母亲在那里给孩子们讲书。隔壁传来鼓、三弦、说唱,很热闹。学生们非常好奇,伸长脖子往里看。这时,刘老师说:“这有什么好的?是唱架子鼓用的。这个你不知道。”单田芳一听,顿时臊得脸红了。他形容自己当时的感觉是“好久没喘过气了,头晕目眩,无地自容”。
从新市场到新民市场
有图片商店和空食品
在单田芳的童年记忆中,长春新市场的漫画店是最幸福的记忆。在踢毽子、跳绳、踢球、壁球、弹球等童年游戏中,他最感兴趣的是看漫画书。当时新市场上有很多绘本店,不算大。房子里有桌子和凳子,非常简陋。租一本书需要花钱,武侠小说、鬼小说、侦探小说等可以花几毛钱。父母给的零花钱基本都被单田芳在漫画店消费掉了。他第一次接触《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都是从漫画开始的。可以说,漫画中这些精彩的故事对他后来的评书生涯有着关键性的启发作用。
大约在光复后,新市场更名为新民市场。自1945年以来,长春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此期间,单田芳的家人也经历了许多事情。到1948年6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在长春实行了“长驻困”战略。长春市继续断水断粮,单田芳在家无所事事。唯一的事情就是每天望着天空,盯着国民党的飞机。一天,国民党飞机来到空扔食物。其中一个口袋从空身上掉了下来,直奔单田芳家的屋顶。结果口袋终于落在新民浴门口,那是一条地上有个洞的宽阔巷子,在人多的路口,也有一些卖吃喝的床位,卖橡子面、窝头、水煮汤等等。其实橡子根本不是食物。据说吃橡子面的人都活不下去。
后来,单田芳和他的家人设法走出东桥,离开长春,于1948年8月15日到达吉林市。
成为观众喜爱的说书人弄堂里的“戏剧盒子”,是一代人的记忆
单田芳在1954年正式进入讲故事的阶段。1979年5月1日重返书圈,第一部评书是《隋唐演义》。起初,人们不习惯听单田芳沙哑的声音。随着评书的不断播出,当时市民平淡单调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连续听完,人越听越多。当讲故事广播时,许多人会呆在收音机旁边或用半导体听。单田芳粗哑的嗓音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和磁性,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当时,新民胡同的许多人特意打开“戏剧箱”,方便邻居搬到小板凳上,坐在院子里听单田芳讲故事。如今,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胡同中爱讲故事的氛围已经荡然无存,但新民胡同单田芳家的老邻居一定记得单田芳家。
标题:(文化)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与长春的一段情缘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