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诗歌、音乐和舞蹈在一开始是密切相关的。舞蹈独立后,诗歌和音乐仍长期默契配合。除了诗经、乐府等诗乐结合的例子外,音乐与文学也是深深的眷恋。本期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乐府歌曲、诗歌和文学的相互渗透进行了独特的个案研究。通过对汉唐典籍的梳理,《汉唐诗文中的琴瑟义》发现,除了婚姻之外,还有很多琴瑟义,从中可以看出,琴瑟作为一种乐器,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南朝吴歌》和《魏晋风度》敏锐地发现了吴歌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核,并从雅俗共赏的角度解读了吴歌深沉的美学意蕴。曹植乐府中的“可爱调”问题,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张震龙教授重新审视了曹植乐府“可爱调”形成的客观原因和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这一课题。这些探索对促进和深化文学史研究以及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刘
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秦、硒的发明和作用的说法。“以前朱湘治天下太风,阳积,万物散,果败。所以史达被封为五弦圣人,自此,被用来定群”(《吕氏春秋古乐》),《舜弹琴五弦,歌《南风》为天下”(《史记·》)都是典型的朱·说自己是神农皇帝,说自己是比神农更早的古代皇帝。由此不难看出秦、Se的早期发明及其在“治天下”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秦腔在周代非常流行。《仪礼》、《诗经》、《晏子春秋》、《墨子》、《左传》、《山海经》、《国语》等早期经典并提。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出土实物(见王《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秦瑟自先秦以来就被赋予了“治天下”的特殊功能,在礼乐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秦瑟结合被认为是阴阳和合、和而不同、和天地的典范。所以在《诗经》的影响下,用“秦瑟”来形容婚姻,用“秦瑟明”来形容婚姻的幸福。除此之外,秦瑟还有很多别的意思。本文以汉唐典籍为例,对其进行梳理。
首先,钢琴和竖琴的曲调被用来比喻政治变革。琴瑟不仅有“统治世界”的传说,而且是仪式和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羽业,盛勇至间。还有僧尼。”(傅玄《食物之歌》第十三章第八章)“宫县在下,竖琴在堂。八音重叠,雅乐而作》(何逊《尚书下太常祭祀所用乐名答》,《全金文》,第88卷)《琴瑟与于雅郑树声》(余馨《周五二十四调,交调二调》第1期),可见琴瑟在政治礼仪中的地位。所以董仲舒说:“琴与琴不调,多解多开,但可击鼓;如果你不能为了政治去做,你就要改变,改变。是合理的。”(《元光元年养德对策》)因为琴和琴没有调整,所以要“更开放”,要“改变”国家政治面临的现实问题。《淮南子·潘子论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所以圣人之言,是其言;圣人之行,是其言。道犹是石,一音不多;事情还是很尴尬,每一根弦都变了。”现在版的文子尚义也有基本相同的表述。两本书孰先孰后,学术界仍有争议。又或者是因为其理论不如董仲舒那样贴近现实政治,文子早就被视为伪书,所以后世所用的言外之意多出自董仲舒。刘翔《新序》《文艺纪子功》批评臧孙兴政治凶:“夫政犹似张勤Se,大弦急,则小弦绝死。”(《全中国》卷三十九)桓谭的《陈书》也说:“过去董仲舒说:‘治国如竖琴,但若不调整,则更开。“老公更难做,而亲的都死了。所以贾谊是人才驱使,晁错是智慧而死。”(《全后汉语》,卷十二)何承天《邪章》:“琴与琴未调。把琴弦改得更开。边是天下之治。这个一定要忘记。”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从北朝到隋唐,都有同样的用法。