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萧涤非: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本篇文章3245字,读完约8分钟
阅读旅行时段(712-745)
为了使我们更容易、更清楚地看到杜甫创作的发展以及他的创作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们将杜甫的诗歌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阅读和旅行的时期,包括他三十四岁之前的作品。据《庄游》诗曰:“七岁思强,凤凰唱。”据《入雕赋表》:“幸赖陈先自七岁从事诗歌,至今四十岁,余文章约一千篇。”可见,杜甫从七岁开始写诗,到四十三岁时,已有一千多篇文章(所谓“笔”)。那么按照合理计算,属于三十四岁之前写的诗,应该至少有三四百首。但是,根据现有的诗歌,我们可以确认这一时期的作品只有20首。这很可惜,因为我们看不到诗人创作的全貌。
虽然这部作品所剩无几,但我们仍然认为它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时期。因为这期间杜甫写了几百首诗,毕竟是客观存在,无法抹去;同时从这些诗来看,由于时代和生活的差异,在思想艺术方面都是一段。如果和第二时期混为一谈,融合在一起,就很难看到杜甫创作转型发展的迹象。
杜甫三十四岁之前,正是所谓的“盛世”。他自己也过着“秋妈还蛮狂”的旅行生活,“89年”的“快意”。所以这一期的诗主要是写个人生活或风景的,充满青春活力。但是,在一些诗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诗人杜甫对人民的灾难表现出了同情,对上层阶级的“聪明”产生了初步的厌恶,这是他此后诗歌成长的根源。
在诗歌体裁上,此时写得最成熟的是五言诗,其次是五言古诗,所谓七言古诗和七言律诗的“长句”,此时似乎很少写(现存七言诗只有一首)。五言头韵和五七言绝句很少(现有五言头韵和七行绝句只有一个)。这首诗规模不大,长度也短。《我临沂的哥哥》这首诗是最长的一首,有120个字。
总之,第一期可以看作是杜甫的写作准备期。
陷长安时期(746-755)
第二个时期包括杜甫35岁至44岁的作品。这十年来,杜甫几乎一直住在长安,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在长安写的。
杜甫的长安之行,在他的生命史上是值得一写的,因为它对于他成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他的长安之行一方面结束了他的旅行生活,另一方面也开启了一种具有丰富社会政治内容的新的旅行生活。虽然这种旅行生活是痛苦的,与他的主观愿望相反,但这是诗人成长所必需的。
众所周知,长安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它也是罪恶的源头。这是天堂和地狱。有吸血和输血。阶级对立在这里最明显。因为杜甫在当时的社会中有一定的身份,他有机会看到天堂的一面,又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和物质上的艰辛,他可以看到地狱的一面,可以接触到人民的生活,这使他更加痛恨统治阶级。
对人民有进一步的同情,从而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诗歌,如《兵车行》、《二为路》、《出拥堵前》、《出拥堵后》、《去枫仙爱我心》。光是这些诗,杜甫就足够不朽了。
根据现有的诗歌,杜甫在过去的十年里写了大约110首诗。也有伤亡,但人数可能不大。饥寒交迫的生活让他不可能写出太多的诗。生活的丰富性拓展了杜甫诗歌的领域,也拓展了他诗歌的篇幅。这时出现了500字的长度,200多字比较常见。在诗歌体裁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他写的诗多达二十八首,这也是第一期没有发现的现象。本来这种“长句”是需要发泄的。
在安史之乱(756-759)中当官期间
这一期包括杜甫45-48岁的作品。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安史之乱中的为官时期,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为在公元756年7月之前,也就是杜甫被胡兵俘虏并从州内押解到灵武途中的长安之前,杜甫还住在长安,与家人逃亡,但在公元759年7月,他抛弃了官客周琴,与家人过着逃亡的生活。综上所述,这四年中,大约九个月的时间落入安史之乱,大约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为官。
这个时期虽然只有四年,但却是杜甫创作史上最重要的四年。从作品数量来看,这一期是长安十年的两倍多,他一共写了249首诗。从他的作品质量来看,内容也很充实,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他的所有创作中形成了一个高峰。
