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历史转折点——恢复高考40年纪实》
本篇文章1583字,读完约4分钟
上海大学出版社主编郝宇《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恢复高考40年记录》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恢复高考后的77级、78级大学生40周年。曾几何时,风生水起的天之骄子,如今都步入了成熟甚至年迈的行列。当我们演唱由张美彤和谷建芬作曲的《少年朋友来相会》时,我们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怀着弥补失去的十年的决心,我们开始努力学习。回顾辉煌的过去,珍贵的历史镜头出现在美丽的文字中。如今,当成熟的知识分子回首40年前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时,炽热的感情仍在涌动。
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郝宇教授主编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一书出版得正是时候。书中收录了77、78届大学毕业生的37篇回忆文章,近30万字。
回顾过去,过了40年才一蹶不振。高考于1977年12月10日举行。当时,中国有570多万年轻人(30岁以下),最终有27万人成功进入大学。78级的学生在1978年7月参加了全国统考。因为77级是省考,严格来说,78级是恢复后的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78级近40万学生在610多万考生中脱颖而出。
高考恢复是社会稳定的标志,考生及其家人对高考恢复都抱有无限希望。人们信心满满,迈着轻快的步伐步入高校,开始了自己梦想的大学生活。当时普通高校还没有宏伟的高层建筑,图书馆也是平房。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食物以粗粮为主,油水少,菜品单一。但是我们有亲爱善良的老师和单纯友好的同学。几乎没有老师和学生在午夜前睡觉。生活中,馒头是咸菜,馒头是白菜,不怕苦,只怕学不到知识;宿舍条件差不怕,就是怕成绩考不好。
学生的年龄差距也很大。我们班最大的是1944年出生的。他是一名高中毕业生,入学时34岁。最小的出生于1963年,只有15岁。77级和78级的大学生都是不可复制的学生。他们大多经历过“风雨兼程,见世面”。他们在工厂、农村、军营磨练过。社会大学教给他们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艰难的环境中,他们不仅可以深刻地认识到“纸上得来的永远是浅薄的”,还可以认识到必须要去学习、去审问、去辨别、去实践”。因为他们在课堂外接受了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把高校的学习和校外的经历结合起来,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做到“师夷长技,积财脱发”。颠倒的成长经历和特殊的生活经历增加了我们理解事物的多元化视角和包容性。
看了作者的热词,思绪又回到了那些日子,眼里噙满了泪水。用诗评家苗时宇教授的话说,故事因真实而精彩,文字因真情而感人。
77级、78级大学生入学40年,工作30多年。许多学生已经退休,进入了人生的第二战场。但是,从我的回忆录中,我读到了每个人走出校门后的艰辛,看到了他们的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当然,还有很多人在工作、科研、教学岗位上继续做出贡献。如该书主编郝宇教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主任王晓红研究员、创立“简易快速作文法”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翟蜜等。这些为学校增光的学生,也是国家的栋梁。这些学生,无论是退休发挥余热,还是站在三尺讲台上努力工作,还是在研究所里研究解决关键问题,都是无愧于时代赋予的栋梁之才。
复读高考的40年,也是改革开放的40年。从青春到暮年,经历了80年代的思想解放,90年代的市场经济,新世纪的全球经济,新时代的“中国梦”。每一个时期都触动了我们,但没有一个事件能像当年的高考那样精彩,在历史上永存。据我所知,退休后的学生并没有荒废。有的同学上了老年大学,后半生继续精彩;有的充分发挥余热,自愿开设学习辅导课,在社会上免费培养各类人才;有的同学写个不停,经常有很棒的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可以说,“处在历史的转折点”是每个人都放不下的珍贵记忆,也是他们抓住人生机遇,踏上人生舞台,书写人生辉煌的一支奇葩。四十年前,大家聚在一起唱《少年朋友相会》。40年后的新时代,《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又是一部《少年朋友相会》!
(作者是中国文学批评家协会会员)
标题:(文化)《在历史转折点——恢复高考40年纪实》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