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快讯}校园封闭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业者的危与机
本篇文章3334字,读完约8分钟
校园的关闭使得“防护门”变成了“隔离门”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业者的危机与机遇
复工四个多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博士生刘志哲依然能感受到疫情给他的创业项目带来的“冲击波”。
他在学校创业基地落户4年,目标是文化陶瓷行业。根据校园疫情防控管理,公司大门被封半年多,员工不得不在网上工作。客户无法现场检查样品,许多合作被迫暂停;队年前签约的红山区中小学生周末陶艺研究项目也因为中小学校没有复学而搁浅。
这几个月来,这个还在校园里孵化的企业,面临着“生死之难”,营业收入减少了50多万,团队里五个人陆续离开。刘志哲一边寻找新的业务一边祈祷:“如果班级完全恢复,公司的业务就能很快恢复。”
在拥有数百万大学生的科教大城市武汉,不断崛起的大学生创业新秀搅动了江城,打造了一池春水。随着风暴的爆发,高校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管理,师生返校,教学工作恢复正常秩序。但在校园创业孵化基地,一大批刚刚“孵化”出来的学生创业公司,依然面临着疫情留下的“危机与机遇”。
校园创业的“防护门”变成了“隔离门”
位于华中师范大学创业园的木子兰工作室创始人黄子豪在2月底听到了“危险”的信号。
这个校园是一个企业孵化器,从事高质量的动画和游戏制作,有40多名全职员工,年利润超过400万元。疫情爆发后不久,基地指导员提醒他和基地其他创业者:“校园疫情防控比较特殊,短期内可能无法恢复办公。有必要尽快制定另一个计划。”
2月底,住在中国师范大学的黄子豪(音译)咨询了合适的校外办公场所。4月初复线后,他带领团队到一个朋友的闲置店进行过渡,但办公设备大部分都在学校,不得不花几万元重新购置应急。
在焦虑中度过一个月,看到开创业园无望,这位90后企业家下定决心租下一栋350平米的写字楼,用电瓶车将公司迁出校园。
“以前是学校的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房租奖励政策可以适用,有一层保护门。但现在算房租,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相比学校,公司一年要租20多万。”
疫情爆发以来,高校疫情防控管理的特殊性,使得大部分建在校园内的创业基地基本封闭,办公空间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增加了象牙塔内处于保护性孵化阶段的早期创业者的租金压力,加剧了团队成员的流失。
华中农业大学的企业家钱钧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这位24岁的园艺专业研究生两年前计划成立一家专注于R&D和有机肥生产的公司,申请了20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有8名全职员工,并在红安县设立了一家工厂。“疫情期间,正值春耕用肥旺季,因交通阻塞无法下达4000吨订单,公司损失200万”。
学校创业园区关闭,团队不能进办公室。5月,创业园租赁合同到期,他申请搬出,在南湖附近租了一间新办公室。“以前,员工可以在校园里生活和吃饭,租金更便宜。现在一个月2万多。”。
与黄子豪和钱钧在绝望中的果断不同,一些在校园基地孵化的创业团队一直在等待“隔离门”开启的那一刻。
湖北工商学院2019营销企业家熊正权在疫情期间不得不让团队在云端工作。但是,成员的工作时间不稳定,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效率降低,客户无法得到及时的回复。他创办的武汉沐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询价客户比以前少了50%-60%,公司流失了30多个客户。
据黄子豪观察,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创业基地除他之外,还有29家学生创业企业。因为公司小,底子薄,又没有多余的资金租新办公室,都在苦苦等待。“受疫情影响,订单量大幅减少,13个学生创业团队损失20多万元”。
据一位长期从事大学生创业辅导的高校老师分析:“武汉有82所高校。如果每个学院只孵化10家创业企业,全省就有近千家创业公司。但截至8月中旬,仍有少数企业家在疫情防控情况下被允许复工。”
在采访中,我也了解到,虽然创业基地由于校园疫情防控管理而关闭,但大多数导师不会“排斥”创业者的诉求。
在某省属高校创业学院,今年上半年创业基地办理了20多家新企业。
据基地负责人介绍,有准入证的老师会使用“蚂蚁搬家”的方法,帮助创业者将营业执照、劳动合同、办公电脑等重要信息和设备运出校园,让创业者在校门外领取或邮寄给他们。
在逆境中寻求突破
