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防疫的智慧,藏在中国传统礼仪中
本篇文章1763字,读完约4分钟
纵观中国历史,流行病并不少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古”、“纪”等字,在《尚书》、《山海经》中也普遍发现“萌”字,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对疫病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中国古人的智慧在于,他们知道预防是防疫的第一要务。中国是礼仪之邦,衣食住行,宴饮,坐卧,礼仪无处不在。在古代传统礼仪中,防疫的智慧也处处体现。
鞠躬并保持距离
与国际握手仪式相比,中国古代传统的握手仪式历史更长。甲骨文中记载的象形文字“人”是由投降者演变而来的。
鞠躬仪式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问候礼仪,俗称鞠躬。“李逸”起源于周朝之前,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成王很小就即位,他的叔叔周公旦是摄政王。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周公建立了各种法律法规、礼乐制度,建立了以宗法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之后“礼遍天下”。“揖”是站着不鞠躬的礼仪。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百家圣贤的画像都进行了鞠躬仪式。
古人见面时都会鞠躬,一般一米开外,保持一定距离,无形中降低了疾病传播的风险,显得彬彬有礼。因此,许多礼仪专家认为,鞠躬仪式不仅是最能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会议礼仪,也是最恰当的交流礼仪。
此外,今天的人们一直呼吁每个人“勤洗手”以保持个人卫生,古代也是如此。《礼记·玉藻》记载:“天天洗澡。都说洗手不要太频繁。”意思是每天洗脸五次,洗手次数越多越好。
用宽大的袖子遮住鼻子,以防飞沫
其实中国最早的古人穿的衣服都是紧袖的。根据安阳殷墟伏壕墓出土的玉雕画像,商代的衣服是窄袖十字领的夹克衫。衣服上满是图案,袖子很紧。直到西周中期,宽袍大袖才开始流行。
后来,古人的服饰可以分为正装和普通服装。他们有短款的衣服,比较方便活动和工作,而穿宽大的长袍和袖子,要么是为了重大活动,要么是为了尊严和身份。
说到袖子,很多人认为古人把什么都藏在袖子里,所以大袖子是用来装东西的。这个说法有些片面,因为不是所有汉服的袖子都能装东西。一般来说,只有琵琶袖可以装东西,有些可以放在下垂的袖子里,但窄袖、剑袖、直袖、方袖装不下东西,宽袖也很宽,但也装不下东西。
但说话时习惯用宽袖遮住鼻子,大大减少了飞沫的扩散。从“捂鼻子”、“捂脸”、“捂泪”这几个字可以看出,在古代的习俗中,宽袖确实可以作为毛巾、手绢来擦眼泪、擦汗、遮脸、防晒。“捂袖子”的故事,就是用袖子捂鼻子的故事。当然,今天已经没有必要穿宽大的袍袖,但古人互不干涉的公共意识是必须的。
此外,《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元制规定凡是给大汗送饭的人,都要用丝巾捂住口鼻,防止唾沫污染食物”,说明中国人在元代就有使用“口罩”的习惯。
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自称谦敬,从不大声喊叫,还有“吃饭不说”的习俗,这些都有利于减少说话时飞沫的传播。
分餐降低风险
由于防疫的需要,提倡“分餐制”。很多人认为用餐制度是西方的一种礼仪,但实际上,中国有着悠久的分享用餐和吃饭的传统。
比如《李周》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为筵,后设者为席。”古人坐在地上。宴席和座位都是宴席时放在地上的坐具。宴会很长,座位很短。铺设好座具后,在宴席上分别放置类似小餐桌的“案”和“几”,一人一案,西周贵族按照礼仪分别坐下吃饭。
汉朝时期,分餐制继续流传。在汉墓的壁画、石像、砖像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个人的宴饮场面。
为了突出地位的差异,一些古代的用餐制度根据客人的身份准备不同规格的食物,但一些贵族采用相同规格的食物来表示他们的荣誉和荣耀。
《史记》记载:“孟尝君有一次晚上招待客人吃饭,一人遮火。客怒,等食,戒食戒。孟尝君自持其米不如它。客耻,自怜。这是多少学者回到孟尝君。”
这意味着有一次,孟尝君和看门人吃了晚饭,因为有人挡住了烛光,一个看门人认为孟尝君的食物和他自己的不同,所以他留下了餐具,打算离开。当孟尝君发现后,他站起来和客人比较食物。门卫不好意思发现饭菜都一样,就上吊了。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去了孟尝君。
但据考证,北宋开始出现杂餐制度,关键原因是北宋饮食文化的商业化。配料的多样化和烹饪风格的增加极大地丰富了宋代餐桌上的菜肴。焦芳餐厅、勾栏瓦舍等公共餐厅的出现,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一次重大变革。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与分餐制相比,分餐制确实可以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但是,如今实行分餐制,不仅要借鉴中国古代的智慧,更要循序渐进。(李达)
标题:(文化)防疫的智慧,藏在中国传统礼仪中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秦始皇因何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