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清末长春金融杂谈
本篇文章4747字,读完约12分钟
清末,关中民生衰败,而地处东北的长春却迎来了发展机遇。位于“三省通衢”的长春成为物流中心,带来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从而孕育了金融业的崛起和大发展。当时长春的金融业是如何发展的,各种货币是如何兑换的,第一家货币交易机构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本期《老长春》,给大家讲讲清末长春的金融故事。
长春商业大发展
早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官方文献中,长春就已经是“三省通衢”。农作物主要包括大豆和高粱,经济作物主要包括烟草和靛蓝,以及豆油和豆饼等。必须经长春运到营口、烟台出口欧洲;绸缎、茶叶、煤油等日用品也从长春运往吉林、黑龙江等地,长春因此成为东部三省的陆路物流中心。中东铁路南支线的开通,强化了长春的地理优势和物流中心地位。于是,从事粮食交易的粮库、从事豆油生产的炒豆系统、制作烧酒的锅房和面粉加工都在长春兴盛起来。为了服务货运代理业务,大型汽车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商人加入其中。
从清光绪二十四年开始,有2000多名俄军直接驻扎在长春西门,后来有一部分迁到宽城子站。1905年前后,为了应对日俄战争,俄罗斯在吉林省购买了大量物资,如粮食、烧酒、牛马、各种日用品等。吉林省设立了许多“聚集地”,供俄军购物。光长春就有宽城子、东卡伦五个地方。俄军的需求客观上带动了吉林省的生产和消费,老百姓和政府衙门都成了受益者。在这种情况下,遭受损失的是国家。当时的地面到处都是流动的财富和商机。如长春知府王,借买卖牛马之机,征收牛马税高达十万两白银,但他只上交了规定的数额,只占税收的一小部分。剩下的税都被他私人占用了。再就是长春的基础设施项目,附属于日本,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商人都把长春当作商机,纷纷在这里建店、扩店。如果俄罗斯人需要米粉油,米粉加工业就会成长;俄罗斯士兵喜欢喝酒,所以煮锅的数量明显增加了。比如长春地区的德源盛和永丰庆,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于是借官方资金扩大生产规模。
长春商业的繁荣导致了人口的增加。清朝光绪末年是长春人口大增的时期。来长春的人中有一部分是移民。来自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省的商人和劳工来到长春,以各种生意谋生,并在这里寻找发财的机会。还有一些山东人和直隶人,都是做瓦工和苦力的工匠。他们的作品是“鹅背风格”。他们春天从老家来长春工作,冬天带着积蓄回关内老家。据有关资料显示,到清光绪三十三年,长春市人口达到11万。人口增长也拉动了消费,当时的长春好像很繁荣。可以说,20世纪初的长春正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
大量银行和公司
商业贸易的繁荣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周转贷款,货币也需要储存和交换。长春金融业崛起,银行、银行、典当行数量大幅增加。原来清光绪末年,长春没有正规银行,只有吉林永恒官邮局的长春分号,作用只是放贷和收回本息。再有就是1900年成立的中俄道生银行,是正规的商业银行,贷款给很多长春商行,但是不能满足当时长春的经济发展。因此,银行是为了应对需求而诞生的。无论是港商还是贾,都觉得发财的春天来了,都认为办银行肯定是个有利的工程,于是老银行扩大规模;一些堆垛机和杂货商看到了利润,开始计划和建立新的银行。例如,当时最著名的商人季丰台投资200万只鹤,开了四家银行,分别是程响、诚兴、何成华、诚通。其中和城巷是一栋新的两层建筑,矗立在北街上,成为当时长春的标志性建筑。报道中,日本驻长春领事馆专门提到了季凤台,称他是长春商界代表,财力雄厚。