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老子》之“德”是什么
本篇文章1651字,读完约4分钟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种丝绸老子。我们以前把篆书抄的老子叫“A”,隶书抄的老子叫“B”。两个版本的写作顺序与王碧本《老子》不同。开头不是“道可道,非常道”,而是王碧本《老子》第三十八章“德则不德,而有德”;如果你没有失去美德,你就没有美德。“。在这一章中,“得”字出现了十次,有人说如王碧本就是《道德经》,类似帛书的版本应该叫《道德经》。
《老子》第一部作品《韩非子解老》,解释顺序与帛书相同,也是从“德则不德,德则不德”出发;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秦汉以来,老子的“言道”一直流传于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论述有不同的侧重点。虽然“陶静”与“德经”的区分早就有争议,但“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学说的重中之重。
王碧本《老子》中,“道”字出现76次,“德”字出现44次。就重复词的比例而言,“得”略次于“道”。如老子所说,“孔子之容,只是道之从”(第二十一章),“道”是客观存在的,“德”是“道”的体现,“孔”是大;所谓大道德容止就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他主张“生而有兽,不生而有兽,不以兽为依,长而不杀,谓之玄德”(第十章),这是老子的创造论与其他学说的区别,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创举。他强调:“道生之,德养之,物成之,势成之。它是建立在一切都是高尚和高尚的基础上的。道之尊、德之贵、墨之命、自然。旧道生,畜德育。龙之教,亭之毒,养之复。生而无之,行而不窘,长而不宰,谓之玄德。”(第五十一章)道出万物,德行于万物,而不占有万物,行于万物而不恃强欺弱,育于万物而不独霸万物。这是一个微妙而深刻的“玄德”无为”,有德的人从来不会刻意去表现自己的德性,万物之所以尊重道德,就在于顺其自然。在第二章,老子有一句类似的话:“万事万物都是毫不犹豫地造出来的,生而无之,不以其为依归,而以成功而生。一个人住就不去了。“如果你成功了,你就不会邀功。因为你不邀功,你不会死。“有道德”和“无道德”的关键在于意图。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遵循道德规律,以此来治理世界。他指出:“玄德远,与事相反,则更大。”(第65章)老子好像很喜欢“玄德”二字,在一篇五千多字的文章里用了四次。”玄德”影响深远,尚可归路。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把“道”和“德”结合起来的“建议”:“若无知,则进之路,则退之路,则改之路。如果去德国,如果丢脸,如果广德不足,如果建德抢断,质量真的很尴尬。”(第四十一章)大意是“道”与“德”都很低调,光明的路看似暗淡,前进的路却是倒退的,平坦的路疑似坎坷。崇高的美德就像卑微的山谷,最洁白的似乎被玷污,宽广的美德似乎不足,道德的美德似乎冷漠,真正的品质似乎变得肮脏。然后有四个类比——“慷慨无角,大器晚成,大音好音,大象无形”,只是告诉人们“道是隐而不可知的。老实说,善于借贷,善于成为,“借贷”就是“付出”,“成为”就是“结束”,付出是有终点的。也许老子认为这是“德”的本质表现,所以是“德而不德”;不失德,则无德。无为而无不为;在道德不作为下,又有思想”(第38章)。这些话,无论是帛书还是其他版本,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无非是说那些“德”的人没有“德”的意思,不会认为自己有德,也不会刻意去应用德。其实这就是“德”;“劣等道德”害怕“失去道德”,为了标榜自己的道德而行动,以为有道德,却失去了“道德”的根本。
《韩非子解老》的解释是:“贤者为内者。得到,也在外面。德不德,据说其神不卧外。”韩非子说“德”在内,“得”在外,有德者不求外。他还说:“凡有德者,以无为定,以无为成,不思太平,不必固。想要,就没有什么可以放弃;没有德性,就不完整。想一想,不扎实;不固则无功;无功生于德。德中无德,无德中有德。”如果不莽撞行事,没有野心和欲望,不去想它,就会凝结成它的“德”;另一方面,如果人为地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寻求,就没有“德”,就很难保全自己。
《韩非子解老》是训诂学史上的第一部。引句虽与王弼《老子》略有出入,但其校勘价值不容忽视。尤其是这种解读真的是对老子的无知,给后来者很多启示,发人深省。
标题:(文化)《老子》之“德”是什么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精读杜甫的《丹青引》
下一篇:(文化)清客不是省油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