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快讯}面对网络风险,青少年媒介素养如何提升
本篇文章5642字,读完约14分钟
编者按
9月14-20日是全国网络安全宣传周。随着中国青少年年龄的下降,他们能否健康、安全、文明地上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共青团中央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5月13日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研报告》显示,32.9%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素养,即使用、解读和评价各种媒体信息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尤为重要。青少年使用媒体面临哪些困扰?有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关注?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个初中生的家长焦急地给我打电话求助,说孩子因为偶像崇拜成瘾,绝食抗议,拒绝交流,与家长发生矛盾。”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特级教师邱晓云发现,由于过度沉浸在社交媒体的使用中,青少年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手机依赖、偶像崇拜、亲子关系紧张、民宿、厌学等现象。
学习、娱乐、社交,以及青少年当下的生活场景,几乎都是和新媒体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新媒体在青少年生活中的日益渗透,青少年的网络身份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目前,学校正处于“复学”阶段,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生存”能力更为迫切。
1。青少年被社交媒体包围时会面临哪些风险
上瘾和轻信
“两战”中的大四学生小吴,第三次卸载了一个社交应用。“我一玩,一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每天沉迷于粉丝互动和明星榜,一年毁了。高考也输了。今年复读期间一定要控制住自己。”来自山东济南某高中的学生小吴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用了就上瘾,不用了就跟不上潮流。”“不想看,只能卸载。”许多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处于极端徘徊状态。
与此同时,更多的社交应用,如短视频和小游戏,正在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山西省长治学院副教授郭和兰州大学讲师马平对山西省晋中、长治和运城的9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9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可以在手机上上网,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应用,62.1%甚至可以制作短视频。“好玩,好玩”“我同学都知道这个梗,我也想知道”“酷炫剪辑,奇效”...当被问及为什么喜欢短视频等社交媒体时,很多中小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
被社交媒体包围的青少年如何了解媒体信息?“来自微信朋友圈的消息是真的,所以可以相信“短视频中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的”,“点击率越高的网站,内容质量肯定越好”。对于这些问题,35.9%、59.2%和55.4%的中小学生分别选择了认可选项。中小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很多人把社交媒体的信息和内容视为真实的、向前的,随意分享。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当代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近60%的青少年没有掌握使用网络工具识别网络信息真实性的技能。
“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和利巴韦林可以预防病毒”“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将关闭”“武汉红十字会出售山东寿光捐赠的蔬菜”……对于已经步入社会、价值观处于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辨别谣言的能力如何?今年2月,由西南大学团委副书记于涛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中国45所大学的1985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12.8%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在今年新冠肺炎肺炎疫情中转发了这些谣言,8.3%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或他们的同学对疫情发表了不恰当的言论。
网络暴力越来越年轻
“连哭都这么恶心。”“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的小三。”。热播剧《三十只》中“林有友”的演员被观众骂哭了,“一切来得太快,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也是在几个月前,诗人北岛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自己的一首诗,但出乎意料地引起了围攻,一些网民甚至用网络缩写滥用它。北岛在评论区回复:“这是一个讨论诗歌的平台,但不应该使用语言暴力。从那以后,我关闭了诗歌和诗歌的评论区。”
北岛和林有一些演员,他们遇到了在一些年轻网民中流行的“安祖文化”。
“安祖文化”自由地“问候”亲人的生死,制造无意义的责骂和狂欢,正在青少年中“流行”。“安祖”一词源于网络游戏中同名的服务区。这一带的游戏玩家都是以骂人和擅长骂人出名的。“安祖”逐渐演变成骂人和骂人的代名词,然后依靠bilibili等亚文化网络平台走出圈子。许多未成年人冒充“安祖男孩”和“安祖女孩”。他们在娱乐、游戏、社交媒体直播中互相骂撕,也力求“创新、犀利、朗朗上口”。
