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戒尺究竟该不该重回课堂?」
本篇文章960字,读完约2分钟
近日,江苏省常州市学生处分制度听证会,将教育处分这个老话题再次拉回公众视野。一方面是传统的“严师”观念,另一方面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极端情况。如何合法、合理、合规地进行处罚,一直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人民日报05年12月13日版)
在校学习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下一代可用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因为管教的原因与学生和家长产生冲突,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个问题。教育需要惩罚吗?
我觉得有必要。近十年来,赏识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这种教育方式温和有效,确实能让学生积极进取。但不是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可以通过赏识教育来解决。当我们仔细思考自己的学生生涯时,是不是总有一些特别的学生,他们无意识,不受家长和老师的控制,有不良的上课习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更谈不上行为举止和礼仪,所以不爱吃饭。老师来到柔,轻言细语,换来他每次的傲慢甚至骄傲;辛苦了,老师有顾忌,久而久之,学生知道别人带不走他,更肆无忌惮。
鲁迅先生在《三潭印月》中提到了统治者。“他有尺子,但不常用。处罚也有规定,但不常用。”可以看出,在以前的学校里,王先生的统治者是调皮学生心中的恐惧。诚然,在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我们当然不能通过伤害孩子来教育他们,但如何才能让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对老师保持敬畏呢?这一定离不开惩罚,也就是古代的统治者。
当然,每个人都有两面性,不仅是有“问题”的学生,也有近年来有“问题”的老师。《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其尊严的行为”。如何“执尺不逾矩”,是当前教育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
阳光下的惩罚可以让学生明白老师有惩罚他的权力,所以学生犯错时会有更多的顾虑,被惩罚后再犯的几率会小得多。有了认可的惩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就会少一些恐惧,不会让一些控制不住自己的学生走,不会因为急需的错误惩罚而伤害孩子的身心。当全社会都认可了惩罚方式,一些纵容孩子的家长就不会因为老师对学生的惩罚而与老师和学校产生冲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最重要的是,学生接受惩罚后,会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进一步明辨是非,形成健康的人格。
其实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正确,而不在于惩罚不惩罚。至于教育过程中的惩罚,学校和老师真的应该手里有训,心里有规。(作者艾佟)
标题:「时评:戒尺究竟该不该重回课堂?」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