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的不完全记载,截至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长春有中国商号近900家,典当行8家,钱庄40家,汇票行50家,银炉7座。当时长春有影响力的事务所有82家,其中一级店15家,二级店22家,其余为三级事务所和四级事务所。这些事务所从事的行业很多,包括当时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投入资金最多的前三位是炒锅、典当行、钱庄。典当行虽然数量少,但大多财力雄厚,影响力大。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在15家一级店中,涉及典当行、钱庄或两者的商家多达11家,就像河塘、东光顺当是专业典当行业,顺生河、广顺庆、万法河同时从事钱庄行业和典当行业,只有4家是纯从事粮库和油坊的。其中位于南街的一级事务所同和生,是长春最有名的银店,也是开当铺的。其执事高宗顺于光绪三十三年一月当选为长春商会首任会长,可见该事务所的影响力。这也说明了银行在长春商界的地位。22家二级事务所中,从事金融业务的有10家。可见当时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在长春经济中的地位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
多种多样的货币
长春金融业的繁荣不仅体现在企业数量上,还体现在货币种类的多样性上。清代钱与钱的平行抽。长春可以说是吉林省最多元化的货币。当时至少有七种货币,官方货币、民间货币和外币。第一种官方货币是赚钱。清朝入关前,开始靠铸造赚钱。顺治定都北京后,住房部设立宝泉局和工业部宝源局投“顺治鲍彤”钱;还颁布了钱风,下令各省各镇开始选角。因为吉林省在光绪年间没有铸币权,所以其早年使用的硬币都是清朝制造的,也就是大钞,一个大钞就是两件物品,500块就是一只鹤。其次是银和铜。因为吉林省缺钱,所以出现了钱荒。经过吉林将军的请愿,他从清光绪十年开始获得铸币权,但他没有铸造钱币,而是铸造了银和铜币。这些银币中的一些种类已经成为今天收藏家的珍宝,因为它们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第三种是发行量最大的永恒官邮局发行的纸币官邮,是吉林当地的官方货币,包括银元官邮和赚钱官邮,后来成为长春最流行的官方货币。第四种是真银,也叫块银,即按重量计价的货币。真银分为元宝银和元宝银。前者重50两,后者重352两左右,是最值钱的货币,很受欢迎。长春的银炉把从上海买来的银锭熔化,浇铸成大翅膀的银锭,也叫宽平银,在长春流通,赚取差价。长春流通的真银包括政府国库通过官俸、军俸、基建、救灾等渠道送来的库平银。,以及吉林省自己的厂平银,而长春由于其重要的经济金融影响力,有自己的铸广平银。
除了官方货币之外,还有许多民间货币和外国货币。由于没有国家统一的银行和严格的控制,民间造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当时长春的一些商家为了盈利,把他们的赚钱合并了,然后私自赚钱。当初每块钱的重量从一块钱变成了四分之一块钱。清雍正十一年后,一钱二分铸钱的标准受到限制。但是私铸的钱又小又薄,而且重量极轻。当时媒体说“吉尔吉斯斯坦常用的钱是沙壳,小得一个字都担不住,最大的像内地的鹅眼。”所以这种私房钱被称为“鹅眼、鸡眼、豆荚”。虽然当时没有成为主要货币,但被民众广泛接受,直到清末才因为其他货币的出现而退出市场。另一种民间货币一度成为长春的主流,即汇兑和私邮。擦兑,即“这家店卖的票对着另一家店卖,另一家店没有现金和票对着其他店卖,这叫擦兑”。《长春县志》说得比较清楚的是“夫妻对钱,也就是当时‘冀省短钱’,甲商家给乙商家开了欠条,乙商家再转给其他事务所。时间久了,这白条成了货币。”光绪初年,抹换十分普遍。不仅民间周转需要,官方也变相承认。吉林将军肥皂保险是同治四年批准的。官方征收的杂税、土地税、炒锅票和捐款等。,“允许其支付20%现金和80%现金”,可见其影响力。但是,赎回也毁了金钱法。“真正的东西总是被一纸空文买走,所以价格上涨。”对于农民来说,工作一年,得到的钱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发行交易所的公司一旦倒闭,其发行的交易所就一文不值,所有者就会破产。这些不足也是光绪十年吉林将军西苑请愿铸银元的主要原因。而且此后政府多次对此进行整顿,但20年后,到光绪末年,这种交流在长春依然盛行。但这一时期的交易所更为正规,大多不再是早期的白条收条。很多有影响力的燃商和商人做了一个正式的兑换帖,类似于一张银票,上面写着商号和地点,并注明为官方支付多少钱。可以用自己的商品名图片付款购物。商业帖子的发行人,一开始都是有影响力、有信誉的大事务所,只在长春流传,大家普遍接受。长春的商业驿站在光绪末年还在流通,但后来“方丝杂业纷纷效仿”,连豆腐坊都发私邮,信用降低。
