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19 03:24:01 阅读:

本篇文章7974字,读完约20分钟

在中国流传至今的八大传统节日中,只有清明节具有节日和节气的双重身份。从节气到节日,作为中国文化中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文化”的形成和历史演变强烈显示了东方文明悠久、包容、复杂、多样的文化特征;它可以在中国流传几千年,在不断的进化中充满活力。它跨越了不同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子系统,最终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有机文化体系,这也离不开节日和节气所蕴含的东方文化信仰,以及中国文化特色的高度融合和凝聚力。这种生死观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感恩和祖先的家国情怀,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宇宙观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宿主

记者|卢菲菲

对话人

天兆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候阳君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协会副秘书长

林纪甫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张博

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

从节气到节日,清明文化的历史形成了

卢菲菲:“清明时节雨水很多”。在中国流传至今的八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中,只有清明节具有节日和节气的双重地位。从节气到节日,作为中国文化中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文化的形成和历史演变强烈展示了东方文明的悠久历史及其包容、复杂和多样的文化特征。能否整理介绍一下清明文化的历史形成?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田兆元: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普通节日。两千年来,清明节经历了从寒食节到清明节再到国家法定传统节日之一的发展过程。寒食节的起源有两个重要人物:介子推和晋文公。根据传说,是晋文公开创了冷食的习俗。的母亲胡姬是荣家的女儿。胡琰,他最重要的助手之一,也是荣家的人。多民族杂居的晋文公和他的多民族藩属国治理团队形成了统一多元的金文化局面。很多民族创造冷食清明是历史事实。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文化交流。清明节参与建设人文社会的活动已经成为许多民族的习俗。这些在明清文献中没有广泛记载。然而,在当代实地调查中,发现许多少数民族已经并将继续广泛参与清明节相关活动。所以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基础上的。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对自然和祖先的感恩是冷食的基本主题。但采取扫墓踏青的形式,与中国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的文化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和他的弟子春春去郊游,崇拜自然和谐的精神和音乐,这成为清明节的主题,而扫墓是基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创造。有人认为孔子葬母,率先提高了墓葬的葬俗。只有有墓才有扫墓的习惯。而他的弟子子贡为孔子守墓三年,进一步强化了墓规。在历史上,关于清明节是否可以扫墓有两种争议。一是因为不符合古代礼法而不准扫墓,二是为了支持扫墓,让人表达孝心。今天,这场争论已经成为过去。历史上,始于三晋的唐朝对寒食节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大宋朝将节气的清明转化为节日的清明,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贡献。如今,清明节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它那淳朴而高贵的人文精神,那自信而平静的节气,那传承了几千年的节日文化,今天又复活了。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张博: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气,早在汉朝之前就出现了。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指出:“春分加十五天,则风清声优于中禄”。当谈到清明节从节气到节日的起源时,我们通常会提到晋文公的重耳和他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的传说,这是对寒食节起源的一种解释。汉朝时,桓谭在《新论》一书中记载:“太原郡人隆冬五日不吃火,虽有急病,仍不敢犯罪。”禁止用火只吃冷食的日子是寒食节。但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足以说明清明节的真正来历。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山西绵山介子推墓

唐以前的文献中没有清明节的记载,尽管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第一部中国新年专集《荆楚纪年》对当时流行的许多节日进行了介绍和描述,对清明节只字未提。但是到了唐代,关于清明的记载很多。正史、野史的书法和诗论都向我们展示了唐代清明节的内容和方式,同时也展示了清明节的现实存在。所以在我看来,清明节产生的朝代是在唐朝,这与当时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富裕、社会相对稳定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性得到了自由的发挥和张扬,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大唐气象。这时,唐人在寒食节期间从事了一系列特色鲜明、风格突出的节日活动,由此产生了寒食节。其实早在唐初,寒食节就已经风靡全国,不仅“天下灭焰,还处处藏烟”,寒食节上墓已成为惯例。寒食节的盛行对清明节的兴起意义重大,因为它凸显了清明节的重要性。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侯阳君:周人《逸周书》载:“清明之日,佟世华。”它可能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记录清明的一个。据说清明节那天,桐树会开花。古人认为,当天气转暖,草木生长,春光明媚,天气清新的时候,可以说“万物生长时都是干净明亮的”,所以春分之后的这个节气就叫“清明”。由于清明节类似寒食节,与寒食节相关的习俗也逐渐转变为清明节习俗,寒食节也成为了清明节。现在很多地方,比如鲁西南、东北,人们还是把清明节叫做“寒食”,或者把清明节和寒食节混在一起,就是证据。很多地方的人认为寒食节不吃热食只吃冷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一般认为寒食节出现在秦朝之前。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另一个传统节日从节气到节日的形成都融入了清明节,也就是农历三月初三的上思节,类似于清明节。上思节最早记载于《诗经》,自先秦以来世代传承。上巳节出现在春秋末期,有些地方叫情人节,比西方情人节早六七百年。在这个节日里,男女可以自由见面。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描述了一群文人在这一天的活动。在过去,天干地支不仅用来记录年份,还用来计算月和日。上思节是农历三月初三。后来因为经常出现在农历三月三前后,为了方便,就定在了三月三日。现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节日还是很隆重的。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王画《兰亭》(偏)。1999年3月3日东晋永和,王羲之邀41位好友在兰亭曲水前修剪音阶(Xi)。酒杯在曲水里飘过,谁拦在前面就写一首诗,叫诗。三月三日修毛是一个古老的习俗。

