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书画里潜藏的性情
本篇文章2822字,读完约7分钟
北宋画家郭在《林志》中说:“说话者说右军喜欢鹅,意在取其变化项,如人写字,转动手腕完成文字。过去去世的人常说,书好的人往往画得好,转腕用笔也不停滞。”写的好的也画的好,是因为王羲之通过仔细观察鹅的变化,体会到了写字的诀窍,从而达到“转腕用笔不停滞”的目的。这个千古名篇的典故,揭示了古代艺术家善于借鉴动物形象,以达到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生动姿态。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人在评价书画时,往往会考虑事与人。在汉代,的《法·燕文申论》中说:“言,衷心祝愿;书,心画。”唐代刘公权阐述了“正心正笔”的思想,将人格、伦理与书法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明代的香木说:“性格不同,气质不同,笔动,邪自形。”书画的美感体现了隐藏在笔墨背后的人格美。
顺着这个思路,我在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书画展厅里徘徊,寻找美的痕迹。
宋代职业画家特别注重写实
“吴门”的领袖文徵明有一个朋友叫华仲甫,他拥有一座当时苏州文人羡慕的园林。他在花园里建了一个自习室——“商震斋”,在那里他收集了他一生的书画收藏,每天都坐在里面。文徵明被它迷住了,他让空坐在这里谈论这片土地,自然他不得不写下并把这篇研究留在纸上。
如今,在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书画陈列馆里,文徵明创作于15世纪的《真鉴斋图》静静地陈列在玻璃陈列柜里,等待着迎接21世纪的参观者。据记载,他的《真鉴斋图》共两册,其中80岁高龄的画作在上海博物馆,郭波是他八年后再次创作的作品。参展者特意将这张图放大,以展览墙的形式竖立在书画过渡处,也暗示了中国书法与绘画有着天然的联系——书画同源。
从中国艺术的发展来看,大规模的书画创作始于魏晋,并在隋唐时期达到第一个高峰。从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中的山水树,到唐代李思训的绿色山水画,都完全回归了自然。继五代之后,宋代迎来了山水画的又一高峰。宋代辋川图卷是根据王维的《辋川图》创作的。这幅10米长的卷轴描绘了唐代诗人隐居长安郊区的周围景色。整个画面虽然是水墨画,但山谷郁郁葱葱,云水飞扬,体现了无名画师泼辣的笔墨功力。
随着宋代宫廷画院的出现,山水画成就突出,花鸟画追求自然,人物画注重传神。元代虽然“文人画”兴盛,但由于赵孟頫的倡导和实践,宋代职业画家强调写实的传统并没有因为朝廷不重视而被抛弃。被朝廷提拔为沅水都督的著名水利专家任仁发,在执行公务后创作了鞍马绘画,成为此次展览的亮点陈仲。《饮食图卷》中画有九匹骏马、一僧、一牧马人和三个喂马人。这张图记录了元代皇家骑马机构的日常工作。马的形状精确,轮廓精细,显示了唐代画家画鞍马的成熟技巧。另一种“文人画”方式始于唐代王维,五代董源承接,北宋苏轼倡导,至元代赵孟頫。它已经偏离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扬子江和黄河的潮流,在元四家手中如火如荼。
明宪宗的帽子有“胡夫”的遗风
(明)匿名《宪宗雕禽图》
明朝沿袭宋元传统,继续演变。明初画坛被浙派控制。中期,“文人画”再度兴盛,以苏州为中心的“吴门”在沈周和文徵明的指导下蔚为壮观,成为宫廷绘画的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专业画家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如纵向的“咸宗雕禽图”,描绘了明宪宗朱见深在皇家园林中玩鸟的情态。画中的两棵古梧桐,是画家为了突出皇帝高贵的身体而故意“打压”的。虽然树很小,但它们是独特的。在树下,宪宗的帽子总是穿着,逗着一个太监手里拿着的鸟笼里的一只黑鸟。不过这幅画的亮点不是鸟,而是仙宗戴的帽子。据考证,这是一顶由元代帽体演变而来的帽子,颇有“胡夫”遗风。
