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曾散:书写战“疫”中的青春之歌

(文化)曾散:书写战“疫”中的青春之歌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1 11:24:01 阅读:

本篇文章2708字,读完约7分钟

记者:你是去武汉的报告文学作家采访团最年轻的成员。你为什么决定去武汉前线?当时是什么情况?

曾三:新冠肺炎爆发肺炎后,我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看到确诊人数越来越多,心里心慌意乱,心情沉重,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当初的创作。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一名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使命用我的笔记录发生的历史事件。

看到新闻里关于90后年轻女医生甘如意的故事,我感慨万千。她一个人骑了四天三夜的自行车,从老家回到武汉300多公里。路上的波折考验着她年轻而骨感,是她作为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着她最终到达武汉。近年来,我的创作视角主要集中在当代青年群体。我在采访西部大学生志愿者的时候,和甘如意母校的老师接触比较多,就通过她的老师联系她。去武汉之前,我已经在电话和微信上开始采访,我的报告文学《意愿》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文化)曾散:书写战“疫”中的青春之歌

当我真正收到中国作协武汉一线采访的通知时,心里有点害怕。不仅怕自己水平有限无法完成任务,2月份武汉疫情依然严峻。但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服从命令,随叫随到”。

记者:你在武汉呆了几天?这段时间你的生活和面试都是怎么进行的?

曾三:经过有关部门协调,2月26日中午我从长沙坐高铁到了武汉。那一天,天气阴沉沉的,冷冷的,什么都没有。在武汉见了几位老师后,我们的采访是在中央指导组宣传组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通过分工,我继续关注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抗疫群体。

截至4月初,我回长沙隔离观察,在武汉面试时间近40天。受当时抗击疫情的氛围影响,感觉大家都在跑,都在抢时间。所以我的面试节奏也比较快,几乎每天早上,下午,甚至晚上都在外面跑步。比如我采访了1992年出生的青年志愿者郑能。面试的时候和他一起志愿。先去桥口区荣华街建国小区给有需要的人送盒饭。后来,我为武汉中心医院运送物资,把出院的病人送回湖北省中医院。那天午夜后一直下雨。当我回到车站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我直到三点钟才睡觉。

(文化)曾散:书写战“疫”中的青春之歌

记者:在一线,你深入走访了哪些地区、哪些人?他们对你有哪些优秀的感情?你有什么面试计划?

曾三:在这次采访中,我被很多普通人的善良和大爱所感动。因为关注的是整个青年群体,所以采访面广,去的地方也多。比如医护人员,我采访了北京、湖南、辽宁、四川、贵州、浙江、河北的医疗队,也采访了雷神山医院、方仓医院等新建医院的医护人员,以及同济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中心医院、第四医院等地方医院的医护人员。

(文化)曾散:书写战“疫”中的青春之歌

我还采访了很多志愿者,包括接送医护人员的爱心车队,帮助运送物资的爱心团队。大部分都是用自己的钱在做善事。还有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选择在医院建成后留下来维持医院的设备运行。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但是从他们身上反射出来的淳朴善良的光芒让我感到温暖。

记得在水果湖街北环路小区的采访。张馨心出生于1991年,是该社区的领导人之一。她带领几个人管理着一个近两万人的大社区。在工作中,她几次目睹你将去哪里,不得不处理许多复杂的紧急情况。作为一个20岁的女孩,突然被疫情推到了风口浪尖,挑起了最沉重的负担。我采访她的时候,她回忆起那些挨家挨户检查“什么都要收,什么都要处理”的时刻。泪水涌了出来,浸湿了面膜,也让我感触颇深。如果是我,作为一个比她大几岁的男人,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承受这个重担。

(文化)曾散:书写战“疫”中的青春之歌

和消防员一起去隔离点做全面消毒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两层口罩、两层手套、防护服、护目镜、脚套带来的身体不适。为了彻底干掉走廊,我从一楼爬到五楼,上气不接下气。不仅胸闷短,嗓子也发不出声音。虽然那天气温很低,但还是出汗,护目镜模糊不清,好几次差点摔倒。完成任务后,我整个下午还处于缺氧头晕的状态。我真的感受到了一线抗疫人员的艰辛,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受了如此巨大的考验。

(文化)曾散:书写战“疫”中的青春之歌

我的采访基本涵盖了所有抗击疫情的行业。比如基层民警,我在接受桥口区公安局采访时了解到,在疫情初期,分局组建了一支以“90后”民警为主的青年突击队,日夜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配合社区转移病人,维护公共秩序,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为区内群众解决各种困难。虽然他们家在武汉,但是为了防疫好几个月没回家。

记者:“90后”是你的主要采访对象。他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表现?如何看待通过报告文学来表达其事迹,体现其精神?

曾三:在整个抗疫群体中,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是主要队伍,其中“90后”甚至“00后”所占比例最高。以湖北4.2万名医疗救护队员为例,“90后”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保卫武汉的生力军。面试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年轻一代蒸蒸日上。他们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在国家危难之际,勇敢地站出来冲向前线,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看到他们朝气蓬勃的身影,似乎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文化)曾散:书写战“疫”中的青春之歌

在不同的受访者中,我能感受到一股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力量。举个例子,志愿者郑能,对于自己青春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是很耀眼的。汶川女孩舍沙、邓晓丽、张勤带着感激和回报奔赴武汉,奋战在第一线。一个人逆行骑行的甘如意,体现了敢于吃苦、热爱职守、勇于奉献的精神,展现了危机时刻的“巾帼英雄”精神。李的母亲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接过母亲的接力棒,成为白衣天使。她现在在武汉抗击SARS-CoV-2,我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两代人的传承。收容所医院也有很多“90后”女医护人员,她们很照顾病人,给病人带来温暖和温暖。他们乐观开朗的性格,蓬勃的气息,让患者身心愉悦,放下心理负担,成为治愈轻度患者的良药。这从各个方面体现了这一代年轻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更深的层面上,它们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核心。

(文化)曾散:书写战“疫”中的青春之歌

记者:到目前为止你发表过哪些作品?面对灾难和不幸,你认为报告文学的意义是什么?年轻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在哪里?

曾三:这一个多月来,我一直在进行深度访谈,期间创作了《爱的温暖与力量》、《从汶川到武汉》、《心甘情愿》、《风中流花》、《生命的节点》、《去湘水北》等一系列报告文学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的终极价值是温暖人心。报告文学写作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起到了文学“轻骑兵”的作用。作家深入现场,见证历史,记录抗击疫情前线的壮丽风光和每个个体背后的动人故事,让其中折射出的希望之光照耀更多人的心灵。

(文化)曾散:书写战“疫”中的青春之歌

如果年轻一代有理想,有技能,有责任,国家就有未来,民族就有希望。作为一名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我应该肩负起责任,成为时代的作家和记录者。根据这次采访收集的材料,我正在创作一篇反映青年抗疫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并写下“抗疫”战争中的青年之歌,试图全景地反映民族危机时代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因为这些年轻人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也将是我们国家的脊梁。

(文化)曾散:书写战“疫”中的青春之歌


标题:(文化)曾散:书写战“疫”中的青春之歌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