除了中国货币,当时还有日本和俄罗斯货币。当时的吉林是中、日、俄势力争夺和斗争的地方。俄罗斯获得中东铁路建设权后,大量俄罗斯羌哨(即卢布)进入东北。1905年日俄战争胜利后,日军也进入东北,在长春建立了附属地。这样长春就成了俄国势力的最南端,日本势力的最北端。当中国货币走下坡路时,“外币势力利用了这一点。哈尔滨东部成了俄罗斯货币的范围,延吉地区是日本货币的范围,长春等地是日本货币和俄罗斯货币的范围。”这两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金融机构在长春扩大影响力。比如1900年俄罗斯成立中俄道生银行,发行羌帖。1907年日本在长春设立郑锦银行办事处,也有自己的货币;此外,韩国银行在日本发行的金票,俗称老人票,在长春也很受欢迎。
长春第一
货币交易机构的出现
由于长春的地理位置、商业地位以及日俄势力的交汇,当时东北三省流通的货币都可以在这个府城找到。由于中、日、俄三方贸易,以及地方税或报账,对货币的要求都不一样,所以需要各种货币之间进行兑换,长春已经确立了自己的金融中心地位。在整个东北地区,已经形成了两个货币兑换中心,即营口和长春。吉林省甚至黑龙江省每天甚至需要长春的汇率。
长春银行兴盛于光绪末年,大银行兑换各种货币,主要用于需要大量资金的业务。还有的出租门面,自己开邮局,比如官邮店,强邮店,主要经营一两种货币。比如宽城子西三路有一家店,做羌帖生意。但是实力有限。如果客户的需求特别大,那么其他货币商店需要帮忙支付。据记载,曾经有一个叫关的商人,用官职买了2400多个羌帖。“按照官职的价格,需要东四道街的同和勇来出”,所以才会红火。反方王梓德将与关氏互换官职。结果关突然掏出长矛,一拳打穿了那人的胸膛,想夺他手中的羌帖。由于地区繁忙,有许多警察和士兵,犯了罪的关立即被巡警逮捕。原来这个人是卖棉花的,而且“因为失败多次抢案”。当天晚上,这个人被一个700的工作人员指控,然后被法律出示。
还有一些“沿街摆摊兑换各种银元的人”,也有几十个。他们放了一张桌子,可以用少量的钱来交换那些暂时需要的人。这种业务叫“钱桌”。他们利润很少,面对大众,欺骗时有发生。比如一个外国人“拿着一张20块钱的日本老头票”,在西三街的一个小钱摊上交换官职。当时的市场是一个一元的老人换票官帖,三挂600文,那么20元应该换72挂,这个摊主只给了50挂。最后此事败露,巡警“下令编号,只为算此事。”
街上的这些“钱桌”以前都是分散的,面临风险。他们经常被抢劫,被迫买卖。当时俄罗斯士兵到钱桌强行换岗。后来,这些人逐渐集中在财神庙前进行日常交易,这里成了长春的白银市场。清朝元年,许接任长春知府。他立即告诉陈,吉林省省长,东部三省省长梁,他们应该遵循自己的做法,在宾夕法尼亚州建立一个定期的白银市场,不仅可以加强管理,而且可以每天从收取一定的费用,以补充当地财政资金的短缺。而白银市场位于财神庙的东单。10月18日,清朝宣彤元年,长春财神寺白银市场正式开放。根据现有数据,这是长春历史上第一家货币交易机构。当月收挂帖近4500个,11月收挂帖13389个,数额相当大。根据确定的章程,此税为10%的办公费,其中20%为银城预留的办公费,10%为长春公报,20%为长春工业教育学院,另20%为教育费和巡逻费。随着正规管理,许多大银行也被纳入长春白银市场。由于吉林省强铁的强大影响力和实力,长春白银市场“以俄罗斯票为准,每月三日结算”。对于不同币种的交易,应使用强贴作为折算的中间币种,当时只是交割币种,所以都记在账上,10天结算一次。宣彤元年,一些媒体还公布了长春各种货币的每日汇率。长春白银市场在管理上非常正规。但这种交易也为光绪三十四年大量银行破产埋下隐患,引发长春金融风暴。
标题:(文化)清末长春金融杂谈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烤肉串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