可以看出,清明节的形成是三个节气和节日的结合:清明节、寒食节、三月三日。但这三者都与扫墓无关,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也逐渐成型。商朝有一句话叫“国之大事在于祭祀容”,祭祀和战争被认为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当时祭祀都是在庙里,国家有庙,家庭也有庙。人死了就埋“墓不葬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其首都迁至洛阳作为象征。春秋开始后,有野外祭祀的记载,显示了墓祭的性质。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有记载说他在南渡北国的过程中见过很多墓葬形制,有力地证明了春秋晚期或春秋晚期出现过墓葬。因为盗墓,所以会有在墓中献祭的现象。在唐代,人们的日常祭祀逐渐固定下来,集中在清明节、中原节等大型传统节日,这与政府的倡导有很大关系。为了方便官员和百姓扫墓,政府给官员放假,给大家时间和提醒,进一步加强了民俗的发展。根据唐朝政府的规定,清明节有4天假期,后来又延长到5天。到公元790年,节假日已经达到7天。如此长的假期在古代生活中是罕见的,只有10天的假期,这也表明清明节文化在社会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直到唐朝。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不知道怎么活,不知道怎么死,不知道清明文化长寿之谜

卢菲菲:为什么清明节文化和习俗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并在不断的演变中保持着活力,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子系统,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有机文化体系?这可能也离不开节日和节气文化所蕴含的东方文化信仰,以及中国文化特色的高度融合和凝聚力。“不知道怎么活,就不知道怎么死。”人们对生死的态度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和人生哲学。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林纪甫:清明节文化的传承是基于身体练习和文化记忆。身体力行在于行动,贯穿了清明丰富的文化记忆。清明节的文化记忆是以身体练习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也就是扫墓。对于清明节来说,扫墓是悲伤的,走绿是快乐的;清明统一了这两种情绪,指的是“我”与祖先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等。这些关系都在于关爱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祖先的生活也是我们的生活,传统节日是连接祖先和我们生活的精神纽带和文化血脉。新时代的清明节不仅是传统清明节的延续,也是新时代赋予特殊文化意义的清明节。人们在延续祖先传统的同时,也赋予了清明节可再生资源的不断建设,这不仅是在建设一种生活和文化,也是在一种生活和文化中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田兆元:中国节日文化的奥秘之一是文化元素的多元表达。比如清明时期的传统美食,就是清明文化的一个元素。面食主要在山西吃,青团主要在江南吃。对于死者来说,可以是鲜花,也可以是饭菜,当然也可以烧纸,挂清明。对于饭菜,可以放在坟前供鸟兽吃,乞丐吃,也可以带回家吃。在琉球等地,应该在家族墓地前建一块平地,这样祭祀结束后,一个家族或一群人可以留在墓前吃饭,就好像来祭拜的后代在和祖先一起享受美食一样。清明节的地域特色极大地拓展了其节日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是,所有的差异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祖先的感恩,对自然的亲和,对过去的回忆,幸福的生活。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张博:清明节的核心习俗仍然是扫墓和玩游戏,而珍爱生命和谨慎追求遥远的未来仍然是清明节的重要启示。在墓葬时代,送纸钱、酒、香、花祭祖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做法。扫墓的程序主要由坟前礼拜、修坟、吃祭品等活动组成。除了祭祖,人们还选择在清明节祭祀,缅怀中华民族共同的人类祖先,如黄帝、炎帝。在一些地方,人们也向当地的圣人致敬。例如,陕西省勉县举行了为期3天的“诸葛墓会”,纪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著名人物诸葛亮。中国人对祖先和先贤的崇拜是一种道德信仰,来源于个体的感恩、纪念和记忆之情。人祭祀的祖先既有一家之主的祖先,也有一家之主的先贤,可以是一个地方的先贤,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先贤。正是这些不同层次的寻根和祭祖行为,使人在不同层次上有了血肉联系,从而有了不同层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纵观中国清明节的诸多习俗,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气质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深刻思考,珍爱生命,谨慎追求未来,是经过深入思考后得出的答案。清明节生死观并置的文化现象,不仅表现了“生到死”的矛盾,也反映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延续,传承着生命的力量。清明节以其特定的扫墓习俗,反复提醒人们,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他们的功德行为是我们前进的立足点。只有在不断的死亡和不断的重生中,历史才能延续,国家和民族才能生存。所以一定要小心翼翼的去追求未来,善待逝者,永远有一颗尊重和感恩的心。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侯阳君:“春光刚清,柳絮送悲。”清明家国情怀最重要的是家的情怀,核心是孝文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感恩意识,知、感恩、报恩是几代人的人生哲学。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我们自然要感恩回报。在中国古代,孝的概念很早就产生了。据《五帝史记》记载,尧之所以把帝位让给舜,是因为舜孝顺,孝的出现现在基本上是由孔子口述,曾子记载的。至于“孝”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我总结为八个字,就是“尊老爱幼,做好父母”。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明)萧景,(明)画

