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人结婚那些事
本篇文章2897字,读完约7分钟
古人娶鹅是必不可少的
在古代,婚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几千年前的西周开始,统治阶级就对婚礼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礼仪。
《礼记·昏义》指出了“婚姻大事”的重要性:“昏则两全,上则庙堂,下则继后世,君子以之。”换句话说,婚姻是一件关于祠堂的大事。
看到古代用“昏礼”指代“婚礼”,很多网友戏谑地解释说,女人只有昏了才结婚,太“网络化”了。其实当初“昏礼”是一个时间概念。东汉时,郑玄曾解释说:“秀才娶妻的仪式持续时间长,所以出名。必须用昏者,阳来阴来。”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女人属于阴,黄昏时“阳去阴来”,所以在日月交替的黄昏会举行婚礼。后来因为女方黄昏结婚,“婚姻”二字就产生了,“婚姻”逐渐取代了“昏厥”。
婚姻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事。古人结婚时有哪些仪式?
《仪礼》“无意识之礼”记载了结婚的六个步骤:收礼物、问姓名、收礼物、请礼物、当面欢迎,也叫“六礼”。
所谓接受,就是给一个婚姻讨论。如果男方觉得某家有个女的可以作为婚姻讨论的对象,就让媒人带一只雁作为拜访的礼物,并达成协议。聚是订婚的第一步,聚的时候一定要用鹅。原因是什么?《白虎依桐婚》解释说,鹅的特点是遵循阴阳,按季节从南到北,不失节令;迁徙过程中,大雁成排飞,成列停,隐喻着新娘未来的家庭生活,遵纪守法,井然有序。另外,鹅也叫义鹅。一只鹅死了,另一只也跟着死了,象征男女守信,白头偕老。
第二步,要名字。因为在古代的婚姻中,“男女不出名是因为没有媒”(《礼记·曲礼》),就是一定要通过媒人知道对方的名字,问了名字之后,再通过占卜来确定。
第三步,纳吉布。如果祠堂里占卜吉凶,媒人会派人到女方家里去告知,婚姻基本就定了。
第四步,接受征收。男方家还清财产,把媒人送到女方家。"人们认为婚姻是一种标志。"根据古代传说,伏羲以“夫妻皮”作为彩礼进行婚礼。
第五步:要求约会。男方家选个好日子,决定在某个月的某个时间结婚,把这个日期通知女方家,让女方家做好娶女人的准备。
第六步:结婚。新郎带领人们去女方家和新娘结婚。这个程序是婚姻的本质。今天的婚礼仪式主要是第六步,前五步基本都简化甚至没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六礼中,鹅可以用于其他五种仪式,鹅成为婚礼仪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活鹅不容易得到,后来也出了很多替代品。唐朝时,喝鹅和喝鹅是常事。后人用鹅代替鹅,称为“鹅与鹅”。
【/s2/】汉朝结婚,要放音乐
在古代,对待婚姻“六礼”的每一个程序都非常庄严。汉代统治阶级全面推行婚姻六礼,汉平帝立皇后时完全采用六礼程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婚礼仪式上一切都很简单,“拜期婚”在当时盛行。所谓“拜时联姻”,是权宜之计。困难时期很常见,一提到“好运”,男女双方都简化了婚礼程序。女人用一种轻薄的丝织品蒙住头,丈夫推开。拜谒公婆后,夫妻俩就要结婚了。
隋唐时期,随着国力的繁荣,婚礼礼仪可以正常举行,基本遵循了当时的“六礼”程序。宋以后,“六礼”程序合并。《宋世义·魏徵》记载:当时,娶了史,并在南蔡问他的名字,并邀请他到南城也就是说取名字和问名字合二为一,预约和取标志合二为一。这样,“六礼”就剩下了四礼:纳才、纳吉、郑娜、接吻。在朱,纳吉又被删除,使六礼只剩下三礼。《明史·礼记》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的定制,采用朱。
