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快讯}全国政协委员林忠钦:加快推进大学人才培养改革
本篇文章3139字,读完约8分钟
人民网北京5月23日电(李)目前,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方兴未艾。2020年全国人大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接受人民网专访,就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高校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改革交换意见。
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带来变革性影响
【/s2/】人民网:以前网友们对新一轮科技革命讨论很多。你认为新技术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什么影响?
林忠钦: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核心是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技术的全面优化和深化。在计算技术已经深入渗透的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将给“计算”一词赋予新的含义;在尚未被计算技术占领的新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
第一,以5g、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大数据科技的进步,将使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实时数字化,必将释放出创新业态不可估量的潜力。
第二,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控制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极大地取代高级劳动,进一步释放闲暇时间,为人类自我实现提供新的平台。
第三,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未来技术,将智能和情感数字化,在“他者”的创造中教会人类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总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当然包括对大学职能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其根本职能——人才培养。
【/s2/】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人民网:你刚才提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你认为这种影响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林忠钦:首先,我们要迎接知识更新速度带来的挑战。科学技术发展的摩尔定律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大学知识转移系统更新的极限速度。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计算能力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距。大学能教给学生的知识落后于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已经成为不可避免、不可逆转的新常态。面对这种新常态,更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扎实而广泛的基础理论的培养。
其次,要应对学科体系变化带来的挑战。人工智能、5g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技术的“赋能一切”特性,不仅为各领域研究能力的跨越式提升提供了更高效的技术工具,也进一步加剧了未来学科体系的交叉、融合和重生。近年来,为了满足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更加兼容的知识体系,我国大学专业的学科设置不断从精细化分工向大平台、宽口径转变。然而,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学科整合趋势相比,中国目前的学科设置仍有很大的改革布局空.
从长远来看,未来的学科布局设置相对于现在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我们看五十年前和一百年前的大学学科设置一样。因此,规划更适合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专业设置,是培养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人才的重要支撑。
第三,要应对科学伦理带来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风险,其背后隐藏着许多新的科学伦理问题。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一方面可以帮助公安部门快速追查案件,尽快抓获犯罪分子,为社会带来正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对个人隐私构成了新的威胁。技术越先进,使用不当对社会的威胁越大。
毕竟大学生要融入社会。学校的职责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所学科学技术背后的使命和价值。这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实施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通识课程建设,将责任教育、伦理教育、美育融入专业教育。
高校在战争“疫情”中显示出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人民网:高校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和科技资源。如何看待战争中的科学实力和大学所起的作用?
林忠钦: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科技的源泉,思想的先导。在新冠肺炎肺炎防控过程中,我国高校在帮助抗疫一线、研制检测试剂和疫苗、传播抗疫知识、增强抗疫正能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一是医护人员赶赴一线抗击疫情。疫情爆发后,我校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相关医务人员,以“民族忧患、响应、胜利”的英雄气概,奔赴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大年三十以来,交大569名白衣勇士奔赴武汉,占湖北省医疗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13家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孜孜不倦、无私奉献,为保障上海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弘扬抗疫精神,学校设立“校长奖”特别奖,并在学校124周年校庆大会上,向赶赴抗疫的一线医务人员颁发奖状,向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积极宣传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
第二,加强科技帮助抗击疫情。学校利用多学科优势,成功研发出自主移动消毒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移动医疗废物焚烧方舱等一系列成果,并在武汉等抗疫一线得到应用。同时,学校开发并实现了工业化纳米磁性载体,为上海之江生物研发的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防疫一线和医院、疾控中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人工智能领域,电信研究所和中国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开发了基于对话的疫情调查机器人,通过大数据建模和分析来预测新冠肺炎疫情的未来发展。
第三,发挥高级政府作为智库的作用。疫情爆发后,学校主动设计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专项软项目,加强了科学、工程、文献、医学的交叉融合,鼓励教师和医务人员围绕全国疫情发生演变、防控管理、社会影响、疫情后评估等方面的问题和难点进行研究。对全国疫情的防控和后期需要解决的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目前,学校通过主要渠道提交了400多份专题报告,涉及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建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城市治理、疫情数据管理和发布机制、疫情引发的社会舆论风险、疫情的国际影响、疫情中的法律监管、疫情后经济建设、疫情中民众的心理调适、疫情防控科普等。很多文章也被各大媒体报道,对政府和人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这种流行病使整个世界更加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我校医学院与爱丁堡大学联合成立了全面健康研究中心,重点研究人类、动物和环境领域中的主要健康领域和治理体系,重点研究三者之间交叉的“盲点”和“难点”,发展“全面健康”学科体系。
高校如何加快人才培养改革?
人民网: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面对新技术和挑战,在人才培养这个话题上,你认为高校还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林忠钦:面对新的技术和挑战,我们应该更加自信,更加注重质量,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强调以价值引领为核心,注重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人格培养。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实行价值导向,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学校应强调以“价值引领”为核心,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改革,加强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培养。要大力推进课程的“挤水铸金”,同时加强博士生培养质量。
二是实施人才战略,建设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加强对导师的思想政治指导,要通过选拔、晋升、考核等环节贯穿师德和学术道德。加强人才引进和教育。世上有伯乐,再有千里马。学校要培养大师培育大师,转而满足大师的教育文化。
第三,加强科研创新,应鼓励学生永远攀登科研高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原创性科研,创造的知识能造福人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提高文化交流能力,让中国文化更能影响世界。
第四,加强就业指导,倡导学生与祖国、强国同行。鼓励学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学术研究。我校一批优秀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重大科研项目,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为交大的优秀科研成果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召开就业指导会议,鼓励学生到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就业,促进高层次学术就业,倡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进程。
标题:{教育快讯}全国政协委员林忠钦:加快推进大学人才培养改革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