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高校就业数据造假沉疴尚需猛药治」
本篇文章1227字,读完约3分钟
教育部在工作中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虚假聘用合同。教育部强调,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数据造假,将严肃处理相关违法行为,共同发现,共同查处,切实保障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
近年来,“形式就业”在高校已经成为一个高频词和舆论焦点。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话题。事实上,自6月17日起,教育部开始对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进行核查,并发布了《关于严格核查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地高校严格执行“四项”。没有规定,就是不允许毕业生以任何方式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允许毕业证、学位证、优秀毕业证与毕业生合同挂钩,不允许入户档案,但是,在现实的语境下,为什么有些高校会铤而走险,仍然对“形式就业”情有独钟?一句话:Gein的功利主义教育在起作用。
高校就业数据造假是有害的。一方面,它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容易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虚假数据”,导致决策“失真”。其次,向社会公布不真实的就业数据,向社会提供虚假信息,不仅误导了公众,也损害了学校的声誉。第三,毕业生“就业”后,实际上要重新找工作,造成很多方面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办手续,填简历。可以说是浪费金钱和劳动力,必须依法遏制。
遏制高校就业数据造假仍需猛药。这一次,教育部在整顿高校就业数据造假方面可谓是狠下心来。据悉,教育部提出了五项“硬核措施”:一是为毕业生开放验证渠道,2020年高校毕业生可以登录“薛鑫”。并在“毕业去向查询与反馈”一栏中核实他们的毕业去向信息。二是引导地方和高校开展自查,严格审核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材料,重点核实灵活就业等相关数据,并将相关纸质或电子材料存档于校级就业部门备查。第三,开通举报电话(010-68352281)和邮箱(香木@ncss),及时回应毕业生的关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第四,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核实,采取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核实等多种方式,对可疑信息逐一核实,逐一反馈。第五,严肃查处和追究责任,要求地方高校一经查实,对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和追究责任。可见教育部对高校就业数据造假的态度是“零容忍”。
高校就业数据造假因其成本低而普遍存在。遏制这个问题,要标本兼治。一方面,教育部门应不断完善和完善高校评估体系,坚持质量导向、公开透明、可追溯,促进就业率评估的阳光性和准确性。引导高校端正办学动机,摒弃功利思维,用自己的思想和努力培养“真”的、大众的、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纪律处分力度,严惩那些将文凭、评估和就业协议联系起来,“强迫”学生“就业”的欺诈行为,坚决遏制这种趋势的存在。
高校造假就业数据的不正之风由来已久,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的批评。要矫正这种慢性社会疾病,就要沉迷于重症医学。希望教育部这次真的“认真”,不要让各种规定变成“稻草人”。一起找,一起处理,不包容,不屈服。只有这样,才能把“四不准”的严格规定落实到位,才能理清源头,使高校的就业数据真实有效。(李红军)
标题:「遏制高校就业数据造假沉疴尚需猛药治」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