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快讯}基础教育不妨离泥土再近些
本篇文章1299字,读完约3分钟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部分中小学校的孩子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不再呆在网上“种菜”,在纸上读“米香花香,说一年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欢迎学生种地:压泥、学织布、碎玉米、烤玉米...一些学生得出结论,“学习农民一周,终身受益”。
《诗经·伐谭》里有一句话:“庄稼不够,就拿三百粒。”不猎不猎,胡占儿有县吗?他是君子,不是素饭!“起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勤于耕耘是光荣的。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教育。陶行知先生生命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生命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与做融为一体”。显然,劳动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石和核心。当然,如果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宏大视野中,劳动是人类和一切文明文化的起源。
走近“土壤”,让孩子了解农业,亲近自然。比如说,高年级小学生在工作的同时,还可以整合二十四节气课程,让孩子尝试用节气工作和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万物有序,世间有物。当你投身于农田时,纸上的农场谚语变得生动起来,自然中的法则变得具体。即使是“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辩证关系,也会与劳动实践有更多的共情和认同。
走近“污垢”,让孩子尊重劳动,努力奋斗。“生活是勤奋的,但勤奋并不尴尬。”古往今来,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复杂的商品现象背后,只有人类劳动才是唯一的价值来源。作为间接经验的书本知识的获得,必须以作为直接经验的获得的劳动实践为基础。种瓜种豆,锄草拔苗,付出春耕秋收,收获春秋果实,只有经历了磨难,才懂得珍惜幸福。每一份粥,每一顿饭,每一缕劳动,都会让劳动者明白一个基本道理: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坐着享受很难,奋斗很难。
劳动教育一直是素质教育中最厚、最简单、最关键的部分。它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可以为他们的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理解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好的劳动。事实是,当你长大后,你可以努力、诚实、创造性地工作。”事实上,当地教育部门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将劳动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体系。比如早在2015年10月,北京的初中生农业教育实践就开始了。目前,全市初步构建了特色农业工程课程体系,开发了农业工程教育平台,实现了学生在线自主选课。2018年,全市共有7万名中小学生学的是工科和农业,但与数百万中小学生总数相比,这个比例并不高。
幸运的是,近年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今年7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发布,再次明确要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在农村安排相应的田地、山林、牧场作为学习农业的实践基地,城市要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经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等提供保障。越来越多的引导信号正在强化劳动教育的权重和比重。
半亩棉田,长满稻浪,在“中国农民收获节”上,也能由衷感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这种劳动教育深深地吸收在大脑和情感中。让劳动技术课更贴近土壤,让劳动教育真正低到尘埃里,让基础教育明白大地的歌唱,也是新时期中国教育的使命和责任。(邓海建)
标题:{教育快讯}基础教育不妨离泥土再近些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