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8字,读完约4分钟
盛夏温暖,种满成熟果实的扶贫大棚很多。在棚膜经济的带动下,扶贫行业蒸蒸日上。但是,面对扶贫路上的一系列问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运营扶贫大棚呢?贫困农民如何更彻底的脱贫?合作经营、订单销售、配套种植养殖等。,将扶贫产业与现代农业紧密结合,以增加收入的项目为目标,实现扶贫大棚的“高标准”援助,在增加贫困家庭收入的方式上表现出“多样化”。
边岗村:合作经营收入“稳定”
近日,记者走进农安县花家镇边岗村的扶贫大棚,晶莹的葡萄让人垂涎欲滴。村民齐海燕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她承包了村里的扶贫大棚种植葡萄。早熟品种大棚种植,发芽早,早熟,提前两个月上市,深受消费者青睐。它们正处于采摘旺季,每公斤40元就能卖个好价钱。
边港村通过利用好扶贫资金,发展设施农业,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途径。自2017年以来,该村依靠扶贫资金建设了26个扶贫大棚。通过与企业和农民合作,将温室承包给贫困户种植经济作物,以保证扶贫资金的收入,实现稳定扶贫。
“合作经营,贫困户收入更稳定。2019年,村里扶贫大棚年收入达到22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100多元。”花家镇边岗村第一书记高看着大棚里的葡萄,赞叹地说,通过发展扶贫产业项目,资产收益提高,为村民撑起了一把“富贵伞”。
如今,边港村的果蔬名扬四海,成为村里的“香饽饽”。截至目前,边岗村23户42人已于2018年底脱贫。
上河村:订单销售“精准”
目前,农安县八吉莱镇上河村的扶贫大棚迎来了收获季节,红色的西红柿被树枝覆盖,绿色的青椒被藤蔓缠绕...一大早,村民们就把摘下来的蔬菜打包装车,送到市里的食堂。
“现在大棚里的蔬菜都是按顺序卖的。从种植到接收规范化管理,蔬菜还没下来就有买家了,再也不用担心销量了。”上河村扶贫大棚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扶贫大棚项目,不仅增强了村集体经济,也调动了贫困村民通过自身努力脱贫的积极性。
为了尽快摆脱贫困村的“帽子”,上河村一直在“精”字上下功夫。2017年,村里建了6个扶贫大棚,产生的收入一部分是给办了卡的贫困户分红。与此同时,它还鼓励贫困家庭在温室中寻找工作,并开辟了增加收入的新途径。
季成顺,58岁,上河村一户贫困家庭。他的妻子病得很重,需要照顾。他儿子还在上学,生活的重担都是他一个人承担。无法外出工作,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村里的扶贫大棚给了纪成顺先工作的机会。他告诉记者:“村里照顾贫困户,让我在温室里干活。月薪1000,加上扶贫大棚的分红,越来越富裕了。”
截至目前,上河村51户贫困户中已有107人脱贫。6个扶贫大棚预计收入5万元,将为每个贫困户提供980元。
少果岭村:种植养殖效果“快”
记者走进农安县和龙镇少锅岭村的扶贫大棚,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50多个大棚排列整齐,村民们忙着采摘成熟的果蔬,播种新苗;在一个现代化的牛棚里,又瘦又胖的奶牛吃着草料,几个村民在辛勤劳作。
看着扶贫大棚的热闹场面,少锅岭村党支部书记宋晓飞别提有多开心了。“今年,村里的扶贫大棚种了5个哈密瓜,15个葡萄,30个绿叶蔬菜,有养殖项目,长期产业。结合短期效益,会加快贫困村民过上好日子。”
临近中午,村民袁跟打了招呼,离开了大棚。“袁大哥是村里的贫困户。他中午还要回家给生病的妻子和残疾的儿子做饭。”其他村民说。袁今年69岁,家庭收入一直在贫困线以下。精准扶贫后,村里建起了扶贫大棚。袁在大棚里打工,儿子也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全家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前全家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在温室里打工挣钱,一天能赚五六十块钱。加上年底的耕地收入和分红,人均收入过万。”当我提到这份工作的时候,袁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家工作,挣钱,照顾家庭是正确的。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土地流转、劳动报酬、年末分红...在扶贫产业的推动下,贫困村民有了多样化的增收途径。“针对‘造血’能力弱的问题,村里从发展集体经济入手,通过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宋晓飞说,目前,全村38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从2016年开始,每户分红到1000元,到2019年,每人分红2200元。村里的扶贫大棚规模会越来越大,效益会显著提高。”
记者梁闯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城市热点)扶贫大棚为村民撑起“致富伞”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