因为安禄山这个“恶兽”的倒行逆施,激化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杜甫因为参与造反派,亲身尝到了国家灭亡的痛苦,在胡兵身上看到了大屠杀。因此,杜甫的爱国精神是他这一时期作品最突出的特征。他的喜怒哀乐如此敏感,与一战一胜一败、一地一得一失相兼容。
虽然杜甫为官两年多,但由于唐肃宗的疏远和贬抑,他得到了一次又一次深入现实和人民的机会,这是杜甫为官期间能够创作出辉煌的现实主义诗歌的根本原因。
在诗歌体裁的运用上,除了五律之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五言古诗是这一时期写得最多的,有90首。诗集里最长的一篇《北伐》,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七字古体很多,包括22个。同样,最长的浓缩七首古歌——《洗军》——也是在这个时候写的。当然,这不是偶然,也不是因为杜甫突然对古诗词产生了特别的兴趣,而是因为诗词的社会内容和叙事的客观存在。我们知道,古诗是相当自由的,比现代诗灵活得多,便于表达复杂的事物和感情。这就是他的古诗词在这个时期特别多的原因。
向西南漂移(760-770)
这第四期是最后一期,包括杜甫49岁到59岁的作品。杜甫这十一年的漂泊生涯和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夔州之前为第一阶段,历时六年多(760年正月-766年四月),在成都草堂居住五年左右;在此期间,杜甫写了485首诗。迁夔州为第二阶段,历时约两年(766年4月——768年正月)。虽然时间不长,但他的作品最多,共写了437首诗。夔州之后的湖北湖南漂流是第三阶段,历时不到三年(768年春-770年冬);这时的诗人杜甫是个残废的老人,但他仍然写了150首诗。
将这一时期三个阶段的杜甫作品中的人物与前三个时期进行比较并非没有意义。据统计,杜甫在这十一年中共写了一千零七十二首诗。占现有作品总数的73%以上,约为第二时期(长安十年)的十倍,第三时期的四倍半。由此可见,在创作道路上,杜甫是“老而强”、“死而再死”的。首先,这种始终如一、艰苦卓绝的创作精神值得我们肯定。
由于时代、生活和时代的原因,这一时期杜甫作品的基本特征是诗歌的抒情性。也就是说,抒情诗多,纯叙事诗少。这些抒情诗的内容是多样的,包括描写风景的抒情诗、描写工作生活的抒情诗、回忆往事的抒情诗和描写历史遗迹的抒情诗。有的大叫直写;他们中的一些人热情洋溢,友谊深厚。所有这些歌词,既充满了真情,又浸透了现实。然而,最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是他的政治抒情诗,主要是政治讽刺诗。我们知道,杜甫是一个穷年忧李渊的诗人。但他在西南流浪的十一年,人民生活并没有改善,国家命运也没有多大改善。因此,这种政治讽刺一直贯穿着他这一时期的三个阶段。这些讽刺中有一些是尖锐、精辟的论点,比如:“然而,贼才是王!”“不要抽血打湿汉臣的衣服!”有的是借风景,来比较快乐,如《枯》、《病橘》等诗;还有人用开车的典故来揭露不光彩的事情,比如《朱江》:“玉鱼昨日葬,金碗早出人间。”写皇家陵墓的挖掘。其他诗歌,直接反映现实,叙事中往往夹杂着议论或愤怒,抒情气息浓厚。这种现象以前很少见。
因为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抒情的,所以诗歌的形式(体裁)有了新的发展。这是用比较现代的诗词——律诗、绝句。他的三十一个五必须都写在这个时候;他的107种七种品质中有105种是在这个时候写的。同时他还写了四百八十一韵和一百二十五韵,五字排字也是在这个时候写的,最长的一首(《秋葵赋浑淮百韵》)也是在这个时候写的。由于种种限制,律诗不适合叙事而适合抒情,这也是这一时期律诗如此之多的原因之一。但是,有规律的诗歌也有它的优点,因为它有音乐性,简洁,对概括的要求更高。所以有时候会作为一种讽刺的武器,特别厉害,可以起到抛匕首,一针见血的作用,以少胜多。上面引用的一些诗句可以作为例子。有些同志过分贬低杜甫律诗的价值,忽视了他律诗的战斗性,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公平的。但在接受方面,往往要求读者有更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水平,这也是事实。
总之,杜甫的史诗叙事诗很有价值,他的抒情诗也值得我们关注。通过这些优美的抒情诗,读者可以直接接触到诗人伟大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
标题:(文化)萧涤非: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福瑞迎祥话鼠诗
下一篇:(文化)香菱喜欢的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