到了清代,根据《青桐礼记》的记载,婚礼仪式中的“六礼”改为五礼,即:议婚、受礼、受币、求约、迎宾。其他普通人的婚礼都是按照这个规定增减的。总之,古代婚姻议程标准“六礼”随着时代的变化有增有减,有一些组合。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也会发生变化。根据李周的说法,婚礼应该在黄昏举行,但自唐朝以来,婚礼时间被改为早晨。根据唐代段的《酉阳杂主》:“礼必昏,阳必去,阴必来。今天黎明敬礼。”黎明即黎明,从此一路走来。
此外,根据李周的说法,婚礼并不好玩。《礼记·郊祀》有这样一段记载:“无意识的时候不需要快乐,隐居的意义也是乐趣,阳气也是。如果你是无意识的,人的顺序也是。”然而,在汉代,这种礼仪被打破了,婚礼音乐最早出现在汉代宣帝时期。汉朝皇帝宣帝正式颁布法令,宣布婚礼的合法性,同时形成了新的婚姻习俗。汉朝以后,很多朝代都采用古代的礼法,禁止结婚和享乐。从这些禁令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共同点:正是因为当时无论是民间还是贵族都在红白喜事期间下了很大功夫制作音乐,统治阶级才不得不颁布法令加以禁止。但是,禁令属于禁令。至于实施的效果,从婚礼上热闹的场面来看,古人大多也是如此。
填空:“媒人”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s2/]
在古代的婚礼仪式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角色:媒人。在古代,从婚姻的六个步骤来看,需要一个媒介,男女不能自行协商。这是很熟悉的一句话:“父母之命,媒人之言。”
“媒婆之言”很重要,是古代婚姻中不可缺少的程序。没有媒人介绍的婚姻是不被社会认可的。《唐律·家庭婚姻法》规定:“对于婚姻法,媒体必须存储。”也就是说,结婚一定要媒人介绍。所以,“媒人之言”在古代不仅具有道德意义,还承担法律责任。
古代也规定父亲不能配儿子,兄弟不能配。原因是翁媳妇不是瞎子,舅舅和嫂子也不能问。
由于媒人的重要性,先秦时期媒人有许多优雅的头衔。第一个叫柯持人。这个标题出自《诗经·本风·假》。诗中说:“假的怎么样?没有斧头可以砍。老婆怎么样?媒体不能。”(意译:斧头柄怎么砍?没有斧头是不可能的;怎么娶那个老婆?没有媒人是不行的。)你需要一把斧头。男女都需要媒人。没有媒人,男女是无法相识的。如果不了解对方,怎么谈恋爱?媒人是一方和另一方之间的桥梁。
媒人也叫“大冰人”。据《金锁书·列传》记载,令狐斯在晋代有一个梦,梦见站在冰面上,与冰面上的人交谈。令狐斯不知如何是好,便向锁书求教。
卜筮后,索书曰:“其为冰上之阳,冰下之阴,阴阳亦物;诗中说:秀才若归妻,冰不静,姻缘也是事。”意思是,你在冰上,和冰上的人说话,你说阴的东西(媒体的东西)为阳。你要为人媒人,冰结婚。后来,令狐斯成功地给一个太守的儿子做媒。“冰人”成了“红娘”的名字。
西周时期,有专职的官方媒体。《李周地关》记载:“媒体掌管百姓的判断,凡成名或以上的男女,都在书中有名。”“娶妻生子者为书”。这个官方媒体的成立,是中国最早的“婚姻登记”记录。
官方媒体也有两种:一种是皇帝的婚事,要派大臣给“大使”当媒人。如《左传·呈贡八年》记载:“宋臣华元来聘,共聘纪。”另一种是政府的媒人,政府工作人员充当媒人。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媒体变得非常活跃。魏晋时期,老女人是媒人,所以民营媒体后来有了一个熟悉的称呼:“媒人”。这些做媒人的中老年妇女,适合走街串巷,深入女儿家,也叫媒人。但是“媒人”这个词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多少有点贬义。比如《金瓶梅》中,王婆以开茶馆为媒人,为了钱牺牲别人的生命,成为富商西门庆的帮凶,鼓动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追到武大的妻子潘金莲。
当然,也有勇敢的媒人。最勇敢的媒人是媒人,也就是元杂剧《西厢记》中提拔崔莺莺和张生的丫鬟。她叫媒人,因为她的“义举”,人们后来称帮助完成婚姻的人为媒人。
(转载时删节)
标题:(文化)古人结婚那些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