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报人冯柳堂与《红楼梦》

(文化)报人冯柳堂与《红楼梦》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2 19:36:02 阅读:

本篇文章4172字,读完约10分钟

《红楼梦》不仅是文学和历史的研究对象,也是其他研究领域的重要史料来源。研究者依靠自己的方法,从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经济学、病理学等角度进入文本,得出结论。著名报社记者冯六堂也是《红楼梦》的忠实读者,以独特的视角参与了对小说的研究和解读。

冯柳堂(1892-1945),浙江海宁人。早年就读于浙江高等教育学院,后赴上海办报。1921年,他受陈布雷邀请主持《商业日报》的商业新闻。1925年,经张介绍,加入上海记者团。1927年,上海日报记者协会成立,冯六堂当选为会员,负责起草执委会的细则。同年,与陈布雷、钱昕共同创办《建设周刊》,组织学者讨论国家大事,寻求改革。1930年,商报易手。应石邀请,他担任《申报》商业新闻版主编,负责经济稿件。此外,他还曾在上海市工商局、社保局和上海华商电气公司董事会任职。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他担任过几个职务,在很多领域都有建树。日伪控制神宝后,愤然辞职,生计艰难。1945年2月,冯病逝。

(文化)报人冯柳堂与《红楼梦》

冯六堂的作品,传世。1934年2月出版的《中国人民粮食政策史》(列在商务印书馆《中国经济学会丛书》中,1937年4月再版)流传甚广。日本学者金汉波将其翻译成日文,并将其命名为《支那粮食政策史》(日本生命学会1934)。作者谈了一下剪辑的原因:“中国对人民食品的规定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因为对皮革的改编,出现了很多好的模式。需要能够了解其本质,考察其利弊,然后参考现代社会的环境,提取他人的长处,考虑得失,为后来的粮食政策做一个借鉴。也要没有书可以参考,这本书也是编辑。”本书论述了夏宇、商周至清代的粮食政策、救济渠道、社会仓储制度与组织、人口与水运。1937年8月,他的另一本书《甘龙与陈海宁·葛老》由神宝博物馆出版(1988年10月由上海书店重印)。本文从渤海陈的身世、谭树墓、陈门贵族、的生平、女变男的传说、雍正、与的关系等方面对这一历史悬案进行了研究。冯柳堂(或别名柳堂)也写过不少考据、轶事文章,流畅幽默。

(文化)报人冯柳堂与《红楼梦》

冯柳堂的《红楼梦》话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经济类论文中选取小说片段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另一种是专门的“红学”论文。

1940年和1941年,冯柳堂在《申报》商业新闻版面开设了“经济谈话”专栏,探讨古代经济史和时代的经济现象,《红楼梦》成为重要论据。《谈烟与烟的来源》是他看了上海卷烟协会公布的关于卷烟与烟目标的通知后写的。它谈到了明清以来吸烟普遍的原因,纪晓岚等人有趣的吸烟故事,香烟和香烟的区别,以及香烟和香烟流行的具体时间。他指出水烟直到乾隆朝才盛行。“为什么你知道它以前没有流行过?可以在《红楼梦》里看到。所有的记载都是从雍正到乾隆元时期。《红楼梦》里很少见到抽烟。只有一百一次,薛宝钗递了一包烟给凤姐。所谓一包烟,就是干烟。如果当时有水烟的话,奢侈的贾家是绝不会有这种事的。而且贾母、王夫人、和尚、政客都不抽烟,鼻烟是从西方流进来的,书上也有。”鼻烟是明朝万历年间传教士作为贡品引进的,又称“闻药”。人们认为它具有特定的医疗功能,能提神醒脑、明目清心、祛风散寒。随着业余爱好者的增多,鼻烟壶制造业应运而生。官窑和民窑成批烧制,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冯六堂的《鼻烟》取《红楼梦》第五十二回的段落,论述了鼻烟壶的形制(“金镶双金星玻璃的小扁盒”、“有一个头发黄黄、肉翅带西釉的裸女”)和鼻烟的功用(“忽感酸辣,贯入颊门,接连打五六个痰盂,泪鼻涕,忽聚。”

