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从词语掌故看古代风俗
本篇文章1409字,读完约4分钟
时间变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风俗习惯,有留下的,有消失的,有改变的。
假设你现在遇到一个朋友,对方打招呼:“没什么?”我们一定很困惑。
“没有它”也被写成“没有他”,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别的”的意思。但在古代汉语中,如《说文解字》,往往把“它”作为“蛇”的原词,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蛇的形态。所以,在古代,“无其”就是“无蛇”。“没有蛇?”战战兢兢的打个招呼,因为“上界居草,人患虫蛇”,没有它,我希望不要遇到恶蛇,相当于后来的用法“希望你平安”。
这个短语的故事来自《百字古俗》。这是一本有趣的小书,作者许辉抓住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代习俗在哪些方面留下的痕迹最多?在文字里。语言是“活化石”。只要用心观察,一路挑挑拣拣,找章节,找句子,详细对比,就能隐约看到过去的风景。许卉长期研究通俗历史文化,有《词,本来就是这个意思》《古人常这样说话》等其他著作。他的文笔朴实无华,非常适合这种体裁的散文。
100个汉字分为礼仪、人际、衣食住行、生死、鬼神、寺庙、江湖、男女、博物。资料来源复杂,有《说文解字》《尔雅》等训诂辞书,有《礼记》《汉书》等四书五经或历史典籍,有诗词歌赋、笔记传说、野史轶事或戏曲杂类等。作者并不专精于深度研究,只是以零星的谈吐和轻描淡写的谈吐吸引人,有点“夜船”的闲情逸致。书也做得很好,光着背,可以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看书,有时还会感叹"啊啊,是这样吗?"。
原来“前进”原本是男生的隐喻;“下一个”原来是一块脚布;“皱眉”是女人漂亮的眉妆;“秀眉”形容老年男性的长眉;“屋漏偏逢连夜雨”不是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而是“西北角是说屋漏偏逢连夜雨”,所以杜甫的诗“床头屋漏无干处”还有另一种解释。现在的人跳槽,喜欢说“跳槽”,这个词本来是妓女和恩人之间用的。嗯,有时候,工作就像推销自己。《画地为牢》原本描述的是宽松的刑法。民风淳朴的时候,画地为牢,雕木为官。这就是皋陶治理国家的方式...
这种小考据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好游戏,比如简,或者《志》的小说,或者段、洪荣斋的杂文,或者金圣叹、袁枚的言论,甚至于学伦或者民国“补白之王”郑的间隙词。我藏了一套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的《Q-Bar》系列,共16本。在谈及“赤脚”、“公主”等名词的起源时,与本书有很多重叠或不同之处。比如许惠说两个“模范树”都存在,而《Q-Bar 5》记载“模范树”可能是古人想象出来的歌颂周公的。这些轶事有的感觉像笑话,古人的记载也很随意,但不能信,只说资本。
这本书的一大优点在于插图。每篇文章都附有一张图片,很大,甚至可以跨页。印刷清晰美观,许多取自中国古代印刷品或绘画,给人以极大的观赏乐趣。令我惊讶的是,日本的浮世绘画家如喜多川歌麿、国芳、格致北斋等都有很多画包括在内。隔海相望,画中还有钟卿,也有闺女。也有赢了一天就告别的歌手。就像日本作家李长胜曾经说过的:“如果有人来日本寻找唐朝的遗产,那就喝清酒吧。”这样一想,多少天过去了,真是突然。
每一个字都与古老而被遗忘的记忆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他们会有奇怪甚至相反的变化?许卉没有挖掘出根源,只是查阅了各种杂学,梳理了线索,呈现了现象。
虽然每个具体的词汇都有自己的路径,但归根结底,无非是一个安静的进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空,语言在人群中游走,这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遗迹,也经受住了新潮流的冲击。像所有的文化和习俗一样,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彼此相交,吹得很远,到处都是。
标题:(文化)从词语掌故看古代风俗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