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快讯}高校教师,“凭”科研还是“凭”教学
本篇文章2538字,读完约6分钟
今天是教师节。首先祝老师和读者节日快乐!古人云,教与学都强。在现代高等教育实践中,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不可忽视的两翼。很多科技巨头也是满脑子桃李满天下的优秀老师。但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很多高校教师广泛探讨的话题,尤其是“青椒”——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想教好,想出科研成果,有时是两难的。那么,高校教师对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在平衡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职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今年2月底,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要求高校以打破“sci至上”为突破口,打破“唯论文”,确立正确的评价取向。7月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研究起草了《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职称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再次提出了“代表工作”制度,期望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找到平衡。中青年教师在改革的道路上是怎样的感受?
大学教师的职位没有区别
高校教师职务可分为“教学职务”、“科研职务”、“教学研究职务”、“行政职务”等。不同岗位对职称评定的要求不同。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中青年教师选择了“教学科研岗位”。
这个职位意味着“教学”和“科研”。江苏省某知名大学教授林海告诉我,职称评定差别不大,选择“教学科研”的压力相对较小。“比如我们学校对科研岗位教授的评价标准是发表10篇C文论文,而教学岗位需要8篇C文论文,还需要承担相对较重的教学任务。数量上,8篇和10篇没有太大区别。所以,‘教岗’是最累的,也是最少的考生。”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校在选择“教学岗位”时,仍然需要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代表作品”制度的实施力度并不强。
在林海的印象中,他从教13年,只听说有一位老师凭借其高超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材佳作被授予教授。“那个例子太特殊,没有参考价值。很多时候,科研任务是老师的沉重负担。”林海说。
北京一所大学的讲师李鑫也选择了一个教学和研究岗位。学校对她的考核要求是:除了课时,她每年还需要4个科研点,代表一个核心期刊上的一篇文章。关于这个标准,她认为“老师只要努力还是可以完成的。”但她还是因为“缺少省部级科研项目”而失去了职称评定。李鑫在年轻教师中处于“尴尬的年龄差距”。36岁的她,刚刚超过了“35岁以下异常”的黄金门槛。教师评价职称有两个硬性指标,“一个可以获得”。“第一,我们在教学上获得了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但是我们全校每年只有一两个人入围大赛,获奖太难了。另一个是要自己的省部级项目。所以,我还在为冠军而奋斗。”李鑫说。
评价体系不兼容,“一刀切”的现象依然存在
感觉职称评定的标准总是“回避自己”,这是浙江某大学副教授张斌的感受。他47岁,是科研教学的巅峰。他教的是电影科学,是高校的辅修专业,可惜职称评定要求“统一”。“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物的目录只能由学校的科研部门来认定,而不能由‘同行’来认定,这是所有‘少数’专业教师的共同苦恼。我是一名电影研究员,我们行业有一个公认的刊物叫《当代电影》,是我们专业领域最‘核心’的刊物。但是在我们大学,这个刊物不在核心目录里。如果学校核心出版目录不包括我的专业相关出版物,就意味着我这辈子可能发不出学校认可的权威文章,对我们的学术推广影响很大。”张斌告诉我,“有时候会看到评论,说老师一次又一次对职称改革不满意,还有一步一步减负的意见。其实不是不努力。我们经常被一个目录和一个列表捆绑在一起。“一刀切”的现象依然存在。”
张斌不是一个恰当的例子。江苏某高校副教授白薇评论说:“这是评价体系的不相容性。学校一直希望用尺子‘量’所有老师,因为这样最方便。”白伟说,他以前是公共课老师,是“教导员”,现在调到高校“行政岗”。“行政岗也需要评职称,会低于教学岗和科研岗的标准,但也需要发表论文。而且我们发表的论文不能在相关行政领域,因为高校行政管理没有核心期刊,同事只能发表一些自己工作中没有用到的所谓学术论文,以达到评定职称的标准。”
匿名评审,同行评审,他们想要这些改变
在采访中大家也表示,这几年情况越来越好,教学的分量越来越重。“教学和科研并不冲突,但一些实用学科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往往会有一些困难。”李鑫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学校进行了改革。“比如一个只教理论的老师,是不会教的。按照以前的规定,只有副教授才有资格报考硕士研究生导师。今年夏天,学校发布了一项政策,特别允许我们这些有资格成为讲师的人申请硕士导师。对我来说,这次改革很好。有了硕士导师的资格,得到了肯定。待遇方面,工资水平差不多。”
李鑫告诉她,这让她不再执迷不悟,安心教书。“可能是职业原因。我们有很多资深老师只是讲师,有的年纪比我大,但只有我们能教出实践能力很强的硕士生。如果这项政策成功推行,我们将看到希望。”
张斌为自己在期末的教学选拔中成为“学生心中的完美老师”而激动。整个学院只有两个老师入选,他很骄傲,会加到他的“正高”分里。”如果你在平台上努力,在科研上有所收获,加倍努力,你会得到双倍的惊喜。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在讲台上最有成就感。毕竟,教英语是我们的首要责任。"
采访结束时,他们谈到了他们的希望。
白薇希望学校的相关配套措施能够尽快落实。”7月《意见》公布后,老师们都很高兴,学校党委也发文了。但是到了科研部,说了一句“需要研究”就“挂了”。今年,他们仍然遵循去年的旧政策。我们希望好的政策能尽快落实。”
林海希望可以适当放宽发表论文的时间限制。“很多老师时间卡,核心期刊有周期,但有的学校评职称只认一年内的成绩,放宽条件会激发更多的创造力。”他也希望匿名评价成为现实。“现在的情况大多是‘自我评价’,合格的评委都是那些。每个人基本上都可以猜到这个名单,这使得‘人类票’存在空.”
张斌希望“同行评议”能早日普及。很多专业“一刀切”的现象还是很严重的。不是用职称来看科研教学成果,而是像卡尺一样“衡量”核心期刊的数量,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事实上,我们在硕士和博士论文的评价中使用了“同行评议”的方法,效果很好。我们希望这一政策在职称评定中尽快落实。(本文回答者均为假名)
姚
来源:光明日报
标题:{教育快讯}高校教师,“凭”科研还是“凭”教学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