“这场危机也是一个转折点。这次疫情风暴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风险教育课。”黄子豪说,搬进办公楼后,虽然运营成本增加了,但公司的效益也比以前增加了,向客户展示的形象也更好了,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校园孵化的问题是,校园创业基地属于学校,作为教学楼管理。三年来,员工每天都要与学校作息制度同步上班,很多管理人员还要遵守校园规定。“很多客户来公司看,和学生混,对公司实力的认可会大大降低”。
“做生意归根结底是一种市场行为,和上学不一样。它注重效率,紧跟市场。校内创业基地适合短期孵化,但过于依赖校园的保护,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虽然疫情期间公司亏损达64万元,但黄子豪坚信团队越早被市场磨砺,团队成长越快。
团队合作的方式也在危机中改变。吴杰,95后创业者,落户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创业学院,从事高端化妆品的短视频拍摄,疫情期间因无力支付员工工资濒临解散。创业导师高得知后,指示他以“员工换合伙人”的方式将股权分配给团队,形成以分红代替工资的激励机制,帮助公司重新团聚。“这给我节省了10万元的开支,最重要的是保住队伍”。
在疫情危机中寻找商机,顺势而为,也成为创业者的突破思路。
刘志哲的团队工作了三个多月,设计了一套陶瓷奖牌,以“志愿者穿着蓝白相间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举起右手握拳注意前方”为原型,取名为“逆行”。他拿出奖学金和部分创业补贴,用3.9万做成品。7月27日专程到广州,送50套陶瓷奖牌给钟南山院士表示感谢。
刘志哲的爱情被某企业知道后,该企业一次性捐款6万元,并邀请他们制作160套产品,赠送给武汉市民间防疫志愿者。目前,几个单位看到他们的设计后,也联系了团队,邀请他们负责抗疫纪念馆的展示设计。
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呼唤升级
后疫情时代,如何防控校园正常疫情,及时引导和支持创业团队发展,将进一步考验高校相关部门的智慧。
武汉软件职业学院软件与工程创业学院副院长高介绍说,4月底,学校在全面研究疫情防控和详细部署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自动测温设备,率先在武汉高校开设创业基地,使学校20多家企业的90多名创业者恢复了正常的线下工作。
专注于大数据精准营销软件开发的武汉梦软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在创业学院孵化,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0后创始人熊全郎介绍,由于在母校创业基地及时复工,团队走到了一起。通过整合各种流行的营销工具,如优惠券、红包和钉钉,他们开发了一个移动应用程序,这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中开辟了新的业务。据他统计,自上半年复工以来,公司共收到10个新项目,总额150万元。
华中师范大学中科创业学院院长丁玉斌多年来一直指导大学生创业。他说,高校企业家以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广博的知识和创造活力,逐渐成为“双创新”的主力军。后疫情时代,如何在创业初期扶持大学生创业团队,稳定其生存,促进其发展,对大学生创业者、高校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导师提出了新的命题。
根据丁玉斌的分析,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流水线模式,培养工业化大生产所需的标准化人才。然而,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态度、技能和知识方面存在模式固化、方法单一等问题。
他认为,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体验式、实践性、实践性的培养方式,符合时代发展。高校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认可和支持。“。但大学生创新创业要立足于产、教、研、用一体化,深挖专业、行业找痛点,不局限于校园市场项目。同时,他还表示,初创企业的成长是市场选择优胜劣汰的过程,必须积极融入接受市场挑战。
高建议,可以探索建立高校创业基地与社会孵化器多层次的对接机制,实行分级孵化。“比如在校园孵化到一定阶段后,定向推入社会孵化器,促进和引导对市场竞争的接受。”。他表示,尽管受到校园疫情防控的限制,很多高校创业者一度左右为难,但“愁与愁”的案例并不多。“这场危机还会迫使‘真企业家’推出一些新业态做大做强,让‘假企业家’出局”。
林虎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于蕾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题:{教育快讯}校园封闭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业者的危与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