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黄袍、红袖…… 中国衣裳五千年来的“高级色”
本篇文章3995字,读完约10分钟
翻开古籍,很容易看到黄袍、红袖、黑纱、蓝衫、白衣等颜色的文字。一方面表现了古人发达的染色技术,另一方面也隐约能看到色彩背后的层次和审美倾向。
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过这样一首诗:朱雀桥边的野草和鲜花,武夷巷入口处的夕阳斜照。王导和谢安屋檐下的燕子,现在已经飞进了普通人的家里。魏晋时期,南京染黑技术处于领先地位,黑丝成为贵族追求的时尚。当时的南京武夷巷,是一片黑色的风景,因为王导、谢安两位高官住在那里,宾客如云,子女进进出出。
中国人眼中的颜色不是孤立的。除了不同的含义和层次关系之外,不同阶段的哲学思想的融合还会形成不同的色彩体系。通过这些色彩系统,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典型的思维方式。
从红色至上,黑白对立,到融合五色的五行
目前,中国古代人使用颜色的第一阶段被认为是红色的至高无上,这一现象也得到考古的支持。从直观上看,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也被认为是太阳的颜色,具有温暖、明亮、精力充沛的特点。著名学者李泽厚认为,在原始社会,红色可能具有巫术礼仪的象征意义。由此可以猜测,红色至上与神仙崇拜有关,现代人所说的红色辟邪可能就是这种意识的遗留。
红色至上的时代过后,中国进入了黑白对立的阶段。从黄帝开始,上衣是黄色的,所以黑色成为那个时代的最高颜色。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夏末——夏天还很黑。
商部落的发源地在东部,是日出之地。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太昊,昊这个字表示太阳从天而降。也许正是出于这种意识,商部落才崇尚白色。商朝在推翻夏朝的时候,也需要在文化意识上寻求反对和颠覆,所以选择了白色而不是黑色。
其实历史上夏商共存已久。在那个阶段,中国宏观上面临着黑与白。因此,周文王站在商代后期的时间节点上,回望黄帝姚舜禹到夏商代的变化,参照黑白阴阳的变化,把二元哲学演绎到极致,于是有了《周易》,群经之首。可见黑白色彩的关系呼应了当时的哲学思维。
到了周朝,阴阳五行学说逐渐成型,五行合一的色彩体系也在此时定型。形成五行,必有五色。所以除了之前用过的红、黑、黄、白四种之外,还引入了第五种——青色。所以有五种颜色对应以下五行:金白色、木蓝、水黑色、火红色、土黄色。
五种颜色中,青色是中国颜色中最麻烦的颜色。青色到底是什么?青花瓷的蓝色好像是蓝色;绿草如茵;而青砖似乎是灰黑色的。现代词典中的绿字也有绿、蓝、黑等多种含义,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色彩专业人士认为,青色是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的一种颜色,就像俗话所说的“红橙黄绿蓝紫”的顺序一样。而且根据五行,绿色对应的是木头,所以很容易理解它含有一定量的绿色。
随着五行和五色的融合,人们对颜色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代的白色对应五行学说中的“金”,属于水;周朝推翻商朝的时候,从“火与金”的原则出发,周朝应该得到“火德”,周朝才是真正的流行。
接下来,秦顶替了周。根据周的“火德”说和“水胜火”的原则,秦应得“水德”。五行中的水对应的是黑,所以秦还是黑,黑成了秦的至尊色。五行一体色系更适合解释商周秦。
当时先民已经掌握了复合染色技术,五行色系也暗含三原色原理。红、黄、青与现代理论中的颜料三原色——品红、黄、青非常接近。黑、白、红、黄晴是正色,地位很高;其他颜色是中间色,地位低。“中间色”可以由正色组成。《礼记》里有句话叫“衣服颜色正,衣服颜色正”。介于中间,也是一种卑微的地位。
齐桓公引领紫色潮流。孔子为什么说“恶紫胜朱”
人为定义色彩的地位,并不一定与个人审美倾向相吻合。历史上春秋时期的第一位统治者齐桓公,曾经因为对紫衣的热爱而给后人留下了色彩的故事。
韩非子说喜欢紫色的衣服,在他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纷纷效仿,所以紫色成了齐的时尚。
齐桓公的性格具有明显的双重特征:一方面,他是典型的性情中人;另一方面是“谨慎、担心”,这意味着有一个大的思维模式。这种既有感性又有理性,既有温暖又有冷静的人喜欢紫色,与现代色彩心理学理论有一个共同点——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体,既有温暖又有冷静。
但是当时的紫衣很贵,五件素衣不值一件紫衣的价钱。而老百姓在追赶这种时尚的同时,生活成本却大幅上升,幸福指数下降。因此,齐桓公非常担心,向宰相管仲询问这个问题。
被后人称为“春秋第一期”的是管仲,而不是空.听了齐桓公的想法后,他说:如果你想阻止这种趋势,你必须首先以身作则,脱下你的紫衣;然后你对穿紫色衣服的人说:“走开,我讨厌紫色的味道”。齐桓公按照他的言行行事。过了几天,齐的人脱下了他们的紫衣。
齐的服装,“穿衣服走向世界”,引领中国潮流。齐国的商贸一直很发达,关中在关中时,打开了门户,成为“自由贸易区”。紫色在齐国成为一种时尚,它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地区。所以齐人虽然脱了紫衣,其他诸侯国的达官贵人还是有消费能力的。这样,紫色成为全中国达官贵人的专属,成为高贵的颜色;还有很多与紫有关的词:紫来自东方,红与紫,紫与金印,紫与姚黄...通俗点说就是红紫色。