这种网络骂也从虚拟社区涌入了青少年的真实交流,甚至被病态地追捧和模仿。江苏南京某初中学生说:“班里很多同学在互相交流的时候通常会用脏话,班里微信群里有人会陆续发几十个脏话。”有同学不同意:“我们同学没什么感觉。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那我好像就不适合了。骂人说点新的也是一种‘酷’。而且我是在网上发的,现实中并没有真的骂人。”
青少年正陷入遭遇网络暴力和参与网络暴力的双重身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制的《社会蓝皮书:201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的数据显示,28.89%的青少年在上网时遭遇过暴力侮辱,其中“网络嘲讽与讽刺”、“辱骂或侮辱言语”是最暴力的侮辱。68.48%的青少年在社交软件中遇到暴力虐待信息,其次是网络社区,比例为55.3%;然而,在短视频和新闻消息中遇到的暴力和辱骂消息的比例分别为30.66%和30.16%。
“新媒体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强的渗透和嵌入性。他们很难在社交媒体上区分空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界限。他们对秩序、场景、规范的理解不清,容易导致人肉搜索、网络暴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王斌说。
遇到网络冲突
除了网络暴力,青少年还面临其他网络安全风险。一位初中老师反映,部分学生在社交软件上发表个人隐私被勒索,不敢告诉父母,不得不向老师同学求助。根据中国青年新媒体协会与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团队联合发布的《青年参与互联网平台风险研究报告》,在青少年参与社交平台所遭遇的网络违法风险中,网络诈骗比例高达46.67%。
青少年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及时便捷的社交媒体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自我表达和情绪宣泄的/0/空间。他们如鱼得水地使用社交媒体,与他人交流,随时随地分享个人生活,但他们往往忽略了隐藏的安全问题。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青少年应对网络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45%的青少年在注册账户时很少关注用户协议,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不太了解。
“新媒体赋予年轻人独立学习、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但是,相对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年轻人在理解和区分媒体和信息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总的来说,中国年轻人的媒体素养亟待提高。”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媒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凯说。
2。在风险背后,这些深层次的原因需要迫切关注
青少年焦虑与数字代沟
很多人不禁要问,这些少年在网上看到一堆毫无顾忌的弹幕、评论、带有脏话的帖子是怎么回事?
“很多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追求新鲜感和新鲜感。为了解决社交焦虑,他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积极参与群体沟通,容易形成小圈子意见和情绪两极分化,造成群体尴尬,煽动反对。”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滕乐说。沉迷于虚拟社交,缺乏真正的社交,也让现在的青少年更容易被误导,不自觉地陷入群体意见的两极分化。
而很多家长也不知所措。“疫情期间,孩子一直在上网络课,花在手机和电脑上的时间增加了,但我不知道她除了上网学习还在做什么。”北京朝阳区的刘女士说。
“数字代沟”已经出现在很多青少年和家长中。广州少年宫广州青少年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基地负责人张海波发现,只有3.7%的10-14岁学生和父母是朋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相互交流,53.1%的孩子因为上网问题和父母发生过争执。很多家长对新媒体没有孩子那么敏感和熟悉,很难理解和引导孩子的网络行为,有的甚至想通过禁止来解决。
不良信息充斥社交平台
父母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进入社交平台的青少年成为各种不良信息竞争的对象。调查显示,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推送包含大量低俗、色情、好奇的信息。比如手机qq的“Aspect”栏目,不仅有色情语言的视频和段子,还有一些迷信、恐怖、低俗的网络小说推荐。在bilibili等视频网站上,有很多国外的电影片段,片名分别是《伦理电影》《未删节》《大乐趣》,其中很多都含有性暗示。这些都增加了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的概率。
很多社交平台设置了“青少年模式”,防止年轻用户过度沉迷和接触低俗信息。效果怎么样?新浪微博的青春模式介绍如下:“选择教育和益智的内容进行推荐,过滤不适合青少年的内容。”但是打开手机微博,打开青春模式,虽然看的内容少了很多,但是“你可能感兴趣”最显眼的推荐还是“某个明星粉丝群”。
调查显示,青春期模式并没有覆盖所有社交平台,现有的青春期模式已经成为一个虚设。如果有社交平台,青春期模式的用户“无法充值和奖励、购买和交换、弹幕评论、直播视频等”,但是有的可以直接通过其他账号登录,比如微信、qq,有的游戏也可以直接充值消费。打开搜索软件,“如何破解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的帖子随处可见。
不仅如此,青少年也成为社交平台资本的“猎物”。各种名为“八团、兔区、爆料、吃瓜”等的账号。,为了追流量,嘲讽公众人物,关于隐私的爆料,编假新闻等等。,诱导青少年关注低俗内容,煽动青少年互相大吼大叫。在这些账号发布的消息下,青少年粉丝使用“我从来没见过你这样的垃圾”等极端用语,随处可见。这些账户在网络名人中属于不同的经纪公司。通过发布各种来源不明、价值低俗的娱乐内容,吸引年轻人的受众流量,诱导年轻人参与网络炒作,实现营销实现。
