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月落荒寺》: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

(文化)《月落荒寺》: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3 03:04:01 阅读:

本篇文章2595字,读完约6分钟

《失落的月亮神庙》不是格非的杰作,但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格非近年来的思考主题。小说描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婚后的共同处境:妻子出轨,婚姻破裂,他和儿子陷入了艰难尴尬的境地。主角林宜生,是卷入商业社会的知识分子的写照。他是苏州人,在南京读了10年书,然后北上成为北京某理工科大学的哲学教授。得益于市场经济和国学的普及,他在各地讲学,名利双收,却依然一无所获,尤其是妻子和白人帕特里克出国,儿子失控,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文化)《月落荒寺》: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

关于失落的月坛我该写些什么?我认为一个关于格非的采访提供了一个线索。在格非发表于《上海书评》的《江南内外谈》中,格非说:“其实我部分参考了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普通人’的讨论,海德格尔把它定义为‘没有这样的人’。很多人活着,却不存在。存在是我们最低最高的目标。用米洛什的话说,只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在这里’。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在这里而不在那里?每个人都想存在,都想感受自己的有效性,都想确认自己生命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像符号一样活着。”

(文化)《月落荒寺》: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

格非在许多小说中以知识分子为主要人物,但他们不再是以国家为己任的历史参与者,而是在快速的社会转型中不知所措的边缘人。《春末江南》中,诗人谭端午是一个无事可做的无用之人。在《失落的月亮神庙》中,它既适合名利,但它仍然不能解决空没有生命的问题。这些知识分子不再是社会的主角,也不能通过劳动干预社会变革。他们要么迎合潮流,成为商业和政治的附庸,要么主动边缘化,成为无足轻重的人。

(文化)《月落荒寺》: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

在格非的小说世界里,尤其是以90年代后为背景的小说里,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身份差距后的矛盾,而不是世界问题。从《月亮寺》到格非20年的创作,他处理的是知识分子与商业社会的关系。格非意识到乡村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写了《看春风》,演奏了一首当地的挽歌。同时,他看到知识分子在以城市为主导的商业社会中无所适从。他写的《春末江南》《月光寺》,甚至更早的《欲望的旗帜》,都是在讨论知识分子不再高贵甚至沦落为“最后一人”的时候,如何管理自己,如何调整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格非不仅仅是为知识分子辩护和感到悲哀,他看到的是知识分子固有的局限性。他说,他们没有被边缘化,而是离开了他们已经很高的职位。20世纪,他们为知识分子创造梦想,很快被粉碎,来回循环,直到心死为止。

(文化)《月落荒寺》: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

当格非回顾历史时,他发现当今知识分子的困惑在历史上多次出现,如他反复提到的《金瓶梅》和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是一个资本主义萌芽、知识分子集体迷茫和堕落的时代。在格非看来,《金瓶梅》的问题既是现代的,也是明代的。他写了这么多小说,回应《金瓶梅》,因为这是他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他曾公开表示,他对《金瓶梅》的仰慕超过《红楼梦》。

(文化)《月落荒寺》: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

然而,在格非完成“江南三部曲”后,他的创作出现了一些瓶颈。一个是题材与人物关系的自我重复,一个是叙事语言的智性空腔。格非笔下最生动的人物是知识分子和充满欲望的女性,但在描写其他人物时,他们显得观念化和空万能。《失月寺》中的楚韵在人物塑造上没有那么活泼丰满。她更像是知识分子想象出来的女人,投射出梦想和欲望的符号。从头到尾,楚韵更像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梦想和情人。她不涉及柴米油盐,没脾气。她的出现和消失都是功能性的,服务于小说的情节。

(文化)《月落荒寺》: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

《失落的月坛》中的女性大多是被动的、功能性的,缺乏自身的内在张力。比如第32节,楚韵去接受美国的教育团。她记得在芝加哥的时候,一个外国人搭讪她,搂住她的肩膀。小说写道:“初来美国的楚韵,觉得拒绝别人有点不礼貌,就怯生生的答应了。男人直接把她带回了自己的公寓。楚云疑惑地和他上床。”楚韵在这里是完全被动的,她为什么和那个人回家,为什么上床,心态有什么变化,小说里没有说明。就好像她这么轻易就放弃了自己。完成作品后,楚云觉得有点丢脸,但小说只触及到了这一点,马上转向楚云,和那个男人进行了一次温柔的对话。

(文化)《月落荒寺》: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

同样,在宜居的妻子和加拿大男人之间,妻子也是欲望所画的一个模糊的符号,而妻子的具体心情隐藏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以男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叙事,而女性只是充当配角、象征、欲望的化身。

格非写知识分子,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世俗面,精神的崇高被解构,被世俗的欲望所取代。当现实压倒理想,人们纠结于琐事,主角厌世。书和女人能帮到他们一点点,但他们对书和女人的依赖也无形中消磨了他们。

在格非的小说中,知识和女性是两种叙事力量,也是欲望泛滥和毁灭的表面原因。女性成为格非小说中典型的隐喻。越是活力四射的女性,越能对比男性知识分子在空的缺席。女性的介入和离去,成为知识分子失势后对过去的追忆和对当下世界的哀叹。千年之后,虽然格非放弃了他的先锋姿态,以更现实的方式写作,但他的思想仍然是先锋的,继续着他在《欲望的旗帜》中的表达:知识分子被三重鸿沟所淹没——理想与现实、过去与现在、欲望与萎靡。

(文化)《月落荒寺》: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

当然,格非反思了知识分子的写作。早在《看不见的衣服》和《江南三部曲》中,他就对知识分子的自恋充满了讽刺,对作为主体的男性知识分子的历史充满了怀疑。比如《看不见的衣服》里,一个做了一台胆大的机器的商人,并没有吐槽教授:“如果你不是特别挑剔的话,你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查个水落石出,如果可以的话,不是吗?”这段话,实际上是说格非说话靠的是人物,说话的对象是知识分子。

(文化)《月落荒寺》: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

读格非的小说时,我会想起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在《荒原》中,艾略特通过鱼王的经历描述了现代人精神的弱点。当“上帝死了”的时候,西方人面临着道德沦丧、性爱过度的凄凉局面,而人们却找不到更高的追求。无独有偶,在那个失落的时代,乔伊斯、卡夫卡、伍尔夫等作家都卷入了现代人的“废土”处境,那是崇高精神崩溃后知识分子面对琐碎和物质过剩而无所适从的时候。

(文化)《月落荒寺》: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

一百年后,艾略特去世,知识分子的荒原处境并没有化解,而是像幽灵一样在第三世界回荡。市场化浪潮后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其实是20世纪欧美城市化、商业化的回声。但不同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不仅是由于商品浪潮的冲刷,背后也有复杂的原因。互联网时代的技术革命和整个社会对实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信仰削弱了知识分子的地位。由此,知识分子不得不从其他角度接受自己,在新的浪潮中寻找自己合适的坐标。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而格非的小说,如果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维度上考虑,则是这一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荒原”现象的精神写照。

(文化)《月落荒寺》: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


标题:(文化)《月落荒寺》: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