齐桓公抬高了紫的地位,但孔子看到时并不舒服。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恶紫夺朱烨”(《论语·阳货》),他非常反感紫色剥夺了红色的地位。孔子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但是以他对李周的仰慕之情,看到原本地位低下的紫因齐桓公的个人原因攫取了周朝贵族红的地位是可以理解的。
黄种人地位得到提升,逐渐成为皇家垄断
在五行中,黑、白、红、黄晴都是正色,但它们的地位并不完全相等。比如黄色,黄帝时代的外衣是黄色的,说明黄色的地位低于黑色;《易经》坤卦说“黄裳元极”,无论解释多么深刻,都是在坤卦中使用的,意思是地位不高。
所以,黄色成为皇室的特殊颜色,肯定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也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一、中华民族的文化始祖是黄帝。战国以来,黄老之学一直受到推崇,中华民族对黄帝是怀念和敬仰的。黄帝称号中有一个黄字;第二,五行一体模型中,金木是水火,土在中间,对应的黄也在中间。放在中间的黄色,注定要访问四面;第三,黄金逐渐成为一种货币。普通人看到黄色,很容易想到钱。崇尚黄色有追求幸福的心理倾向;第四,中国人的黑眼睛有助于黄色,深色瞳孔对明度较高的颜色更敏感,如黄色和红色。传统的颜色往往用明黄色、明红色、明绿色,也和这个因素有关。
尽管大势已去,我们仍然需要一个推动者。在历史上相对较短的隋朝,黄色地位的提升是从开国皇帝隋文帝手里开始的。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论读书为镜》中说,“隋元年,为黄之主,以黄为尊从,立为永久之制”。要确立黄的地位,首先隋文帝本人喜欢黄。有两个分析点仅供参考:
第一,黄色面料便宜。隋文帝隋文帝是历史上节俭的皇帝之一。隋文帝之前,各行各业都能为黄服务,百姓居多。人可以穿面料,价格肯定低。所以隋文帝喜欢穿黄色,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可能是经济上的考虑。
第二,黄色面料保暖。查阅隋文帝的资料,可以发现他是一位成就斐然的皇帝,像孩子一样热爱人民。后人说他对人民宽大。大度的皇帝当然希望自己的形象是温暖的,黄色是典型的暖色。王夫之说黄色是“明而不刺眼,明而不静”,显眼而不刺眼,温暖而不暗淡。也许这就是隋文帝的心理诉求吧。隋文帝并没有禁止人们在穿黄的同时穿黄。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确实表现出了与人民平等和谐的态度。
后来黄色成了皇室的特殊颜色,这个变化是由另一个推动者完成的。
唐朝推翻隋朝,唐高祖李渊立国,万物一片废墟,沿袭隋朝的役制,黄色也被尊崇。唐朝第三任皇帝高宗在位时,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洛阳县的县令柳岩,在夜间穿黄行走时,被部下殴打。事实上,这可能与黄色无关,但唐高宗认为这是由混合的颜色引起的,所以他命令各级人民和官员再次穿黄色,黄色被皇室垄断。
从今天的角度分析唐高宗可能会利用这个话题。隋文帝自从穿了黄色以后,一直是天下人都可以用的,但是高贵的颜色,皇帝当然更喜欢一个人享受。因此,柳岩被打了,这正好给了他改变穿黄权的机会。在古代,皇权不可侵犯,遇事要让路。
“红紫色”来源于等级森严的官服颜色
到了唐朝,黄色被皇室垄断,中国古代最细致的官职等级制度也出现在唐朝。
比如唐朝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要穿紫色,四品深,五品浅,六品墨绿色,七品墨绿色,八品墨绿色,九品墨绿色。其中,深红色、红色、紫色等颜色属于红色族群。所以四五品的官员晋升到三品以上,官服就会由红变紫。“红紫”,这种对人逐渐走向显要位置的描述,是基于官服的晋升过程。
也许是唐代的色彩体系过于细致,宋代做了一些简化:一到四品为紫色,五六品为绯色,七八九品为绿色。这一点在《大宋狱官》、《水浒传》等古代电视剧中可以看到,它们的设计基本符合这个体系。
在色彩品位的背景下,人们的服装色彩肯定会被规范。原则上,宋朝的老百姓,不分男女,只有肥皂和白色两种颜色,需要经过审批才能戴肥皂。由此可见,普通人对空房源的选择非常狭窄。正是因为色彩强迫,普通人才有了与服装色彩相关的绰号,如千手、丁白、百艺等。
然而,每个人都有对美的热爱,因此,人们不断地试图突破这一规定。突破,流行,禁止,再突破,再流行,再禁止...社会上也会有流行的颜色,比如浅紫色、浅绿色、棕色,甚至黑紫色、红紫色,这些颜色曾经出现在人们身上。当法院的反应跟不上时,也形成了对某些色彩的默许。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非常先进,受到外国人的钦佩,他们称中国的染色技术为“中国艺术”。直到1834年,在法国发明佩罗印刷机之前,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印染技术。汉代记载了50多种颜色,清代发展了700多种。只是这几百种颜色往往不是一般人喜欢的。
文章开头,刘禹锡在诗中的感叹,今天似乎又有了别样的味道。纵观各个朝代,王侯和风流人物的变化都很快,但文化的变化却没有那么快,这一点在服装的发展中得到了证实。从魏晋到中唐,也就是几百年,统治者垄断的服饰色彩、面料、工艺、图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刘禹锡的感叹在当时似乎为时过早。
标题:(文化)黄袍、红袖…… 中国衣裳五千年来的“高级色”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古代官服上的 “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