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快讯}锻造大国工匠 奠基中国制造
本篇文章5693字,读完约14分钟
七十年前的中国,被老一辈人戏称为“洋”的洋火、洋布、洋灰,记录了工业基础薄弱、产品和技术不得不进口的日子。
7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高速铁路已经走出国门,“天宫”号也在空行驶,5g技术引领了这一趋势...“中国制造”已经传遍全球,正在向“中国制造”、“中国制造”迈进。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千百万熟练的工匠,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亿万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教育作为工匠的摇篮和技术技术人才成长的地方,经过70年的不懈追求,奏出了以技能强国、以职业教育强国的强歌。
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1700所,在校生2685.5万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和招生规模分别占中国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半。
在庞大的数字背后,中国的职业教育已经苦苦寻找了70年。
“普通中学多,技工学校少,不能满足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迫切需要。”1949年,中国各种职业学校只有30万学生。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向苏联学习后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为了快速填补人才缺口,国家重点发展培养周期短、实用性强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央和地方的工业、交通、农业、林业、金融、贸易等国民经济主管部门,都设立了一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培养技术和管理干部。劳动部门所属企业设立技工学校,面向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工人。经过几年的建设,地质、采矿、电器、铁路运输等一批中等规模的学校。,这在现代中国是没有的,建立了。
但当时的情况是下大力气,人才培养的速度还是难以满足需求。1958年,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勤工俭学”学校首次出现在天津第一国营棉纺厂。这种“半日工作半日学习”的模式,在城市和农村广泛开展。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方法给了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和学习技能的机会,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覆盖面。
到196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在校生126.65万人,占当时高中学生总数的53.2%。
然而,探索在不知不觉中戛然而止。“文革”期间,职业教育被视为“资产阶级双轨制度”的标志,大量职业教育停办、合并或改为普通中学。
职业教育的恢复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全党全国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条战线都出现了人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许多人才由于不符合实际需要,形成了大量的积压。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仅占高中学生总数的7.6%,中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衡。
在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在讨论中等教育结构调整时,通篇只提到一件事——发展职业教育。《决定》对职业教育体系有着明确的解读,提出要“逐步建立从初级到高级,产业配套,结构合理,与通识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种布局影响至今。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发展的重点仍然是中等职业教育。除了原有的中专和技校,一股新的力量——职业高中也加入了进来。当时山东、北京、上海等地率先试点,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或在普通高中办职业高中。这种学校属于离市场最远的教育部门,却最先尝到市场的味道——毕业生不分配,没有干部身份,没有上级企业的保护,必须学会在市场的海洋里游泳。但很快,它就成了中国职业学校的常态。
20世纪90年代,在政企分开、减负增效的背景下,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和企业教育职能的分离,以及仍处于低端生产的企业无力为技术工人提供优厚待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下降。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浪潮席卷而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从另一个侧面冲击了传统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不萧条。相反,它以改革的方式解决问题。一方面国家比较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正式颁布,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体系构成,以及政府和有关方面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寻求新的突破,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上日程,着手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专门人才。”此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数量从几十所增加到1400多所。
然而,在每个时期,职业教育似乎总是在国家需求和个人选择之间错位。“自卑”的偏见,“破路”的烦恼,“天花板”隐约可见。
面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2014年,中央政府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成功之门的重要途径。它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能、促进就业和创业的重要责任,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产教深度融合、中等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建立高职学生资助制度,并享受与本科同等的待遇。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深化改革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份文件一开始就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这个看似简单的表达代表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一系列制度设计为职业教育注入了信心。纵向上,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有中职、高职、本科和专业硕士、博士;横向有产教一体化,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水平证书一体化。职业教育不再是一条劣质的轨道,而是一条并排存在的上升通道。
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路
“同学,如果你带上工装和安全帽,你就是一个准电梯男了。从今天开始,你必须学会自己的技能,对每一个乘坐电梯的陌生人负责。”最近在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企业的培训师正在给学生上现代学徒班。
现代学徒制是一项旨在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自2014年提出以来,已在全国366个试点项目中进行。
人才的适用性是贯穿70年职业教育的主题。
“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职业教育开始根据这一原则探索人才培养。“当时的理解是,学生参加劳动才是真正的生产劳动。学校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实习车间,每个车间都有自己的产品。”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南京广播工业学校原校长于佳琪回忆说。因为中专与技校和工业企业有天然的联系,“实习工厂的导师多是从工厂调过来的高级技师和老师傅”。
“动手能力强”是很多老中专生引以为豪的优势。但是这种训练方法并不完美。“当时的学校教育完全是一个计划体系,开什么专业,教什么课都是上级决定的。比如说到生产劳动,学生要固定姿势工作8周,不能轮换。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技能,我们学校在可以修改教学计划的时候,把生产劳动改成了专业实习,规定了工种轮换。”于佳琪说。
改革开放后,这种培养模式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很难持续下去。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后,为了减轻企业办社会的历史负担,工业企业与职业教育脱钩。研究数据显示,从1995年到2006年,我国开办中等职业教育的企业数量逐年减少,从2850家减少到520家。
在这样的情况下,“黑板上的未知地址”和“大学课程压缩饼干”成了一些职业学校的无奈之举。
