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春县志》:一部用20年修成的书
本篇文章4151字,读完约10分钟
现在的人都知道长春的历史,最详细最权威的史料是《长春县志》,编辑的比较晚。始于1921年,1941年印刷,历时20年。只是在完成手稿之后,他经历了前后四任县令。那么,这部编年史的编纂和印刷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呢?
两位县令提倡的县志初稿
1800年,清朝建立长春堂,1825年长春堂行政公署迁至宽城子。到20世纪20年代,长春县的人口已经达到60万左右。当时长春交通便利,经济、文化、教育发达。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志的修订开始受到重视。林是第一个着手这件事的人。林,清末滨江会馆原同治人,来长春前为双阳县知事。1920年3月,林出任长春县令后,提出修县志,但当时人才和经费不足,于次年9月离开长春。所以县志的编修只能是“未完成”,但作为一个开端,当时获得了一些考察资料,为以后的编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林韩石的继任者是齐斌,他曾在机场路部门担任外事科长,这次他回到了家乡。在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上,齐斌比林走得更远。他努力组建了一个地方志编纂小组,并聘请了编纂地方志的人员,包括2名负责人、1名编辑和2名调查人员。其中最重要的岗位编辑是孙树堂,生于前清。调查人员还进行了调查和数据收集。比如西嘉黄反张运动、义和团运动,这些都是官方档案里没有的记载。不幸的是,最终由于“调查中的许多空白,也是不完整的汇编”,所有的拨款都被用完了,地方志的修订工作被迫停止。但5万字以上的手稿,分为“楼门、境门、乡门、校门”等14类。内容和风格基本完备,已经初具编年史的雏形。后来这部手稿被命名为《长春县志初稿》,成为长春县志的雏形。
两位县长成功完成了最终手稿
1925年前后,东北各地掀起修志高潮。在吉林省乃至原本隶属长春的农安县,地方志也开始了。在这种大形势下,1927年7月18日,时任长春县令的张舒涵以原《县志》不全为由,向吉林省巡抚办公室报告,提出重修县志。他还提议从自治基金中拨出1689元作为经费。申请被批准了。1927年8月20日,长春县地方志局成立。长春县教育局局长吴长春兼任地方志局局长,赵舒云、孙树堂任编辑,马金庸、赵宏声任调查人员。为了省钱,教育局后院的长春教育协会会场被用作办公场所,原来是李今庸祠堂。
自古以来,能成为地方志编纂者的都是这方面的大师和学者。赵、孙树堂能当上副主编,在当时的长春应该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能找到的关于他们的相关资料却很少,只知道赵毕业于机场道里中学,后来成为长春市警察局一级文员。孙树堂是前清的学生。《长春县志》曾收录他在清光绪三十四年所作的《宋张氏镇小方铭》。可见他擅长叙事,有很大的文采。1911年成为长春劝导所巡视员,是当时长春第二任教育负责人;1922年,齐斌开始研究地方志时,他是唯一的编辑,这表明他在当时的长春文教界仍然很有权威。
由于已经有地方志手稿,从张舒涵到吴长春被认为不难,所以地方志的编纂时间限制在6个月,最多可以再延长2个月。但是在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困难。最开始是因为“工作人员分工任命,铭文激活,迟迟未定”,名字不规范,字不通顺,无法开展工作。11月17日,县档案局发文,月底县档案局发出公函,要求各机构上报相关信息;还公布了四个乡镇,收集了与长春有关的作品、历史记录和故事,并派人进行了数据调查。至此,长春历史上第三次修志工程正式启动,但耗时长达2年6个月,大大超出预期。之所以拖了这么久,长春县县长马中原曾经解释过:一是追求品质;二是因为1700元太少,不能尽快完成。他还抱怨说“吉林县开始创建修复,编制预算一万两千多,跟长春县志大相径庭”,言语中充满了“羡慕”。
县长解释的原因其实只是一个方面,吴长春给出的根本原因是编辑不断更换,调查难度大。一方面,当时的机构对地方志的修订根本不太重视。通过档案与长春县志的对比可以看出,各机构报送的信息不是不报,就是错报,或者极其简略,这是一种应对态度。比如长春审判厅八位主审法官的任期几乎都是错的。另一方面,长春下辖五区两个调查员根本不够。后来“各行各业的人和城市职业教育的老师都被招去面试”。根据长春县志记载的职称名单,调查人员多达22人。这些人大多是农村学校的校长。他们没有工资,而且是义务服役。他们确实为《长春县志》的终稿做出了贡献。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编辑工作的更换。1929年1月,赵主编离开长春,需要聘请有关人员接替。这时,注意到了著名的东北史研究专家金。
当时,金跟随季昌道到阴孙启昌,在道阴府任总务总长兼长春商埠电灯厂厂长。从于今英先生的《安静会议室日记》可以看出,于今英和张舒涵私交密切,经常互访和聊天。早在1928年7、8月间,金就参与了县志的编纂,撰写了《疆域、天气、沿革、市镇》等部分,也成为县志中的经典。1929年1月19日,正式致信金·,称金·“学识渊博,学识渊博,特函聘金·为编者”。伪满洲国时期刊刻的《长春县志》序言说,金于颖是受马忠源之命,在这件事上犯了错误。此外,副主编孙树堂因病去世,长春市公安局局长王被聘为副主编。
