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吴为山:30载传扬美术之美
本篇文章3957字,读完约10分钟
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有一双柔软而有力的手。三十多年来,他习惯用右手塑造泥塑,右手拇指比左手更发达。他开创了中国现代写意雕塑的风格,提出了写意雕塑理论和中国雕塑八体理论。2016年当选俄罗斯国家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2018年当选法国艺术研究院通信院士,成为继吴冠中之后第二位当选该院通信院士的中国艺术家;2019年当选意大利艺术学院院士,授予米开朗基罗奖章。他的作品遍布20多个国家,被世界各地许多著名博物馆收藏。惊心动魄的南京大屠杀雕塑《老子》,定居德国特里尔的马克思,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自2014年担任中国国家美术馆馆长以来,他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传播,并通过“藏品激活”、“捐赠与收藏系列展”等一系列展览,曝光了一系列国宝,引发了一波又一波排队等待展览的热潮。据《京华日报》报道,近年来,“中国美术馆首次百余件“生品”藏品展”和“国家美术馆春节摊位生意兴隆”,记录了一万多人排队观看美术作品和“在国家美术馆过年”的热闹场面,让自称“中国美术馆第一服务员”的吴为山倍感欣慰。
六次高考,不愿向命运屈服
吴为山1962年出生在江苏北部一个小镇的一个书香门第,那里有一条河蜿蜒流过。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吴为山排名第五。尽管生活艰辛,吴为山还是在父亲的指导下背诵诗歌,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古籍插图和陶瓷器皿绘画成为他童年的艺术启蒙。吴为山说他的父亲很普通,但是他对“爱国主义和热爱文化”的教导让他终生难忘。
1978年高中毕业后,吴为山有幸赶上了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然而,他曲折的求学之路开始了。那一年,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信念指导下,吴为山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绘画,选择了学习科学,决定学医。然而,他参加了1978年和1979年的高考,都以一分之差落榜。吴为山一度陷入犹豫和沮丧,这使他意识到艺术道路可能是自己的正确选择。
吴为山进入无锡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惠山彩塑,他的大学梦落到了民间泥人学校,但他的生活与雕塑密切相关。“三分空白,七分色彩”的色彩雕塑锻炼了他对人物魅力和结构的把握能力,与后来的“写意雕塑”相吻合。
1982年从无锡工艺美术学校毕业一年后,吴为山满怀信心地参加了美术高考,并同时被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录取。但在审核录取资格时,因为中专毕业不到两年,被两所大学退学。整整一年,全县所有人都以为这个叫吴为山的年轻人被两所大学“开除”了。1983年,吴为山没有屈服于命运,再次参加高考。同时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系、特殊艺术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受父亲的影响,怀着“师范教育”的理想,吴为山选择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毕业后留在那里教书。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更多的年轻人出国交流学习,吴为山就是其中之一。自1996年以来,他一直在荷兰欧洲陶瓷艺术中心和美国华盛顿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并有机会获得“绿卡”。一位90多岁的德裔美国艺术家告诉吴为山,“美国是一个商业社会,真正的艺术在中国。”就这样,吴为山毅然选择了回归祖国。在这片训练他的土地上,有太多的精神财富让他不停地做梦,等待他为自己的创作画素材。海外的经历增加了他对西方雕塑艺术的了解,也让他下定决心走出中国式的雕塑之路,走向时代。
2006年,北京日报的文章《吴为山雕塑感动观众》报道说,40多岁的吴为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名为“用文学的头脑创造灵魂”的个人展览。他回忆说:“以前有个不成文的规定,60岁以上的老艺术家的作品只能在圆厅展出。当时的中国文联主席周听说这件事后,就去找当时的中国美术馆馆长冯远,说:“艺术应该有一个硬杠杆,而不是年龄。”。吴为山的作品很优秀,还不够古老,我借给他了。"
“如果没有高考,没有出国,没有后来我在大学被提升,没有不同时期被发现,我想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我。其实这也是改革开放的体现,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我这几年的成就和国际认可,本质上都是时代在支撑。”吴为山说他是祖国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中西交融,在市场洪流中铸造灵魂与写意
199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吴为山被邀请为现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创作一座雕像。当时他没有工作室,只好在家做雕像。“我们家总面积18平方米。等我妈老婆孩子都睡着了,我就在家里的灯光下悄悄做雕像。”29岁的吴为山在创作中走近林散之的灵魂和艺术,为中国文化人物塑造群体形象的艺术方向逐渐清晰。
当时,吴为山看到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多元化,许多人崇拜明星、大款和老板。“当然,明星和巨款也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我认为如果年轻人忘记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了。”
