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半数能识别,垃圾分类推广任重道远」
本篇文章1490字,读完约4分钟
虽然垃圾分类规定在当地已经实施了近一年,但生活在安的大二学生范仍然缺乏对垃圾分类标准的掌握。“分类时会犹豫不决,凭直觉判断”。根据中国共青团对中学媒体的调查,调查中43.9%的大学生在处理垃圾时会有意识地进行分类。然而,只有4.6%的垃圾分类标准被完全掌握,42.3%的人能够区分其中的大部分,43.4%的人能够区分其中的一部分,9.7%的人几乎无法区分。(中国青年报,6月8日)
调查显示,近90%的大学生支持垃圾分类,但只有一半能正确区分。两组数据的对比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如果连学历较高的大学生都不能正确区分和执行垃圾分类标准,其他群体的情况就不乐观了。比如4月1日,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了一次生活垃圾分类舆情调查。结果显示,55.8%的受访者知道并知道如何正确分类,42.1%的受访者知道某件事但不知道如何分类,2.1%的受访者听说过但根本不知道如何分类。根据北京市相关机构组织的民意调查,虽然居民对生活垃圾“四类”的知晓率达到80%,但分类投放的意识和参与率仍然较低,餐厨垃圾的准确投放率仅为20%。
北京作为全国首批八个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之一,于2011年制定了第一部地方生活垃圾管理专项规定,并于2017年开始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但从居民认知度来看,先进地区并未形成先发优势,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参与度、认知度和预期投资率处于平均水平。一方面说明前期工作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垃圾分拣系统没有完全建立,没有形成从前端到末端的有效闭环,最终收到整体改善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说明长期的行为习惯是高度依赖和难以驾驭的,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彻底改变。
垃圾的分类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垃圾分类可以使人均生活垃圾产量减少三分之二,有利于提高垃圾质量,使焚烧(或填埋)更加无害化。在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置的闭环过程中,垃圾分类投放的参与性和准确性对后续工作的能效起着基础性作用。所以垃圾分类没有基本的公众参与,只有相关人员的现场监督和二次分类,不仅人力成本巨大,而且很难实现全面覆盖。因此,提高人们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识,有效提高对垃圾分类标准的认可度,关系到垃圾分类的执行和最终结果。
垃圾分类不仅是一项全国性的活动,也是一项“携手并进”的活动。垃圾分类处理虽然提倡多年,在一些城市也长期开展,但在居民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方面远未达到预期,说明现有的推广策略和方法相对低效,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具体来说,要坚持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先易后难,从最简单的垃圾分类入手,逐步培养公众的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先主动参与。
二是要实行分类。宣传、普及、实施的要求也有差异。比如老年群体接受度比较慢,要每天反复引导和纠正。必要时,应提供相应的帮助,如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居家服务,协助其分类和接生;
第三,要方便适用。报告称,一些地方分类垃圾桶的放置和设置存在一些不足,要么设置过于复杂,增加了识别难度,要么设置过于简单,导致混装现象。需要结合垃圾分类及后续处置能力、公众素质、需求满意度等多种因素,最大化便利性和适用性原则,最大化聚集效应。
四是约束和促进。垃圾分类是公民应该履行的公共义务。除了灵活的引导和鼓励,比如拿分或者送小礼物,也离不开强制措施的推广。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下,加强监管、执法和处罚也是垃圾分类推广的意义所在。此外,以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为平台,开展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多样的宣传普及,也是提高全国垃圾分类认可度和参与度的现实途径。需要从零开始,从零开始,然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影响力(唐基伟)
标题:「大学生半数能识别,垃圾分类推广任重道远」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