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刘庆邦: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现场
本篇文章4280字,读完约11分钟
在人们接受的教育总量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我妈妈不识字,但她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我一生中最好的老师。
也许许多读者可以在刘庆邦的《父母》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因为刘庆邦的写作不仅追求个性,而且追求人性的普遍性。他不反对读者在阅读这本小说时找个合适的位置坐下。
”鲁迅在小说中热情地喊道——救救孩子!还是学鲁迅先生,我小说的主旋律也是哭着救孩子。”刘庆邦说,过去需要拯救儿童,现在仍然需要。
《父母》聚焦当下让无数父母关注甚至担忧的教育问题,从社会问题延伸到家庭问题、伦理问题,进而探究人性的本质,戳中社会的痛点。出版后被《小说选编》、《当代》评为2019年中国五大小说之一,获得第二届南定文学奖。
中国读报:王国辉非常成功,脚踏实地。她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她对母亲的感情,对儿子和丈夫的付出意愿,都是非常真实的。既有勤勤恳恳努力的贤惠之人,也有管理家庭和生活的聪明人。然而,这样一个争强好胜的女人却败给了教育。
刘庆邦:王国辉是整部小说从头到尾的主角。我一路盯着王国辉,努力塑造王国辉的形象。小说的作用是写人,写人的感受,写人的内心,写到人性的深处。作为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必须用鼻、眼、心、肺、血肉、活生生、立体地写才能站起来。如果人物模糊不清,难以想象,连一个人物的名字都想不起来,很难说小说成功。
小说开始时,王国辉正在田里锄地,她妈妈从她妈妈家来看她,看起来平静而缓慢,节奏也似乎很慢。其实内心深处,灵魂的较量已经开始了,小说的弓弦已经悄悄拉开了张力。比赛包括很多层面,包括和妈妈的比赛,和嫂子的比赛,和傻女人的比赛,和儿子的比赛,和自己的比赛,和体内胆结石的比赛等等。每次比赛都不容易,很紧张。尤其是在和妈妈的战斗中,看似安静内敛,实则隐藏着一座沉重的冰山。娘生下她时,以为自己又是个姑娘了。她不让她上高中,只让她上初中,这在她心里投下了阴影,为她的人生铺平了道路,也为她后来的行动提供了一系列的文化和心理逻辑动力。
每个人的脸和手印都不一样,人的性格也很不一样。每个人的性格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小说的第一章揭示了王国辉的性格。王国辉性格的主轴是坚强,有竞争力,永不放弃,永不放弃。王国辉的性格是积极进取的。不能说王国辉的性格有什么问题。只是她想用自己的性格来代替和改变儿子的性格,有些勉强,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中国读报:儿子贺新成终于得了精神病。李坏认为王国辉把他的儿子逼疯了。你这样认为吗?看来王国辉的每一步都是对的!
刘庆邦:王国辉的丈夫李坏认为王国辉让他的儿子发疯了。这是何对的愤怒和抱怨的表态。作者不这么认为。出于对王国辉的尊重,我一直把王国辉写为一个积极的形象。真的,我不认为王国辉做错了什么。如果我是你,也许我会像王国辉一样。因此,我认为王国辉是中国数百万家长的代表,是一个典型的家长形象。我希望每个父母都能在王国辉看到自己的影子。无论如何,我同情王国辉,无意谴责或批评她。我觉得贺新城的意志太薄弱了。因为情绪受挫,导致精神崩溃,缺乏战胜自我的能力。
当然,我写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反思王国辉。如果王国辉的虚荣心没有那么强,他非但不关注儿子的学习成绩,反而一心想让儿子上大学而不是自己;如果说王国辉不仅注重儿子的智育,还注重儿子的情感和人格教育;如果王国辉不仅关心儿子的身体健康,还关心儿子的精神健康,她的儿子可能不会走那么极端。
王国辉的丈夫李坏应该被重新考虑。他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缺失的,但他对儿子的榜样是负面的。也许正是因为他的不良行为,才使儿子受到了不良影响,导致儿子的精神和行为异化,出现了病变。经过彻底调查,的问题不是他自己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社会风气污染,价值观混乱,行为失去底线,道德大面积滑坡,甚至社会都乱了套,成年人都乱了套,更何况是个孩子!