“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加强人生幸福、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基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人们都鼓励孝道,尊重孝子。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和特征。孝道的缺失会带来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所以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大力弘扬孝道文化。

清明文化中的第二种家乡感是国家感,体现在祭祀圣贤,祭奠英雄豪杰。其核心是“忠诚”。在清明节起源的传说中,吃冷插柳的习俗本身就是对忠臣介子推的纪念。追根溯源,“忠”的本义是全心全意做事。先秦时期包含两层含义:君主和官员全心全意为人民做事,这叫“忠”,正如《左传·桓公六年》所说的“思利于民,忠”;臣民全心全意为君主做事,也叫“忠”。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君臣关系中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义务逐渐消失,而“臣忠君”逐渐成为“忠”的唯一含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严厉批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忠孝观念,但人们很快发现传统文化不能被完全否定。孙中山晚年极力主张恢复中国传统道德,并对“忠”作出了新的诠释,即“不忠君,忠国,忠民,忠四千万人”。就这样,忠孝的诠释逐渐发展到适应新时代。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从神话传说到诗词歌赋,清明文化的文学表达

卢菲菲:文学作为一种能够直接反映人们思想感情的表达媒介,一种表达和交流感情的艺术形式,在与清明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结合中,为后人留下了丰硕的文学艺术成果,如民间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和大量历代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它们成为传承民族文化、感情和信仰的内在精神纽带,也成为节日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表达。

侯阳君:学者们对清明节的起源和许多民俗有不同的看法,但在民间传说中,它们都与孝道密切相关。在关于清明节的传说中,除了最流行的传说是介子割肉侍奉国君,但最后被国君晋文公随母烧死在绵山外,秃尾老李的传说也在山东和东北地区广为流传,故事的核心表达就是孝道。根据这个传说,山东某地方的一个农妇因为困了,打起了瞌睡,怀孕了。后来,她生了一个怪物,小黑龙。小黑龙上岸后,可以穿过云层,来去无踪,但每天都要回到妈妈身边吃奶,很喜欢妈妈。这位农民的丈夫姓李,非常恼火。有一天,小黑龙趁不备,挥舞菜刀,把它砍了。小黑龙逃不掉,尾巴被剪掉,成了“秃尾老李”。“老李”逃到东北黑龙江,与镇守在那里的恶龙“白龙”搏斗了三天三夜。最后,他打败了白龙,成为了龙神,守护着那里的人们。但是,“秃尾老李”还是很依恋母亲和家乡的。每当山东大旱,他都会想办法为家乡铺云覆雨。所以山东各地都有为他修建的寺庙。每到清明节,“秃尾巴老李”都要回家看望母亲,但又怕被人发现,就从烟囱溜进屋里。当地人怕烧,就不在这一天烧火吃冷食,于是就成了家常便饭。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如果说民间的神话继承了人们对清明节的起源和文化内涵的想象,那么文学作品实际上记录了清明节是如何深入参与和融入普通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比如唐宋时期,清明是一个成熟的节日,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乌啼鹊使树昏,凡清明食寒食而泣。风吹旷野纸钱,古墓青葱。”说明唐朝人清明扫墓是很常见的。还有南宋诗人高铸的《清明对酒》,里面说“南北山多陵,清明分。纸灰飞成白蝶,泪染红,詹妮弗。”作品展现了宋代清明节人们下乡扫墓的感人场景。由此可以证实,扫墓作为清明节的一种习俗,在唐宋时期确实已经固定下来,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田兆元:清明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与文学创作有关。首先,任何一个节日都与一个特定的神话相关联,那就是神话节。神话节为特定的节日仪式提供了基础,因此节日仪式被视为神话的表现。比如清明节的禁火吃冷食习俗,就是介子推的故事或者是这个习俗的解释造成的,是互为因果的。对于许多节日和习俗来说,神话的故事延伸到哪里,习俗和行为就发展到哪里。同时,文学是由灵魂而生,节日是由情感而生,清明的习俗与文学是相通的。可以说,清明诗是清明意的语言表达;清明风俗是清明诗的行为演绎,是行为的诗。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另一方面,节日叙事不仅促进了仪式行为的形成,也促进了“节日物品”的产生。比如端午节的粽子,清明节的清团,清明节的面食。比如著名的蛇菜兔面和小燕子面就是因为一些相关传说而设计制作的。与一般商品不同,节税商品是文化意义上的“形”。所以我们把节日物品称为“物件叙事”。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在神话的叙事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比如《清明》中的“雨”和“梨花”,往往因为诗歌叙事而产生不同的感情,所以成为符号、艺术符号、节日符号等。画家的情感表达。这些诗歌和绘画也将日常生活带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空房间。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张博:作为一种社会叙事,与清明节相关的节日传说是其节日文化的一部分,依附于它,并通过人们年复一年的节日不断地被讲述。节日传说是一个民族或地方社会对某一历史事件和某一历史人物的集体记忆。它是人们历史意识的重要体现,也包含着人们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观。清明节传说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清明节习俗的好奇,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如崇尚感恩、善良、孝顺、机智、批判忘恩负义等,在潜移默化地育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在民间,历代都产生了大量与清明相关的诗歌,这与清明密不可分,清明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对于清明这个生与死并存的节日来说,一方面是人们小心翼翼的驱赶和感谢死者;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关心现在,珍惜生命。这种巨大的张力会对生命意识很强的诗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所以历史上的清明诗也是一种大观。就像我比较喜欢的柳永的《玉兰慢,桐花熟》,在诗人笔下,桐花盛开,杏花盛开,桃花如云,人出倾城,寻香取胜...诗人绵长缓慢的文字,以明丽的色彩描绘了宋代踏青的温馨景象,令人神往。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玉兰开得慢,桐花开得快

