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春历史上的七个“使领馆”
本篇文章2621字,读完约7分钟
长春在近代史上长期受到俄罗斯和日本的侵略和影响,曾经存在的七个“使领馆”就是重要的例子。了解这些“使领馆”的历史,有助于我们得到警示教育,激发爱国热情。
俄罗斯领事馆旧址位于长通路12-1号,建于1914年。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一层和二层交错,直线和曲线结合,平顶与尖顶呼应,主楼两侧有圆形塔楼,典型的俄罗斯风格。俄罗斯驻长春领事馆成立于1907年。最开始在长春市西门外的西陵租私房,后来又在长春市北街租了“和城巷”营业所。大楼建成后,就搬进来了。
1898年,根据《中俄密约》等不平等条约,俄罗斯在东北修建了董卿铁路(即中东铁路),俄军进入长春。1900年,中俄道生银行长春分行成立;1907年1月15日,俄罗斯驻长春领事馆成立。俄罗斯领事馆是副领事级别,第一副领事是米哈伊尔公爵。1920年,俄罗斯驻长春领事馆关闭。伪满洲国时期,该建筑曾被伪满洲国最高法院、长通路派出所、新泾警校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长春橡胶八厂宿舍,后来成为危楼。2012年,长春市政府出资修复,保持了原貌,成为长春市修复最好的建筑。被指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本驻长春领事馆和
日本驻满洲国大使馆
日本驻长春领事馆成立于1906年11月24日。是日本驻奉天领事馆长春分院。起初,它没有前提。它租了盛凤龙的房子,长春市西门的俄式房子,长春市西三街的杂货商的房子。1907年,日本驻奉天领事馆长春分院升格为日本驻长春领事馆。1910年8月,日本驻长春领事馆向日本外务省提出修建面积3300平方米的博物馆建筑(现上海路南部CPPCC吉林省委)的要求,当时被日本人抢购一空。该建筑始于1911年7月18日,于1912年9月30日竣工。主楼占地1800平方米,地上两层,地下室一层半,屋顶西北面有塔楼,采用“叶晨风格”的建筑风格。1931年2月20日,一场大火摧毁了博物馆的主楼。大火后,大楼在原来的地方重建,但没有塔,也没有“叶晨风格”。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长春改名为“新津”,日本驻长春领事馆改名为“新津特区”日本总领事馆。
1932年9月15日,日本与伪满洲国签署《日满议定书》,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9月20日,执政的伪满洲国溥仪为伪满洲国驻日本代表鲍冠成举行个人仪式。10月,伪满洲国在东京设立驻日本代表处,1933年4月升格为“驻日本大使馆”,1935年6月升格为“驻日本大使馆”,谢介石为“特命全权大使”。1932年12月,日本正式在伪满洲国设立“大使馆”,关东军司令武士信一任大使。由于当时关东军司令部已经迁到了新京,日本驻满洲国大使馆也随着关东军司令部的搬迁而搬迁,在长春西营(今天位于西广场西侧)和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部(今天位于新发路329号吉林省政府办公楼)工作。1934年位于新发路的关东军司令部大楼(现中共吉林省委办公楼,新发路557号)落成后,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馆随关东军司令部迁入,东门对着大同街(现人民街)挂着“大日本帝国全权大使馆”的牌子。后来,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馆从关东军司令部迁到日本驻新疆特别市总领事馆,两个机构合署办公。
1946年,日本驻新疆特殊城市总领事馆被国民党长春宪兵督察组和警备区司令部占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苏联专家招待所,后作为CPPCC省委办公室。主楼90年代拆除。
德国驻满洲国大使馆
伪满洲国德国公使馆旧址位于西民主街与西中华路交叉口西南角。主楼是白色的两层楼,带宿舍。庭院幽深幽静,四周是高高的砖墙,院门是一扇工艺铁门。
1935年12月,德国向伪满洲国派出经济代表团,访问各地,并与伪满洲国签署了贸易协定。1938年2月20日,德国正式承认伪满洲国;1938年5月12日,双方在柏林签署《门德修复条约》;1938年8月18日,德国宣布在新疆开设“公使馆”。1939年1月31日,举行了开幕式。魏格纳是伪满洲国的第一任“部长”,加藤吉是伪满洲国在德国的“代理部长”,吕是“官方部长”。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德国驻满洲国公使馆关闭。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为吉林气象局所用,1992年拆除,在原址上建有居民楼。
意大利驻满洲国大使馆
满洲国意大利“公使馆”旧址位于西民主街与西中华路交叉口西北角。该建筑地上两层,具有典型的欧式风格,四周有墙。
意大利于1936年12月在奉天(今沈阳)设立总领馆,并任命路易·科尔迪为总领事。1937年11月29日,意大利正式承认伪满洲国,第二天将总领事馆升格为“公使馆”,由奉天迁至“新津”。1938年4月18日,“国书”递交,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大利伪满洲国的“部长”是王庆章。1943年,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垮台,“公使馆”关闭。90年代,原建筑被吉林省政府房产部门使用,后被拆除,在原址上建了一栋住宅楼。
泰国在满洲国的“公使馆”
泰国伪满洲国“公使馆”旧址位于东中华路415号,朝南,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内饰华丽,四周有墙。
1941年8月5日,亲日派泰国与伪满洲国建立“外交关系”,任命日本大使馆栾·韦安娜·塔斯社为伪满洲国“公使”。伪满洲国派郑的次子、奉天市市长郑宇为泰国“部长”。1945年满洲国崩溃后,“公使馆”关闭。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曾在吉林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用作外国专家和国际学生的公寓,现已投入商业使用。这座建筑保存完好,但经过修复后,它与原来的外观有很大不同。
[S2/]汪伪政府驻伪满洲国大使馆[S2/]
汪伪政府在伪满洲国的“大使馆”旧址位于陕西路356号,建于1920年。它是一栋两层的建筑,有蓝色的砖墙和铁皮屋顶,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汪伪满洲国“大使馆”刚成立的时候在牡丹街工作,后来搬进了这栋楼。
汪伪政权是在日本侵略者的策划下,于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的以汪精卫为主席的亲日伪政府。1940年11月30日,伪满洲国与日本、汪伪政府签订了《日满联合声明》,确定了汪伪政府与伪满洲国的“外交关系”。伪满洲国任命陆荣桓为驻汪伪政权“大使”,伪政府任命连战为驻伪满洲国“大使”。1942年5月7日,汪精卫率领汪伪政府官员前往伪满洲国访问,庆祝伪满洲国成立十周年,受到溥仪接见。在日本侵略者的影响下,溥仪与企图暗杀其父载沣的汪精卫握手。1945年8月恢复后,“大使馆”关闭。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被用作一家工厂的招待所和仓库,并于2001年陕西路扩建时被拆除。它是在2002年重建的。(作者刘双义是长春历史研究员)
标题:(文化)长春历史上的七个“使领馆”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百年黑水路上的历史建筑
下一篇:(文化)袁牧之与东北电影制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