张舒涵发出任命书十天后,从长春调任延吉道阴,马中原接任长春县令。很快,东三省的旗帜换了,纪昌道尹的职务被下令废除。3月14日,被调任奉天总指挥部。但县志局的这次机构调整,大大加快了地方志的编纂进程。另外,马中原对县志的编辑工作也很支持,地方志基本都是在今年7、8月份完成的。据档案记载,1930年4月,《长春县志》被“完全断稿”,应该是对东北改旗后长春机构改革的补充,如取消机场路、设立市筹备处、警察、司法等变化。
从现有的《长春县志》可以看出,编纂者对地方志进行了认真的修订,选词精当,地方志质量较高。4月,编年史起草完毕后,被“送往辽宁修改”。根据档案记载推断,最迟将于1931年2月将修改后的方志归还长春,距离林倡导方志修改已有10年。
提交省审计后延迟发布的好机会
1931年2月,长春县志局局长吴长春向长春县令马中原报告说,既然地方志已经修改还回去了,就要印刷。吴长春还找了当时位于省会吉林的吉林永恒印刷装帧局,让袁明九在吉林市附近校对。为了印制这部县志,永恒出版社也做了详细的预算,包括每套六册,使用中国迈达仁皱褶纸和彩色地图,每套六册;书皮深蓝色毛月布等。在印刷量方面,给出了三种方案:200份、300份和500份。4月1日,吉林省政府民政部门批准长春县政府打印200份的申请,永阳每份7元72分。
按照正常程序,县志是可以印刷的。长春知县马中原随后提出,稿子要送到省里“审核后印刷”。因此,长春县志局“将县志草案与目录普通例装订成册”,其中“县志目录普通例一份;县志十四卷,定十二册。随后,吉林省民政厅根据省长的命令,对《长春县志》手稿进行了审查。民政厅表示,“地方志内容公允,但考证过于复杂,而今天对事实的记载过于稀疏,似乎应该把复杂的部分砍掉,简化考古方面的内容,对各种改革问题进行详细的检索,以便及时完善。“。自治项完全省略的,应当追究并补充”;“知门引用南满章节,无关紧要,全行可删”。吉林省省长办公室发布的地方志修订文件是7月15日。长春县志书公司根据上级指示,“正计划聘请合适的人从事删书工作,但9·18事件后,此事将逐一结案”,此稿将“送市图书馆妥善保管”。可以说,马中原的核呈让这部编年史失去了最好的出版机会,留下了历史性的遗憾。
伪长春县令删印县志印殖民印
伪满洲国成立后,伪政权为了标榜政权的合法性,要求各县上报或编纂县志。1933年4、5月,时任长春县教育局长的伪满洲国张雁田两次提出要印刷现存文稿,被伪长春县令拒绝,因为“事关重大,不能仓促处理”。几个月后,长春市图书馆把手稿还给长春县教育局。1939年,日本人冈田出任伪长春副县长后,也发表了这篇稿子,要求伪长春县府文书处长刘·“在一定时期内组织起来”,但一年后,他被调离长春。日本人春彦接手后,决定重新印刷此书。表面上看,日本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为了让“后来研究郡国事迹的作家和研究者们跟着地图走”。其实伪长春县令刘在序言中已经道出了他的心声,即长春已成为伪满洲国的首都,“季府之区,回廊之地,文学之缺。如果相关的脸都是好的,为什么是永恒的?”说白了就是伪满洲国要继承历史,让历史永久化。
当然,为了掩盖日本人的罪行,日本人不可能照原样印刷这种编年史。在世春的指导下,刘、、徐普等教育部长著书删除了原有的编年史。删除的内容主要是日军在长春侵犯中国主权的记录。比如说到南满铁路,大量的语言,比如“民国四年,日本人在我国承担了很多麻烦,改期九十九年,逼我承认...它被视为一个永久的殖民地”,可以牵制日本人,反映他们的傲慢,被删除。增加的部分最明显的是第四卷自治项下增加了“县行政”。第一,里面出现了“新疆城”几个字;二、列入长春《街道办事处机构表》,费用时间为民国20年8月(1931年8月),如上所述,最后日期为1930年4月。虽然吉林省省长办公室要求修改,但长春方志出版社正准备删除,九一八事变爆发。很明显,这部分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是没有加进去的。对于刘的这些篡位,并不承认。他在序言中说,“什么是巢之失,貂之讥将续”。就像于静先生说的,“假的不好”,“罪犯留指纹的话”。
1941年《长春县志》由长春市文赋印刷厂印刷,100封,每封分六卷,终于出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此时,地方志的起草已经过去了10年。这部编年史的特殊性在于,它写于民国,印于伪满洲国,印刷前经过删改、增删、证伪,加上了日本伪统治者的思想意志。因此,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历史,而且成为日本在东北14年殖民史的见证,因此具有双重意义。可以说《长春县志》用了20年才出版,命运复杂。能流传下来,是长春历史上的幸事。
在1927年编纂地方志的过程中,一些从考察中获得的资料,一些地方志和一些未使用的资料被命名为《长春县志》,其中包括戚斌的《长春县志初稿》,由早期在长春县政府工作的鲍桂新收集,然后捐赠给吉大图书馆,为我们研究长春历史和长春县志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于静老师有幸听了鲍先生对历史的记述,并把他的记录流传下来。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档案文献对这段历史进行梳理,尽力还原这段历史,以纪念赵、孙树堂、金、王等编纂者,以及鲍、俞对相关资料的保存所作的历史贡献。
标题:(文化)《长春县志》:一部用20年修成的书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