刘勇(宋)

【/s2/】桐花拆迁辉煌。一开始是稀疏清晰的。美丽的杏树倒在林中,桃花绣在野,风景如屏。诱惑。全力以赴争取胜利,突然雕琢马鞍让它出郊区。风温暖了琴弦和脆弱的管道,成千上万的家庭竞相演奏新的声音。

盈盈。打草踏青。人很有才华,讨人喜欢。当你走在路上,你会瘦下来,你会看到珍珠和绿色。爱情。对嘉利来说,黄金的信任耗尽了玉山的倾斜。但明朝永垂不朽,画堂春有枕。[/s2/]

从文化传统到生活方式,

清明文化的创造性传承

卢菲菲:今天,我们如何更好地探索和继承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文化?

林纪甫:新时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在于强化感恩意识、生命意识和民族意识。清明节时,人们为已故的亲人扫墓,感谢他们对家庭的奉献;为了教育激励我们要有奉献和无私,以扫墓的形式释放对祖先和自然的感情,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生存/时间的压缩、时间的压缩、传统节日主体的变化等现象。同时,他们的文化习俗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换句话说,新时代的传统节日正在发生全方位的变化。如何更好的保护传统文化财富?我认为中国人民协会近年来组织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我们的节日”以多样化的传统节日活动,让人们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和现状,让节日传统回归人们的生活,从而让人觉得节日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生活过程。它以引导人们生活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现传统和传统生活的美,唤醒人们将传统节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意识,从而唤起人们自觉的文化传承行为。这些活动是:一是选择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传统节日;其次,为了真正实现节日的效益,使节日传承有效,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实现传统节日的生活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特别是彝族火把节、壮族三月三日等许多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也有助于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社区意识。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田兆源:中国民主民生协进会是清明文化推广发展的有力推动者。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为大学和社会各界的研究搭建了一个共同的平台。它的很多活动也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往往会吸引各种媒体的参与,甚至直播,让专业领域的学术成果突破特定领域的限制,通过大众媒体和新媒体传播渠道接触到更广泛的人群,在会场将参与者从几十人扩大到数万甚至几十万网民,大大增强了文化影响力和生命力。个人近年来通过参与相关活动,对清明文化的多样性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比如关于介子推的叙事,绵山有一种表达,灵石是另一种。比如坟墓有自己的形状,雕塑有自己的形状。而这些文化内容之前很少与外界交流,外界对其了解甚少。所以才有了用谱系学理论研究寒食清明,用谱系学方法传承清明的想法。ADPL的活动使我们对清明节的研究有了理论上的飞跃。六年前,我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一次校园圣贤祭祀活动。后来加入了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大学、江苏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形成了中国大学清明文化传承创新联盟,从民俗学专业逐渐转变为各大学群体的文化自觉。如今,高校正在成为清明文化传承实践中的生力军,这是未来清明文化创新发展和创造性传承中值得期待的方向。

(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标题:(文化)清明节:传承千年的朴实与高贵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