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本篇文章1205字,读完约3分钟
通过一个屏幕,可以在北京“寻访千年运河”,在广东“徜徉岭南古今”,在甘肃“窥千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随着这一天的临近,各地纷纷推出在线活动,让观众在云中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星星的文化宝藏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走在鼓浪屿这个“海上花园”,也许无法想象当年的繁华景象,但在历史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风情、欧式风情中,一定会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身在唐代名寺大雁塔,未必能还原“雁塔诗社”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碑的刻线宫图和西洋石门槛上领略唐代的繁华;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镀金铜蚕”,也许我们无法体会到汉代精湛的镀金技艺,但我们一定能够了解到汉代蚕业繁荣的故事中,我们的祖先在开辟丝绸之路上的伟大壮举。纵观中国大地,文物总是充满历史,每面墙每块瓦上都有文化,每处景观都有故事。我们应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珍惜自己的生命。
每一份文化遗产都不仅仅是历史生活的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时间是无声的,但它会通过每一份文化遗产,镌刻历史脉络、民族记忆、精神基因。凝聚在文化遗产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基础,也为民族的永无止境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养料。只有记住历史的沧桑,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才能更好的延续文化的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应该让文化遗产“孕育在一个内室里,没有人认识她”,而应该让它“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不仅要保护文化遗产,还要激活其固有的活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既然文化遗产是“遗产”,那只是说明它离现代生活很远。如何缩小这个距离,让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作品,而是一个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中的活的物体,这正是需要不断努力的地方。这些年来,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到创意视频《文物展》,再到《故宫历》,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等文化创意产品都卖得不错。这种文化现象也从侧面说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
最好的保护就是成为日常必需品。历史文化的滋养,不仅仅体现在几千年的历史回顾中,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知道,参与到。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时,当故宫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频频售罄时,当陕西剪纸、遂昌宗龙等非遗产陪送礼品受到顾客青睐时,不仅是文化遗产,“活”的是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有过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也应该以活力走向未来。让文化底蕴和生活相遇,让他们贴近百姓而不是“冷”。有趣但沉重,这大概是打磨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可喜的是,遗产日期间,众多网络平台将联合举办“非物质购物节”。一方面是古老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它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格式。无形的“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可以完全融入当代生活。而这就是题目的应有之义“让故宫收藏的文物,辽阔土地上展示的遗产,古籍中写的文字活下去”。
标题:(文化)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