到目前为止,吴为山已经创作了500多尊文化人物的雕像,如老子、孔子、闻道、达芬奇和齐白石,这些雕像在世界许多国家展出,并被重要的博物馆、重要的机构和公共空.收藏他说,最初的意图是用这些雕塑来影响国家和民族,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精神。但今天,他的“初心”又增添了新的内容。“现在我希望这些中国杰出人物的雕塑能够屹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雕塑中传达的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不仅可以影响中国,还可以与世界交流。”
2005年12月,吴为山接受了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体雕塑的创作任务。他走到当年屠场之一的南京城东门,仿佛听到30万死人在寒冷的北风中哭泣,这成为他创作的动力。2007年重阳节的晚上,吴为山十几个小时没在画室吃饭,切、打、敲、手雕、创作忘我,在悲痛中回忆着苦难民族的痛苦。直到夜里三点,在外面等着的司机进屋,才发现自己发高烧,瘫在雕塑架下。
在吴为山看来,艺术家选择塑造什么,塑造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突出贡献、被历史和人民铭记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他在中国国家美术馆“时代人物雕像”雕塑工作室发起的。另一方面,如何塑造也很重要。这就是不同于西方写实雕塑和抽象雕塑的写意雕塑。
2014年吴为山出任中国美术馆馆长时,《新京报》发表了《中国美术馆新馆长不谈新头衔》,其中提到,包括中国美术馆馆长这个新职位,吴为山有很多头衔。但他最看重的是“雕塑家”的身份。不久前,新建的香山革命纪念馆开馆,展出了吴为山最新创作的大型主题雕塑。香山4.9米高的雕塑《毛泽东同志》矗立在纪念馆的序堂中央,两侧分别有大型主题浮雕“共同议国——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百万英雄过大江”。展厅里还展出了吴为山创作的《胜利的消息》。
这些作品是吴为山在完成一天的行政工作,晚上驱车两个小时来到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后创作的。他凌晨一点去北京很正常。为了保护泥塑不受日晒风吹,车间里既没有空也没有窗户,他经常在雕塑里汗流浃背。尽管路途遥远,条件艰苦,吴为山仍坚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自己的创作。
收藏激活,让更多人喜欢逛美术馆
在2015年接受《京华日报》采访时,吴为山透露,中国美术馆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让美术馆储藏室里的藏品“活”起来,“藏品激活”将成为美术馆的主要品牌。
这两年,中国美术馆多次转型为“网络名人”。2017年,“新时代的美——庆祝‘19大’胜利,举办中国美术馆精品作品展”轰动首都。寒冷的冬天,一万多人排队争夺美术;2018年《美国与美国》在中国国家美术馆展出了来自61个国家的224件名作,其中包括毕加索、柯尔维茨等大师的代表作,现已排起两公里长的队伍。“我不是喜欢所有人都被冷冻。我欣赏的是人们追求美的热情。证明了我们美术馆组织的展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就是我们美术馆人的自恋。”吴为山自豪地说。
起初当馆长时,吴为山也经历过尴尬的时刻。“有一次香港一所大学的校长路过我们图书馆,他说‘让我看看,就几分钟,我能看看你们市政厅的宝藏吗?’。我当时很难过,因为当时的美术馆都是临时展览,没有固定的长期展览。“2016年,北京日报报道,中国国家美术馆开设了一个特殊的大厅来点亮国宝,这让观众特别兴奋。曾经藏在仓库里的宝藏,真的成了观众随时可以免费欣赏的展品。文章还提到,“以前有些艺人不太愿意送作品,因为进来之后就放在仓库里了,从来没见过面,就像被打入冷宫一样。现在我们展示我们的收藏,艺术家和他们的家人都很开心。一些没有收藏的艺术家和犹豫不决的艺术家主动询问进藏事宜。"
此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师大美”系列讲座和“时代人物造像”雕塑工作坊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吴为山认为,“有必要通过这些行为更好地发挥国家美术馆的作用,推广顶尖艺术和一流艺术大师的作品,使美术馆成为教育公众的平台。”
中国国家美术馆也是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既然是国际交流的窗口,你应该在这个窗口吹什么样的风,应该从里面发出什么光?把当今中国最好的当代艺术创作推向世界,让人类文明史上伟大而优秀的艺术作品吹进来,是非常重要的。”2018年,中国国家美术馆牵头成立“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和“丝绸之路国家美术馆联盟”。吴为山当选为这两个联盟的秘书长,数十个成员国家的艺术博物馆经常相互交流和展览。
多重身份让吴为山的生活节奏每秒都很重要。白天,他是艺术策展人;晚上,他是一个从不停止创作的雕塑家,他还带了几个学生。他是一个像“零食”一样休息的人,从家到美术馆再到画室的路上,是他午睡的时候了。夏天创作“南京大屠杀雕塑”雕像时,汗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在冬季户外广场调整马克思雕像时,他露出双手,在寒风中揉土七八个小时。吴为山的个人工作室位于高碑店的一个村子里,这里没有空.“因为恒温条件,人是‘幸福’的。”
“等我有一天退休了,心里要做的工作太多了,没时间一一做。”吴为山说他不会为自己塑像,因为每件作品都已经是他自己灵魂的投影。“等我老了,回头看看我的生活,看看堆积成山的雕塑。那是我的人生轨迹。它是我的自我雕像。”
标题:(文化)吴为山:30载传扬美术之美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霜降到,柿子俏!
下一篇:(文化)古人书法何以自成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