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蒙古族长调民歌

(文化)蒙古族长调民歌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19 02:44:02 阅读:

本篇文章801字,读完约2分钟

长调是蒙古语“五日亭多”的意译。“吴日庭”的意思是“天长地久”、“永恒”,而“多”的意思是“歌”。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直译为“龙曲”、“长调曲”或“草原牧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民歌自蒙古族形成以来就存在了。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式的现状,长调可以定义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中创作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日中演唱的一种民歌。

长调悠长舒缓,意境宽广,声线多词少,气息悠长。旋律很有装饰性(如前倾声、后倾声、滑音、回声等。),尤其是“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曲折或装饰音)的演唱方式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演唱方法最具特色。大多使用复合节拍,曲式结构的上下句组成的段子比较常见,也有复杂段子甚至多段子组成的联合句,非方形结构居多。

早在1000多年前,蒙古人的祖先就从埃尔贡河两岸的山林中迁徙到了蒙古高原,生产方式从狩猎变为了畜牧业,新的民歌形式长调便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发展。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渐取代了结构良好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族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其他形式的蒙古族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长调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点,与蒙古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贯穿于蒙古族的整个历史和社会生活。

长调的基本主题包括田园歌曲、乡愁歌曲、赞美诗、婚礼歌曲和宴席歌曲。其题材也与蒙古族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是蒙古族所有节日、婚宴、亲友聚会、“那达慕”等活动中必唱的歌曲,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历史和文化品位。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

长调民歌的研究涉及到音乐学的多个分支,其研究和保护实际上是对历史悠久的草原文明和草原文化类型最有力的继承和保护。2006年5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标题:(文化)蒙古族长调民歌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