需要加大对社交平台的监管力度。2016年10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公众咨询通知,但该规定尚未实施。指导和保护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法律法规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个人权益民事纠纷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缺乏媒体素养教育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目前,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面临着三大问题:教师严重短缺、课程不可持续和社会意识不足。比如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从2008年到2011年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三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由于合作的结束和负责人的更换,这种情况无法继续。很多中小学的媒介素养课程都是依附于项目的,项目一旦完成,就无法继续课程实践。许多中小学教师缺乏基本的媒体素养知识,无法提供基础课程。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小规模探索阶段。虽然有些大学设有新闻传播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开设媒体素养课程供所有学生选择,更多的大学不开设相关课程。调查显示,只有9.8%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67.8%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的教育。毕业于山东财经大学的牟(音译)表示:“我在学校期间没有上过与媒体素养相关的课程。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区别主要取决于个人常识。”其他高校在“信息技能”、“数字技术”等课程中开展媒体使用,但也存在不足和不完整等问题。目前,高校媒介素养教学尚未形成专业化、系统化、持续化的培养机制。
3。要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各方需要共同努力
“就像汽车在路上行驶一样,交通事故不能怪司机,还要靠交通法规和交警的共同努力。”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张认为,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监管部门、社会平台、学校教育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加强网络侵权的立法和监管。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人肉搜索”和网络暴露未成年人隐私的处罚,并增加网络暴力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网络行为应该有严格的年龄限制。社交平台和游戏产品中的内容是否涉及暴力和血腥,是否包含低俗对话等。,应该严格检查。同时,要加强自媒体监管,出台更详细的政策法规,规范无序竞争,营造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网络观和社会观念。主流媒体要坚持“把关人”的角色,充分发挥环境守望等社会功能。应对突发事件,媒体应加强对“互联网突发新闻”等来源的核实和核实,把握报道内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注重报道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平衡性,避免碎片化和无序化报道,为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提供有力的引导。
社交平台管理部门要要求“网络名人”和娱乐明星做好示范。加强对不良偶像化和辱骂行为的监督和指导,如定期筛选粉丝聚集的论坛平台,针对一些经常传播网络暴力的网络群体,要封号溯源,将网络暴力遏制在萌芽状态。
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传媒学院执行院长齐亚林认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应在国家教育政策设计层面得到保障,以提升国民素质,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据调查,全国部分中小学和大学已经在探索媒介素养教育。例如,广州少年宫探索了媒介素养整合发展的模式,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学校各学科、校园社区活动、少先队活动、家校互动等进行整合。2013年,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媒体素养教科书。2017年,《媒介素养》(小学生用书)被列入广东省地方课程教材目录,成为我国第一本进入省级地方课程体系的媒介素养教材。
也有很多高校积极开展青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郑尧介绍,学校在浙江、四川、甘肃等地区的15所中小学建立了媒体素养教育实践基地,近千名大学生参与教学,1万多名中小学生接受课程教育。西南大学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学校第一、第二课堂,开设与媒介素养相关的必修、选修课程。它还使学生能够通过媒体素养竞赛、在线文化节和青年媒体论坛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同时联系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互联网公司等开展参观交流、实习培训等。,从而拓展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践培训平台。然而,在上述媒介素养教育探索中,教师短缺、可持续性堪忧等问题亟待通过长期的教育规划来解决。
将家庭和社会力量纳入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发展。张凯认为,应该通过社区教育和家校联系来提高家长对媒体素养的认识。家长和教师应该倾听青少年在使用媒体时面临的困惑和问题,以更加平等、理性和创新的方式成为青少年科学健康使用媒体的帮手。(本报马姗姗)
来源:新华网
标题:{教育快讯}面对网络风险,青少年媒介素养如何提升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