(文化)报人冯柳堂与《红楼梦》

肥皂历史悠久,西方文献早在公元前就有记载。从13、4世纪开始在英国等地广泛生产。而中国更早用皂荚、草木灰、天然碱洗衣服,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了用猪胰脏制成的“浴豆”(猪胰脏)。冯六堂的《肥皂》讲了肥皂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传播方式,以及中外肥皂的区别,还探讨了外国肥皂传入中国的时间:“从《红楼梦》这本书可以看出,康雍生活着一批贵族,但《红楼梦》里却发现了肥皂。只是湘云第21次洗脸后,宝玉趁机在这残水里洗脸,紫鹃递肥皂。我不知道这里用的肥皂是外国产品,但是是土产。但是根据时代的理论,土特产的成分很多。《红楼梦》的作者经常暗示外国的物体。而且洋货进口在做了贾道光之后开始兴盛,第三,从搓字来看,无疑是旧时代的肥皂;皂荚制成的肥皂,厚重而结实,没有现代肥皂那样光滑顺滑,擦拭和洗涤时需要“搓”。另外,女性滋润皮肤,一个是胰脏,取自猪的内脏,浸泡在酒中,可以去除裂缝,使皮肤光滑。一种是蜂蜜,用来涂抹的。而国外蜂蜜进来,两者都是自然淘汰。”通过仔细阅读得出结论。

(文化)报人冯柳堂与《红楼梦》

清光绪年间,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创制了新货币铜元,而民国则使用铜板作为流通货币之一。自古以来,金钱及其引发的故事就一直是文学作品常见的描写对象。冯柳堂指出《红楼梦》也有这样的描写,并论述了小说的命名艺术:“在小说中,他善于用人名贬世俗,允许《红楼梦》作者写刘姥姥女婿的外号狗,这样他就不能为不收税的亲戚和当官的朋友弄到钱,于是就把女儿叫做青儿,把儿子叫做刘姥姥。青儿,绿钱也;板,钱也;那些看在狗眼里的,只有钱。”

(文化)报人冯柳堂与《红楼梦》

中国植被资源丰富,木材煅烧木炭已成为群众取暖的关键材料。根据考古发现,中国烧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冯柳堂《炭火》讲贾的火盆:“比如《红楼梦》里记得贾除夕行礼。尤家的房间里,地上铺着红毡,有一个大火盆,上面有象鼻,沿金珐琅有三尺;再比如贾母正房的火盆,烧松柏香,烧百合草,想华丽富贵。”

明朝中后期,也就是有文献记载的自鸣钟,一般认为它最早进入中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82年),由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健赠送给广东造台人陈文锋。清朝以后,钟表传播更广。冯六堂的《失踪的钟表》指出钟表是稀有之物,仅限于皇室或富裕家庭,并以《红楼梦》第六回看到凤姐时刘奶奶房里的自鸣钟无聊得像个怪物为佐证。文章谈到了其他与时钟有关的话题。比如通过凤姐言论的第十四回“宁府家有一个钟点,凤姐不但有自己的钟,而且仆人丫鬟都有钟,比宁府的更有钱”;通过宝玉和晴雯的五十一段对话,说明他的房间里放着一个柜钟;通过19、45、62次嘉福国人关于时间的对话,说明当时钟表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计时方式。文末作者感叹宁被接管时只有18只钟,而被接管时却发现有370多只钟表,远远超过了表店的规模,这也说明了贾府没落的现实。

