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出版 还原文学思想的时代脉搏
本篇文章1655字,读完约4分钟
8月23日,在第26届北京国际书展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文学史简明读本》一书。
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建英介绍,《中国文学史精读本》从策划到出版近四年来,一直是社会品牌图书部《精读中国》的新作。这本书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行文严谨,内容权威。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领衔,清华北大等高校学术骨干完成撰写,吸收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二是可读性强,内容丰富,叙事简洁,读起来引人入胜,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书;再次,它体现了鲜明的唯物史观和实践论历史,把特定时代和社会生活中的文学人物、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放在一起理解和把握,从而帮助读者捕捉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和文学人物的思想感情,真正还原文学思想的时代脉搏。
在谈到写《中国文学史精读本》的出发点时,刘跃进说是“求真创新”。首先是要正直。我们按照主流文学史写作。古代文学史强调诗歌和杜丽,现代文学史则强调经过长期判断的作家,让读者回归主流文学史;第二,文学史必须创新。中国文化的核心命题是多民族文学。因此,在内容上增加了不同民族的文学史和民间文学史的记载,在坚持整体性的基础上吸收了40年来文学研究的新成果;三是在风格上做一个历史截止。以往的文学史可以清晰地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这部文学史以1949年为界,囊括了1949年以前的全部文学史。这样的历史断档在中国大陆写的文学史中是罕见的。
马,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负责撰写先秦文学史的部分篇章。她说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是理解文学史的一种非常经典的表达方式。研究文学史,必须立足于这一特定时期文学的内在特征。文学史研究表明,只有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社会功能的文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学,只有基于每个时代人们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才能把握这个时代文学的主旋律。
张謇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负责撰写宋、辽、金文学史上的一些篇章。他说自己写宋辽金文学史有四个思路。首先,他展示了中国许多民族的文学成就。比如宋、辽、金三代的文学史就突出了当时多民族、多政权并存的特点。文学语言虽然不一定是汉语,但却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当时的科举制度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第三,自宋代以来,空商品经济发达,市民文学兴起。第四,印刷术的快速发展影响了文学创作思维的变化。
王达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负责撰写清代文学史的部分篇章。他有三个层次的解读。第一个层次是该书由刘跃进先生牵头,有很多学术骨干参与编写,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第二层是文学史是一种建构。进化论主导了1897年至1949年的文学史写作,马克思主义主导了1949年至2000年的文学史写作。从2000年到2018年,这段文学史写作体现了多元化。第三层是西方文论对我国写作文学史的影响以及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史的适时平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哲主要负责撰写现代文学史的一些章节。他认为,目前需要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现代文学为什么在中国?”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现代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得非常好,课题越来越细,史料越来越多。现代文学研究特定时期的史料比古代文学朝代的史料还要多。但问题是,当学术研究非常繁荣,大家越来越细化的时候,现代文学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大众层面的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因为“中国现代文学为什么”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所以在《中国文学史简明读本》中写现代文学史这一部分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文学永远不能离开这个时代。如果文学离开了时代,文学就没有生命力了。”最后,刘跃进说,几千年来文学的变化是从民间到主流,从边缘到中心,文学应该反映人民的声音;第三,文学本身要给人一些崇高的情怀。中国文学史总是洋溢着一种精神,快乐而不淫,悲伤而不伤,坚强而乐观,充满理想。
据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在未来发布该书的繁体版和多语版,让更多的国内外读者通过这部中国文学史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更好地了解中国。
标题:(文化)《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出版 还原文学思想的时代脉搏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