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召开了两次全国职业教育会议。针对当时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大会在主题报告中总结为:“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2006年以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规划》。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5.5亿元,拉动地方财政投入89.7亿元,工业企业投入28.3亿元支持建设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
"这一轮建设特别强调机构改革."南京信息工程学院教务处主任许李因说。许多学校开始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全面启动。
订单班、大师工作室、企业进校、现代学徒制、共建实训基地...各种能够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的合作模式初见成效,学生的实际学习机会大大拓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课程、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开发……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开始在中国扎根。校企合作不再简单理解为在企业实习,而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到评价的一系列深度参与。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又一双看不见的手。根据大赛执委会提供的数据,“目前近90%的大赛都是由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度参与,及时引进最新的工业技术、先进设备和人才需求标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家形成了学校赛、省赛、全国赛三级比赛体系。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学生人数从2008年的几十万增长到现在,覆盖了职业院校的3000万学生。
“努力让每个人都有在生活中发光的机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对职业教育寄予厚望。
职业教育以实际行动回应。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提高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专业实习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等一系列标准,加强了职业教师队伍建设,其中“双师型”教师45.56万人,占中等职业学校专职教师的31.48%,占高等职业学校专职教师的39.7%。
今年以来,“1+x”体系试点启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正式实施,一批产教结合的企业正在培育,人才培养理念正在从单一的技术技能向综合素质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跳跃。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为职业教育增值,为职校生赋权,为人人成才铺路,为人人发光奠定基础。
为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的经济依赖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这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大量的大国工匠。所以职业教育大有可为。”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委托还在耳边。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能、促进就业的重要职责;承担起努力培养亿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术人才的历史重任;它被视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突破口,被视为转变模式、调整结构、造福民生的战略支点。
在职业教育70年的发展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我们可以承受这样的巨大信任。
从过去的“两弹一星”到今天的大飞机大火箭,没有一件国家武器不是职业院校毕业生铸造的。
从1990年的亚运会到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国内重大外事活动的无礼仪接待和餐饮服务都失去了职业教育的影子。
从托儿所、幼儿园到养老,从生产销售到物流,从能源到通讯,没有一个普通人能没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今天的职业教育,以更加饱满的精神,不断增强为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产业升级,专业第一。今年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新增13个职业,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和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2019年,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记录,今年共设置“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399所,“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207所,“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498所,“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568所。
虽然职业教育不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依附于工业企业,但它的贴近度是空.北京市教委连续两次带领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教育与首都产业契合度调查”,并相应调整专业设置。今年国家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49个新专业都是行业引领,重点服务农村振兴战略,打造制造业强国,提升和拓展现代服务业。同时,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员工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摆脱贫困,解决关键问题。很多贫困家庭实现了“一人职业教育,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从四川藏区儿童“9+3”免费职业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所有农村学生、农业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交学费,每个学生每年国家补助2000元。职业教育在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施《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行动计划》,东部地区招收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后根据学生意愿推荐东部地区就业;通过对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残疾人等进行广泛的职业培训。,近年来为每年减少1000多万人的贫困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
“原来我家种的茶几卖十块钱一斤。现在跟师傅学会了用手泡茶,茶叶一斤能卖一千多块。”贵州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高对未来充满信心。毕业后,他的同学,畜牧兽医专业的女孩秦望,以每月5000元的起薪回到了家乡毕节的现代水产养殖企业。他们只是数百万职业教育学生的缩影。据统计,在过去的三年里,850万家庭的孩子通过职业教育成为了第一代大学生。职业教育为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创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受教育程度很低。现在职业院校的大门向我们农民工敞开了。我想抓住这个机会提高我的职业技能。”在深圳工作的杨军今年重返校园。2019年,国务院决定扩大高职院校招生100万人。职业院校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敞开大门,为高素质的科技人员注入新的力量。
职业教育还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帮助企业“走出去”。近年来,天津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鲁班工场”,已登陆泰国、英国、印度等七个国家。2017年,肯尼亚“内蒙古铁路”成功通车,陕西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职业院校组织团体为当地员工提供培训支持。今年3月,好消息又从非洲大陆传来。在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与“走出去”探索海外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中国职业院校制定的五项专业标准被批准为赞比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回顾过去的70年,职业教育在应对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中实现了自身的转型。
回顾过去的70年,职业教育以其独特的坚韧和努力,反击了轻视劳动和技能的偏见。
回顾过去70年,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输送合格技术人才的责任。
展望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职业教育必将肩负起锻造大工匠、奠定中国制造业基础的重任,必将肩负起以技能强国、以职业教育强国的历史重任。
中国教育报高靓
标题:{教育快讯}锻造大国工匠 奠基中国制造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