从绘画到明末,苏州的文化语境逐渐弱化,流向南京和上海两个地区。董其昌在文人山水画上采取了不同的手法。一时间,以他为首的松江派占据了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南京在清中叶之前一直处于金陵画派的控制之下。只有绍兴徐渭独抒胸臆,继承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进一步完善了写意花鸟画的风格。
明清之际,朝代更迭,天崩地裂。明代大量文人画家逃亡山林,坚守汉族正统意志,形成了“遗民画家”的艺术群体。其中,八大山人和出家的石涛,为中国画增添了异彩。展览上有一张鱼游泳的图片,是八大山人的作品。画了一大片空白区域,一条细细的鱼在上面游动。鱼脊是由贯穿头部和尾部的笔画画出的。鱼眼圈呈椭圆形,靠近上眼窝,是八大山人早期“白眼睛对人”的标志性画法。底部的几块水草和两条小鱼突出了顶部白条鱼的孤傲感。
傅山的《丑书》其实是一个按顺序排列的书圈
从明代到清代,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全面发展,出现了地域性绘画流派。明清书法是本次展览的主要阵容,从中可以看出明清书法家继承了宋元书法,蓬勃发展。
明初书法直接承袭元人,追求古法度,虽然自明朝成为始祖后,朝廷使用“太格体”作为朝臣奏折的规范书写模板,盛行于大江南北。但是到了中期以后,定格之潮开始了,书法家们重新主张了铁学的本义。吴中苏州地区再次成为书法创新的源头。其中,朱云明、文徵明、王充最为著名,形成了庞大的“武门学派”。后期文坛有两种倾向:董其昌追求闲适飘逸的审美情趣,黄道周、倪等书法家则以浑厚独特、具有典型浪漫主义特色而取胜。明清时期,傅山崇尚“丑书”,但实际上他是想用自己强烈的天性去摆放,以追求视觉效果奇特的书坛。
清代中期,“扬州画派”的艺术追求受到早年居宗此地的石涛的启发。在这次展览中,有金农的“周利书日章川轴”,它将中法石碑贯穿其中,并考虑到了他自己的想法。墨色黑沉,无文笔,故称“漆书”。晚清时期,大量的考古发现导致碑刻的大发展,导致了书法和书法的繁荣局面,其影响波及到吴昌硕、齐白石等现代大师。
《庄子》里有一个“脱衣服做盘子”的故事:宋想画画,召集了所有的画家。他们弄湿刷子,调整墨水,等待订单。然而,一个画家迟到了。他看上去很放松,接到命令后回到了住处。宋很好奇,派人去打听。我看到画师正确地脱衣服,露出身体和皮肤,跷着二郎腿,坐在地板上。当宋袁俊学会了造型,他意识到真正的艺术是空鲜明的心境和奔放的胸怀。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书画所追求的艺术本质是不自命不凡,不造作,一切归于本心,表现真实的自然。
展览提示
皇家书法
在同一领域竞争
国家博物馆古代书画展览以时间线为主线,以三个单元共52件难得的佳作,系统展示了宋元以来中国书画的发展。其中绘画部分,宋代佚名辋川图卷,元代任仁发所画胤祀图卷,为第一部全卷发展,实属罕见。文徵明、董其昌、王铎、傅山等许多著名的作品也值得一看。
(袁)任仁发《饮饲图册》(部分)
书法方面,有赵构的草书七言绝句,赵孟頫写给张井良的书信等。其中,作为南宋开国皇帝的赵构,先是学习黄庭坚、米芾,后又以“二王”为重点,刻苦钻研,声称“五十多年来,兴趣不大,第一天就放弃了笔墨”。这次展出的扇子是他禅位后写的书,是他晚年的代表作。此外,关于清康熙和乾隆皇帝谁是更好的书法家,也有很多争议。这一次,郭波特意选了同一个题目来展示两帝抄录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祖父的楷书稳重敦厚,孙子的行书优美端庄。谁赢,观众说了算。
标题:(文化)古书画里潜藏的性情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