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扶贫车间”撑起贫困群众致富新希望」
本篇文章1228字,读完约3分钟
阳朔县高田镇凤楼村村民李的标配是一根竹竿和一顶草帽。从2007年开始,他一直在玉龙河风景区的一个竹筏漂流码头工作。每天游客到达码头,他都用竹竿撑起竹筏,载着游客沿着玉龙河漂流。竹竿轻轻划破平静的水面,青山树木的倒影随着水波微微摇摆。听到游客在竹筏上欣赏眼前的风景,李会告诉他们,这些风景也丰富了海峡两岸的村民。
近年来,广西阳朔积极探索“水利扶贫工场”之路,始终把就业扶贫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上级要求。根据“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低、身体文化素质要求低、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原则,在漓江玉龙河景区设立“水扶贫作坊”,为贫困人口在家工作创造条件,促进贫困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允许贫困户留在家中。
精准扶贫靠精准,成败靠精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看扶贫行业的发展能不能准确。如果帮扶干部能够根据贫困人口的资源禀赋制定精准的政策,选择最适合他们的行业,让他们逐步把行业做大做强,最终从这个行业的发展中受益,那么扶贫行业的选择就是精准的,能够长期惠及贫困人口。2019年,阳朔丽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设立的“水扶贫工场”,每个筏工平均收入3.5万多元。
贫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目前我们的扶贫已经进入“深水区”,容易脱贫的大部分都实现了扶贫,剩下的扶贫对象成了最难的“硬骨头”。面对艰巨而艰巨的扶贫任务,常规手段往往效果有限,需要在制度和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在扶贫方式上有新的特点,真正做到承认、帮助、帮助穷人,避免“机械复制”。如何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在很多地方,单一的方式很简单,甚至把扶贫等同于“送钱”,认为扶贫就是简单的送钱送物。于是,一些贫困地区和穷人把“穷”当成了“资本”,渴望拥有更多的扶贫资金,长期戴着“扶贫帽”。有些人甚至愿意软弱,不愿意改变。
这样扶贫不仅收效甚微,还养了一批“懒人”,等着各种扶贫政策带来的“鱼”。但是各级党委政府一味的送“鱼”是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因为“授人以鱼”只能满足“三餐”的需要,而“授人以鱼”可以教会穷人“造血”的方法,帮助他们学习生存技能,让他们终身受用。阳朔“水扶贫工场”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推动“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化。“水扶贫工作坊”开启了精准扶贫的新篇章,也为穷人“量身定做”了增加收入的新方法。也是积极“邀请”企业帮助其脱贫的新思路,因地制宜打造“水扶贫工场”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扶贫氛围,形成可复制的模式,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共同打造富民新产业,引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山河情怀养一方人。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软环境”。如果环境不好,生态不美,自然会有很多游客不愿意来,或者来了就不愿意留下来。所以会吸引游客“走进去”,做绿色文章。让青山绿水和生成有更多的可能性,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旅游业更好的发展,青山绿水可以成为金山银山,贫困村民的“钱袋”会越来越多,为绿色发展画“同心圆”,写出新的高质量扶贫答卷。(安秋瑾)
标题:「“水上扶贫车间”撑起贫困群众致富新希望」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