中国读报:王国辉是中国亿万父母之一。她最喜欢的儿子成龙和循序渐进的教育计划就是中国父母的缩影。你认为父母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刘庆邦: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其他动物对自己的孩子有好感,但这种好感是阶段性的、短暂的。他们的孩子一旦会找食物吃,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疏远,分道扬镳,形同陌路。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对孩子的感情会维持很久,好像一辈子都不够,隔一代就维持。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聪明,更有能力,过上更好的生活。要发展技能,你必须学习并接受教育。问题是几乎每个家长都不能或者不会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精英和龙。不管孩子是精英还是龙种,都只是把孩子定位在高标准上。所以他们不惜砸钱,与人攀比,钻牛角尖,无情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焦虑到了疯狂的地步。如果有几个家长是这样的,那也不奇怪,也不担心。大多数父母都是这样,这就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中国读报:小说从家长的角度看中国教育。你如何看待中国教育的现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刘庆邦:这些问题非常重要。虽然我想了一遍又一遍,恐怕还是答不上来。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主要是功利主义教育,是应试教育,或者说“学而为善则为官”。大家都意识到这种教育模式并不完美,也反对应试教育。然而,几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教育文化仍然影响和制约着人们,使人们不仅摆脱了应试教育,而且使学生、家长和教师形成了一种共谋,使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陷入了恶性循环。这真是无奈!你想想,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备考,你家的孩子怎么能超脱于世不备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不要抱怨这个,而是抱怨那个,因为问题在于我们自己,也在于我们每个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景。在人们接受的教育总量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依我拙见,主要是父母对孩子安排太多,替代太多,干预太多,太野蛮粗暴。所谓的“直升机父母”、“割草机父母”、“吹雪人父母”、“泡泡纸父母”就说明了这一现象。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侧重于智育,而对情感教育、人格教育、自然教育、劳动教育、意志力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教育失衡和忽视。现在学校里家长的责任太多,让家长怨声载道,不知所措,只好把危机转嫁给孩子。
至于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我说不好,但真的说不好。我只能从感性的角度谈自己。我妈妈不识字,但她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我一生中最好的老师。我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主要是人格的教育。比如诚实和勤奋是我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中国读报:“生命电影”是贺新城精神衰落的因素之一,也是王国辉不同观念的聚焦点之一。「生活片」在小说里也有重要的承担吗?
刘庆邦:我不想多说“生活电影”,但它在小说中确实有重要的思想承诺。《生活电影》就是我举的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不是孤立的。它代表了文化和文明的冲突。它例证了我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综合考虑,证明了伤害贺新城心灵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因素,而是一个综合的多重社会因素。
中国读报:小说还涉及到情感问题,比如校园早恋,矿工外出找妓女,老师调戏学生等。婚姻中的不稳定因素太多,似乎已经习惯了。小说只呈现,似乎没有愧疚和反思。
刘庆邦:是的,小说以教育为出发点和主线。我也写过广泛的社交生活,感情生活,甚至性生活。任何人性的发展变化都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离不开社会背景。我写的关于矿工嫖娼,老师和学生家长私通,老师猥亵女生,农民工性交等。,都是社会生活的内容。写这些东西是不是偏离了教育主题?跟学历没关系!不,这一切都与教育息息相关。人生来就是要接受教育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人们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在接受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还有传统教育、现代教育、成功教育、失败教育、积极教育和消极教育等社会教育。各种教育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时这种教育占主导地位,有时那种教育占主导地位。有时候会出现教育互相矛盾甚至互相抵消的情况。在破坏性教育的情况下,有可能使以前的教育失去一切成果,使孩子滑入黑暗的深渊。
我特别想提一个叫魏的老师,他是我写过的很多老师的代表。首先,他在《矿工报》担任编辑。当浪潮开始的时候,他想赚很多钱,筹集资金开办一个小煤矿。他赚的钱不多,还欠了一笔债。他转行到矿上的小学当老师,追到学校要搞产业化,就靠跑校外辅导班从家长口袋里掏钱。他还和一个学生的母亲有一腿。不,适当的关系。这个人最终堕落成一个骗子。这位老师的教育工作轨迹,见证了中国教育事业走过的弯路。工业化一切,追求一切事业赚钱。为此,金钱至上,不知有多少人中毒。想一想,连教书育人的老师都钻进了贪婪的眼睛里,我们还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吗?学生能做好吗?
中国读报:贺新成对早恋的描写特别美。你对爱情的描述真的很有穿透力,很动人。你是如何把握年轻人的情感和心理的?
刘庆邦:我也觉得贺新城的初恋是如画的,美好的,梦幻的。十几岁的他,情绪似乎很开放,一切都是朦胧的,像月亮,像风,心理很难把握。如果你有点不成比例,那就有可能写出成年人的爱情,没有那么纯粹。我能怎么做呢?我只能回去找回自己,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移植初恋。我不怕你的笑话,但做个底。初中二三年级的时候也有过一次初恋,刻骨铭心,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因为初恋失败,我也饱受身体问题困扰,差点丢了性命。还好我的意志力还是很强的。经过自我调整和自救,我的精神没有崩溃。
中国读报:“根是什么?根是血液,根是生命延续的基础,根是生命的希望。如果有根,他们家会继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但是,这个“根”是被贺新城自己掐死的。王国辉最后的希望消失了。这样的悲剧结局有什么寓意?
刘庆邦:小说结尾,王国辉的儿子贺新城在失去妻子和理性后再次爆发,掐死了儿子。写下这一幕,让我真的感到惋惜。虽然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是真实的,但在小说中,为了照顾自己的感受和读者的感受,你写不出生活的真相。我突然想到,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是,宁要大团圆结局,不要悲惨结局。想了想,还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尊重艺术的规律,如实写出了真实生活的本来面目。人生是悲剧。悲剧每天都在发生。也许悲剧更有震撼力,更能引起人们的警惕。
中国读报:这是你第一次接触教育这个话题吗?你认为目前父母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刘庆邦:我在其他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中也谈到了教育这个话题。这是我第一次长时间关注教育。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或与父母相关。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在接受教育,不能一辈子没有教育。在教育方面,我无法给出什么好的建议。我只是希望学校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在学习中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探索和发展自己,目的是做有趣的事情,过有意义的生活。
标题:(文化)刘庆邦: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现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