(文化)报人冯柳堂与《红楼梦》

现代历史学家推崇一个重要的学术范式:“以诗证史”。狭义上用“诗”作为史料证明历史,广义上用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研究历史,但古诗词、小说、散文都包括在内。就像陈寅恪先生说的,把零散的诗词收集起来,从时代、地域、人物等角度综合研究,就能“说明一个时代的关系”。纠正事件的发生和过程。可以补充和纠正史记的不足。最重要的是改正。”自然有助于研究者拓宽研究领域,更新解读视角。冯六堂的方法可以称之为广义的“以诗证史”,它超越了文史界限,既有利于经济史研究,也有利于“红学”研究。一方面,他的小说描写丰富了对古今经济现象的分析,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他从经济角度介入小说文本的细读,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学者赵说:“最近我爱读刘唐先生的《故事会谭》。邦联俱乐部和海狸案件的肖像都是有趣的话题。关于前者,本月在《小说月报》上写了一篇《目连故事的演变》;关于后者,我在《小说闲话》(北方新版)里写过一篇《包公传奇》。最近看了狸案的画像,可能很快会在宇宙风II里写一篇短文,详细介绍一下这个有趣的考证。刘唐当即封刘唐,他发表在《经济新闻》上的《财神》和《钟》(指《红楼梦》中对钟的惊奇和敬仰)也是我最喜欢的读物。”

(文化)报人冯柳堂与《红楼梦》

冯柳堂还有一个特殊的“红学”命题,承载着他对《红楼梦》独特的判断和认知。1943年12月,冯柳堂在《天下》杂志上发表《读红楼梦》。文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意思:第一,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对小说的整体认知:《红楼梦》的确是一部不平凡的作品,难怪亲近的人都推崇白话文为‘红学’,现在我正在根据它制作《红史》。以前对《红楼梦》的阅读和评论也可以说是“伊一最好,蔑视最好。“可是后人读《红楼梦》时,都抹杀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没能看懂。作者本来想利用富贵荣华,声色并用,做了一个看世界,警醒世界的梦。因此,他主张对小说的解读不要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挖掘。第二,作家的“一时之好”,书中的名字往往得心应手,趣味横生,如詹光、山人、吴、吴良等。第三,小说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作者不仅对从八股中取士的制度不满,还把官员贬为“鲁玉娥”。他也深明人情,说别人不能说的话。这不是一部单纯鼓吹或表达爱情的爱情小说。”看它的情感缠绵,风流倜傥,是大错特错。“4 .《红楼梦》白话文有代表性,读起来清脆,适合故事和人物。5.读者应该认识到作品的劝诫功能。”自古富贵荣华,不知有多少人,如今却很幸福!我怕我享受不到一个空白的黄土和一个陌生人的纸币;那么,你生命的此刻,荣耀与财富的脚下是什么?“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简单直白,但层次丰富,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文化)报人冯柳堂与《红楼梦》

另一篇论文《从红楼梦谈顺治出家》,1943年12月9日至1944年1月20日在《新闻》连载。否认《红楼梦》影射顺治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作者出自《董飞是董小婉吗?“董飞是个什么样的人?”“顺治为什么一个人爱董飞?”“为什么顺治有出家的传说?”“为什么叫宝黛影射顺治和董飞?”这五个方面都有详细的描述。综上,本文史料详实。比如用顺治自己写的《清史稿》等。,证明董鄂飞是大臣鄂硕的女儿,不是八大才子董小宛之一。此外,还有吴梅村的诗文,赵昊的《潇霆杂记》等。,说明顺治和尚传说流传的原因。作者以严密的逻辑驳斥了这种言论的谬误,与孟森的“董小宛考”和“色祖的事实考”相互辉映。因此,有学者评论说,“文丰反对《顺治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并说虽然从战略上讲没有与孟森有关的作品,但在近代红学史上,不乏持有《顺治董小宛的爱情故事》的人,文丰采取了更为严谨的态度。通过当时有影响的《新闻》传播,客观上对澄清《顺治董小宛爱情故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是一篇很长的红学文章,值得我们关注。”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考证和分析,是《红楼梦》研究中无法解决或解决的大争论。最近,邓晓军教授的《董小宛进宫考》和顺治的《出家》把它引入了学术舆论的中心。

(文化)报人冯柳堂与《红楼梦》

资料显示,冯六堂的《红学史》等作品尚未出版,需要由某一个人披露,这样我们才能以独特的视角对这位“红学”研究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标题:(文化)报人冯柳堂与《红楼梦》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