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快讯}上海交通大学三代造船人的“高光时刻”
本篇文章2980字,读完约7分钟
1月10日,2019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登上领奖台,群星闪耀,显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蓬勃力量。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一口气获得了7个奖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别奖1个,自然科学二等奖2个,技术发明二等奖1个,科技进步二等奖3个。同一个学科有两个“最高奖”,特别抢眼——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牵头的“海上大型绞吸式疏浚设备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特别奖;黄旭华院士,国家科技奖获得者,1949年交大造船系校友。
“亮点时刻”的背后,是一所大学长期为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深刻积淀,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在新时代的重新启动。为了这一刻,几代造船人“坐上十年板凳”,一次次完成接力;为了这一刻,从大江大河到大洋大海,三代老幼不懈奋斗,追逐着一个海洋强国的梦想。
第110教研室
上海交通大学有一个教研室,编号为“110”,是学校第一个教研室。简单的数字背后,有很多艰辛和时代。
正是在这个教研室,交大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胜利二号”钻井平台、第一艘大型双体船“瑞昌”号等船舶,研制出了“天鲸”、“鑫”等大型海上绞吸式疏浚设备。正是从这个教研室,诞生了中国造船第一人、103岁的中科院院士尤杨、“新一新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谭家华,国内高校唯一的“船舶设计大师”何延平,以及他们身后的一批人才。今天,它的名字是上海交通大学船舶设计院。
2018年,“新海旭”绞吸式挖泥船启航远海,支援“一带一路”建设。全长138.0米,总装机功率26100千瓦,标准疏浚能力6500立方米每小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自航绞吸式挖泥船。也是上海交通大学船舶设计团队设计的第56艘大型绞吸式挖泥船,实现了完全国产化——挖泥船的核心设备,如挖掘系统、输送系统、定位系统、控制系统等,均在国内设计制造。
“新海旭”号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了大型绞吸式挖泥船设计、制造和使用的完整技术体系,形成了我国大型绞吸式挖泥船总装及配套设备建设的完整产业链。
这个突破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中国对疏浚的需求很大,挖泥船长期依赖进口。谭家华,196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是我国自主开发大型海上绞吸式疏浚设备的先驱和倡导者。令他欣慰的是,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与兄弟单位合作,用了近20年的时间,赶上了其他国家100多年的发展。几代人克服了泥浆泵、刀头、定位钢桩、集成系统等技术难题。凭着努力和智慧,使我国大型绞吸式挖泥船的设计和制造从跟随走向领先,促进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
近年来,项目组设计了60多艘大型绞吸式挖泥船,年疏浚能力超过10亿立方米,年产值超过100亿元。这些大型绞吸式挖泥船已成为中国疏浚行业的“主力军”,在“一带一路”港口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航道疏浚等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0年,我们开发的挖泥船在广西防城港首次挖掘岩石。当时65岁的老师谭家华坚持要带我们出海上船,现场检查挖石的工作情况和船上设备的操作情况。”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何延平是谭家华的学生,曾主持设计世界上最大的重型非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新海旭”和“新海腾”。“对我们来说,取得目前的成绩最重要的是老师们的言行和集体团结的氛围。”他动情地说。
在何延平看来,拧成一条绳把事情做好,是上海交大造船厂最大的特色,也是“110”教研室延续至今的传统。“我们研究所的每个人在过去的十年里都加班无数,寒暑假几乎没有休息。我们不仅想完成任务,而且想尽最大努力。希望我们制造的每一艘船都有新的进步,推动自己前进。”
最“硬核”的造船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43年。中国海上战力在抗日篝火中的弱势,让一批有识之士下定决心要在舰船研究制造方面赶上世界海上强国。
造船部成立之初,以培养中国海洋人才为目标,帮助制定国家海洋战略,从而成为中国船舶和海洋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源地。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单一的造船部门已经延伸到船舶与海洋工程部门。第一艘万吨级船舶的总设计师、第一艘空母船的总设计师、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中国第一座超深水钻井平台的总设计师,都来自交大的海洋系统。现在中国造船和海洋工程行业的领军人物,大多有上海交通大学的专业背景。用“半个国家”来形容上海交通大学对行业人才的贡献,并不为过。
这是最“硬核”的造船部门。“硬件够硬”是最直观的体现——它拥有全球最大、功能齐全、世界一流的主要测试设施群;拥有中国第一个、世界最深的深海试验池,是国际海洋工程界发展深海设备的首选试验设施;同时还拥有国内最广、最深的试验设施,如多功能船模拖水池、风洞循环水箱、饱和潜水模拟舱等。,形成了集科研、试验验证和项目实施为一体的完整的教学科研试验技术体系。
同时,交大还依托国家大型科学仪器深海技术实验中心、上海潜水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等国家标准化机构,推进设备设施标准化服务和开放共享。在世界各地,这些尖端设备大多出现在国家级科研机构,这在大学里很难见到。
硬核更多体现在教学科研实力上。8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个博士项目和第一个重点学科落户船海系。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主持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实现了深海平台、绞吸式疏浚船设计、统一波浪理论、全海无人潜水器等一批重大创新。深海平台方面,帮助海洋资源由浅海向深海发展;在绞吸式疏浚船的设计上,开创了交大绞吸式疏浚家族的辉煌篇章;在统一波浪理论方面,将同伦分析方法应用于波浪分析,为揭示海洋之谜打开了新的一页;挑战人类极限的11000米无人遥控飞行器,分阶段取得巨大成就。
这是一门学科走过的70多年的路,是几代人心血的结晶。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使命。
布局“大洋”
当前,中国正处于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实现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增量,培育和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上海交通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与科学”一流学科群建设为契机,以“大海洋格局”规划学科发展。在保持清晰鲜明的学术脉络和办学宗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海洋工程技术与海洋科学交融的新学科格局,围绕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开展前瞻性、战略性、方向性研究,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海洋人才。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海洋研究所,推动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科学学科建设;2018年,与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联合成立海洋研究所、极地深海技术研究所,开展极地和深海技术装备研发、测试和应用,大型海洋学科群布局逐步完善。在海南三亚亚洲湾,建设深海重型作业设备海上试验场和陆上配套设施;在山东,建设海洋智能设备进化中心,推动实验室研究走向真正的海洋测量;着力打造“全链一体化”集成平台,解决深海重型作业装备技术难题...
一流学科建设必须着眼未来,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种精神力量。从1937年冒着战火回到祖国的尤杨院士,到103岁还在为年轻人的培养发愁的黄旭华院士,到30年来掩名立万,一生无悔为国服务的黄旭华院士,从谭家华、何延平到身后“拧成一根绳”的上海交大造船师,始终如一的是永恒的海洋精神,是坚持和冷静。
一位诗人写道:“我们的大船在上升。”构建深蓝梦想,新的征程已经开始。
严伟祺曹季峻任鹏
标题:{教育快讯}上海交通大学三代造船人的“高光时刻”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