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古画中的七夕乞巧
本篇文章1080字,读完约3分钟
八月七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传说这是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最早是女孩子的节日,还有很多其他的称谓,比如乞丐节,女儿节等。除了少女对织女的崇拜外,还会有蜘蛛网讨巧、浮针试巧等一系列具有占卜性质的民间游戏。
据公开资料显示,七夕乔奇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七月七日金凯楼,中国色女子常穿七孔针,人人皆在习之。经过漫长的演变,一系列与乞巧相关的习俗逐渐成型。
以浮针为例,女生会提前一天在院子里放一盆水,第二天水面上会有浮尘。这时,女孩可以把针放进去,在太阳出来后观察针在水中的投影。这个习俗的目的是祈求心灵手巧。如果针的投影是一些优美的曲线,那么漂针的女生就会认为自己达到了心灵手巧,否则就会失败。
历史上许多古画都忠实地记录了这一传统。我们来学习一下古人是如何“七夕祈福”的。
唐齐图(偏)
这幅画的黑漆案中有许多旧碗(不是宴席,而是讨要运气的水碗)。整个绘画中似乎还存在着唐风,是北宋前期(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的翻版或修改版。从全景的角度来看,建筑庭院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依然有着唐代敦煌壁画的空感。
明(传)的《图卷》(偏)
它描绘了妇女乞求聪明的活动,星星高高地挂在空的上空,妇女们聚集在院子里,崇拜星星空,在院子里设立香盒,水果,鲜花,酒,刺绣等。在地板上真诚地希望他们能像织工。
8月,清代陈美的《月满清游图》一书《通音》求小聪明
描写北京七月初七妓女乞巧的场景,这是七夕女红乞巧习俗的变体,起源于女红,与女红不同,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中国情人节习俗。明代刘东、俞以正《景帝风光略》说:“灵针于七月七日中午失传。当女人暴露在水中时,水膜会在她的脸上生长,而绣花针会被扔在上面,这样她就可以看到水下针的影子。那些有云有花有鸟兽,有鞋有剪刀有水有茄子的,据说是聪明的乞丐;其影厚如锤,薄如丝,直如轴蜡,是笨拙的标志。
清人驿《乔奇图轴》
图中的女子在玩丢一根巧针的游戏。
自唐代以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成为画家们喜爱的题材之一。傅抱石七夕图中,图右下角的牛郎骑在牛背上,抬头看左上回望的织女,中间有云,仿佛是一个遥远的银河将他们隔开。马克的油画《鹊桥上的爱情》以近乎抽象的浪漫笔触描绘了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遇的场景。刘旦宅的鹊桥会,戴敦邦的织女牛郎七夕会,鲍绍友的鹊桥会也是对这一场景的直接描写。
到目前为止,七夕这个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活动已经减弱或消失,只有象征忠诚和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所以有人把中国的情人节称为“中国的情人节”。2006年5月20日,中国情人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标题:(文化)中国古画中的七夕乞巧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