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戏剧的困境:烟花满天 碎屑遍地
本篇文章2088字,读完约5分钟
现实总是容易让人想起欧·亨利的《玛姬的礼物》,这是世界荒谬属性的奇妙象征——当女主人终于拥有了一把漂亮的梳子,一根不再属于自己的头发;当男主终于拿着一条漂亮的表链,他的金表却无处可寻……这种奇怪而又错误的或许是正常的生活状态,而“男主带宝刀,宝马带金鞍”只是偶然的运气。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观望中国当代戏剧的版图,也可以上演类似的现场戏剧。当年的话剧梦想家们,满脑子都是猛才猛艺,却叹息着音乐高低贵贱,资金不足无路可走。剧场前的鞍马稀缺,比如一个美丽的穷姑娘,对着镜子发着美丽的秀发自怨自艾;多年后,豪华剧院演艺空厅遍地开花,大笔资金搞大排场并不少见,但有时舞台“穷得只剩下钱了”。如今钱包逐渐鼓起来,需求越来越有趣优雅的年轻面孔充斥着售票亭。很难看到辉煌的原创作品从窗帘后面浮现出来,这与《麦琪的礼物》中年轻人困倦的面容相对应:金表不知何去何从,空剩下的表链悠闲地摆动着。
再看戏剧理论批评论坛,过去,国际才子儒生大会刺激了文字,走遍了世界,珍爱了风和鹤,又轻而易举地受到了指责,空消耗了大量的笔墨;当下宏大场景不再远去,论坛成了神坛,话题要符合场景需要的戏剧性宏观理论更是溢于言表满天飞,红包做的虚假评论更是眼花缭乱。旧的烦恼没有走,新的烦恼又来了。这几年,世界突然聚拢在大家手掌的小屏幕上。作为科技进步的老“受害者”,戏剧再次成为必然。自媒体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愿景:每个手机用户突然变成作家、编辑、评论员和媒体人...他们都为自己说话,成为宣传团队和种植者...传统的权威话语,所谓的专业剧评,很快淹没在这个网络的汪洋大海中。
在这种场合,有一个非常敬业、标准、严肃的戏剧理论解说是什么意思?在喧嚣中,能听见吗,怎么能听见?题目《时代、美学与我们的戏剧:新世纪以来的戏剧文化观察》揭示了它的风格有多积极,形式有多严格。作者的学术背景、观察立场、基础研究、实地考察、理论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判断、警示建议、感受期待、拳心等都很多,而且足够真诚、扎实、勤奋、执着。小剧场、儿童剧、都市剧、“原创焦虑”、西剧热潮,甚至新媒体时代的戏剧批评……近十年来,各种戏剧圈都有涉及。2012年,在第一次全年戏剧概观评测开始后,持续了五年,直到2017年——这是一份当代戏剧的影像核磁扫描和现状分析报告,也算是在这个特殊的戏剧时代保留下来的一幅画像和一个标记。
对当下世界的判断其实极其困难,也难以揭开戏剧的真实——这要么是一个新奇与滞后、突进与倒退并存、繁荣与孤独、大聚散与大混并存、烟火满天、碎片遍地的奇怪过渡时期——那么广袤的白色大地真的干净了,还是另一个村庄在黑暗中明亮了?
很多时候,剧还是像一个与普通人的生活和视野隔绝的怪物;当代文学经久不衰的弱点一直影响着戏剧的精神根源。探索和拓荒者瞥见了上个世纪,那是返老还童的喧嚣和青春叛逆期的动荡,但开始就是结束。解构之后,什么都没有,到处都是瓦砾。空留下一个名字;主流剧十几个人七八把枪的奇迹,持续了十年,又是十年,又是十年……像一个超级死板,毫无生气的小王朝。如果皮肤不存在,头发会怎么附着?-创造幻想和想象中的空,“批评之剑”指的是什么?
整个世界又冷又热,世界各地的剧也渐渐变得又穷又弱。金银不能追的时代,被戏称为“废铁”的时代,也与这种堆积在舞台上的后现代道具相互印证。他们阴郁、孤独、凶狠、疏远,让人觉得舞台真的有点冷。然而,戏剧是永恒的,新的戏剧层出不穷——但戏剧的灵魂不一定总是藏在剧院里,活在舞台上。有时它会像游魂一样飞离舞台,被送到其他地方。有时候好像还在表演现场,却在舞台上打瞌睡睡觉——剧作家似乎越来越无法制服和控制戏剧的灵魂。
由于近年来外国戏剧在中国演出的热潮,这种热潮从2010年左右开始逐渐兴起,在2014年中国主办第六届戏剧奥运会时达到顶峰,然后逐渐成为英国国家剧院各种戏剧节、邀请展和现场ntlive戏剧的常态。它的主要优点是能立即填充和激活各种新建的剧院和场馆,其潜在的好处在于滋养了一批未来必定会在中国戏剧上有所作为的年轻人。
由于话剧现场表演的特殊性,这种热潮无疑来得晚了一点,甚至比艺术、影视等容易传播影像的领域晚了20年,而且因为来得出乎意料,文化准备不足,专业指导匮乏,机制不完善,剧目参差不齐。然而,它仍然给了中国戏剧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一些已经成为大师、正在成为大师、看似大师的国际戏剧家及其剧作层出不穷,带来惊喜与困惑,驱走束缚我们多年的自怜,提醒我们人类戏剧目前的共同困境...戏剧的世界地图逐渐呈现出一个模糊的轮廓,这为中国戏剧重新寻找自我、定位自我、确立自我提供了新的前提。资深戏剧家曾将这一现象定义为新时期戏剧的“第二次西方浪潮”,堪比80年代改革开放引入的第一波外国戏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是话剧手稿《时代、美学与我们的戏剧》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中,波兰戏剧作为当代世界重要的剧场小镇,经过作者的实地考察,已经成为一只具备所有必备特征的小“麻雀”。这只小“麻雀”令人肃然起敬——它在不可能性上的顽强挣扎和突破,应该是我们招徕戏剧的典范。
文|不在家吃饭
标题:(文化)中国戏剧的困境:烟花满天 碎屑遍地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