程远《合奏请赏与寿载》:“故礼有得失,事有否可能,父有侄,君有臣,琴不调。改是合理的。”(《韦文毕竟》卷十七)萧宝珍《考功德表》:“夫琴与琴在于和,更适合其调。去的不能追,来的还是要改。”(《魏文全后》,卷四十九)唐玄宗表达了自己对前代弊端的感受,说:“夫妻不调整,就更公开,法律不方便,有什么区别?”(《使人才与人才不同的通常做法没有限制》,《全》卷三十)刘《陈破百济军表》:“Se不作调整,但更为开放,而政务适用,随时适用。”(《全唐雯》卷158)李德裕的《宋·戚迹》对宋祁的政治说:“但是,如果政治没有实现,它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弓高了会被压制,琴和竖琴都不会调整。这也是天道。”(《全唐诗》(780))这将上升到“天”的高度。
第二,男人之间的友谊是通过琴和竖琴的和谐来表达的。曹植《王中玄传》说:“吾与主,义贯丹青。好与钦色,分作好友。”(《三国志》卷十九)嵇康《进士从军五礼》,第五条:“不是以酒为性。秦明在皇家,谁在打鼓?”“秀才”,即嵇康的弟弟嵇Xi,“豪覃和瑟”,“秦明”,均指男性友谊。又有冯《答卢世龙南山四首》(第五章) (三):“吾与吾子,汝为体也。竖琴在御,总爱缠绵。”梁《论南朝广截止》:“正因王是贡公,生死难得,社稷可悲。心如竖琴,言语因蓝蓝而消沉。道爷胶漆,智雅府鱼雨。”(《全梁文》卷五十七)王维《奏齐文祥为侯景书》:“然昔与盟主等。,都是敌人。”(《全梁文》卷七十)其中,关于“琴瑟”的各种说法,都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但是,魏寿的《阴道文房·北齐祭祀荆州刺史》中有这样一句话:“去尘守官,注意同僚。押韵和谐,琴和琴都调好了。”(《全北文琪》卷四)唐代李桥《夏县与崔少府书》中也说:“思所言不信,不在乎。芬若蓝娇,万通琴瑟。”由此可见,“秦瑟”的寓意从魏晋到唐代都很流行。
第三,婚姻是用钢琴和竖琴来描述的。虽然受到《诗经》的影响,但直到唐代才广泛使用,在墓志铭和碑刻中更为常见。"和谢好,方恋爱了."(王戎《南海诸王殿下吟秋胡夫人诗》七章之首)这首诗中的“秦瑟”是夫妻之名。杜甫曾经说过,婚姻不成功。有句话叫“暴风空远,琴琴空”(“派大理去封主簿五龙……”),而“琴与琴”则用来指代婚姻。这种用法在唐代较为常见,如唐中宗《长宁公主嫁杨慎》:“凤楼上,伏完秦色欢;在吴桥大桥前,罗松的合同被执行。”这是官方文件。中唐诗人权德舆与妻子同时被封。他在给妻子的贺词中说:“黄航莲才集团,秦瑟雍和宫标志。等车挂时,与君同乐”(权德裕《元和元年孟恩风集县卜式房中峰安溪县君干青与淮聊沈贺赠》)晚唐诗人李玮《赠妻生日》:“颈千岁,琴谐百年愿。“这是一个男人送的作品。魏《外施》曰:“与君取义,移天而得...和声就像钢琴和竖琴,用胶水涂得很牢固。“这是一首女人送给丈夫的诗。说明用钢琴和竖琴来形容婚姻,用钢琴和竖琴的和声来形容幸福的婚姻更为常见。在唐代墓志铭和碑铭中,“秦瑟”是用来形容婚姻的。比如杨炯的《东平县伯母夫人李墓志铭》:“我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我的琴和琴都很有名,谁是他国之家,我的妻子和力量。”的《唐代沅州参军张妻墓志铭》:“以诗书为业,爱琴。”陆景春《大唐淮州河内县木剑魏夫人庙题字序》:“乘龙好,凤凰飞,义在罗斯,捷报在秦瑟。”他们都用“琴瑟”来形容夫妻之间的和谐。由此产生了许多新词,如同音、顺调、押韵、和声、和声、和声等。还有一种说法是“弃女神”就是弃女人,比如唐宝荣的《古意》“新人易如玉,弃女神难”;以《琴声绝响》《琴声退》(勃陵县独孤姬祭亡妻)、《崔公夫人赵唐思之墓志铭》)、《琴声两死》(夏侯娥《安定公主不得葬王墓》)、《琴声落》(吕雯《我们的时光在古江》、
另外,还有一个“和而不同”的寓意。《燕英》里有一句话“用水助水,谁能吃?”钢琴和竖琴如果特别,谁能听?同样不可能的是”(《左传》召公二十年),这在后世有很多回响,如“弟子怕琴而琴专一,更不合谐”(南部《释何衡性理》,《全宋文学》卷三十七),“一色无以为绣,一声无谐”(唐《奈德》至于孟郊, 中唐诗人“愿做古琴师,永听君言”(《答韩愈、,不献张徐州》),“美人弃古琴,非巧戏。 当你听到应均唱歌的时候,一开始很难认识你的知音(《永别了,瑶瑶》),这创造性地赋予了“琴瑟”一个全新的含义。
作者:刘(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文化)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