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非遗“老手艺”变身脱贫“新动力”

(文化)非遗“老手艺”变身脱贫“新动力”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18 14:12:01 阅读:

本篇文章1217字,读完约3分钟

精致优雅的三妮刺绣,有趣的高密度剪纸,精致的赤水竹编...近年来,许多地区深入挖掘无形资源,用无形文化帮助他们克服贫困。

目前,中国已有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产名录,文化旅游部公布了4批1372项国家级非遗产代表性项目和3145项子项目,包括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十大类,地方级非遗产项目不计其数。丰富的非遗资源遍布乡镇。无论从非遗传角度还是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通过非遗产扶贫都可以被视为摆脱贫困的首选方式。

(文化)非遗“老手艺”变身脱贫“新动力”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偏远的农村,这是战胜贫困的主要战线。这些地方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有很深的根基。其实,“非遗产扶贫”就是支持这些传统的甚至是家庭手工艺品的发展,向更多的穷人普及,通过他们掌握的非遗产技术来脱贫。很多时候,农民家庭的一员只要在无形方面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就可以实现家庭就业,比如编织、刺绣、竹子加工等项目,这些都可以在家里、村里或者作坊里完成,从而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

(文化)非遗“老手艺”变身脱贫“新动力”

俗话说:“手艺是活宝,天下不饿。”对于农村很多穷人来说,“给他们鱼”不如“给他们鱼”,非遗留的发展不仅可以依靠“输血”投入,还可以增加“造血”收入。非遗扶贫就业工场是继传统工艺工作站之后的又一项传统工艺振兴措施。通过手工技能培训和产品设计及研发,该工场为贫困人群带来订单,为留守妇女创造家庭就业机会,并扩大非基因遗传团队。

(文化)非遗“老手艺”变身脱贫“新动力”

非遗留产业可以是“高”,也可以是“小而精”。说到扶贫,一方面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能,另一方面是压倒老百姓的贫困。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往往可以激发出不同的火花。非遗扶贫使贫困户成为手艺人,不仅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也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也赋予了他们传承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非遗扶贫在“扶志”、“扶智”方面作用突出。在脱贫的同时保护文化遗产可以一举两得。

(文化)非遗“老手艺”变身脱贫“新动力”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扶贫生产力”并不容易,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其文化属性多于商品属性,难以实现市场转型;无法适应现代生活,应用场景狭窄,市场需求小;产品推广不到位,不被更多消费者认可;销售渠道不畅,市场地域限制;缺乏质量管理,产品质量不稳定;受手工生产的制约,成品效率太低,经济效益不足...突破困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文化)非遗“老手艺”变身脱贫“新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载体,其传承需要保持自身的“原汁原味”,但绝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想有大的进步,一定不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远离当下、自我欣赏的“老对象”。而是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现实需求。要想给传统技艺增添新鲜活力,就要积极与现代审美习惯接轨,在“不变味”、“不变味”的前提下优化非遗留周边产品的设计,促进产销衔接,寻找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点。这样可以吸引年轻人加入非基因团队。新一代的非基因传承人必须懂得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感和创新设计。

(文化)非遗“老手艺”变身脱贫“新动力”

要努力让未老的宝宝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才能有持久的魅力。看人看物看人生,非物质遗产绝对不是一种刻板的传递,而是爱的自然生长。


标题:(文化)非遗“老手艺”变身脱贫“新动力”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