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陈玲娟:期颐之境忆风华
本篇文章5373字,读完约13分钟
“山上还有千年树,世界上很难遇到百岁老人。”她是徐悲鸿、林风眠的弟子,一生画山水花卉。两年前,中央美术学院庆祝百年校庆。作为母校百年诞辰的礼物,作为最老的校友,她捐赠了1944年老师徐悲鸿题写的题词——“敬德,求学,向将军,含蓄,极明,中庸。”
与女画家的头衔相比,106岁的陈玲娟更愿意被视为女教师,因为她一生教书育人,只希望把她一生所学的东西传给年轻的学生。“百年沧桑,岁月变迁,无论是在杭州艺术学院,还是在中央大学艺术系,还是在北平艺术学院,老师都如父亲所说的那么好,亲朋好友般的谈吐温暖了我的一生”。
出生于贵族家庭
1914年,陈玲娟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西乡官桥(今余姚市)。关桥陈家在明末从河南迁到浙江,历时三百多年。祖父()是一名茶商,捐赠约100亩土地成立陈氏益田,救济家中孤独的穷人;我父亲陈一仁(洪奎)晚年开办了稷山学堂,开创了农村发展学习的先河。在她这一代,家里有8个兄弟,都是出类拔萃的,尤其是陈赤怀、、陈训慈,被称为“宁波帮陈文学三杰”。
2015年2月,陈灵娟给作者发了一张贺年卡,上面写着:“我敬佩我的大哥陈条淮,早年跟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赵家仪和我大哥是宁波帮的主席和副主席。1916年孙中山访问宁波时,亲自给他们题词“不难做,难知”,就是告诉大家,理解一件事比做一件事更难。”
2017年5月,杭州天长小学庆祝建校90周年。陈令娟得知后说:“大哥在杭州和宁波政府担任要职时,就致力于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清末新式学堂设置高潮中,大哥改宁波城乡书院、舒梦为新式小学,400余所;与宁波本土贤人共同创建宁波小市中学。1927年后,老大哥两度担任杭州市长,出资建立杭州第一所公立小学——天长小学。”陈玲娟的孙女赵就读于这所小学,并代表祖母向学校赠送史料以示庆贺。
今年5月,杭州举办了一系列活动纪念国学大师马一浮逝世50周年,陈玲娟委托家人将她的画送到江庄马一浮纪念馆。
陈玲娟回忆说:1910年3月,唐守谦在上海创办《天铎报》,她的大哥陈条淮任主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马一浮是唐守谦的大女婿,他娶了大哥。二哥陈训恩(颜季)受表弟进步思想影响,从小大18岁。1911年,任《天多日报》编辑部编辑,开始用“布雷”这个笔名来表现自己犀利的文笔。与此同时,孙中山代表临时政府起草了外交宣言《致友人书》,由他的二哥翻译成中文,首先在《天铎日报》上发表。二哥推动复性学院的建立,马一浮是主旨发言人。
四弟陈训慈(梁叔)是浙大历史系教授。在担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期间,他创办了浙江省第一家省级学术期刊《温岚日报》。马一浮为杂志写了一篇文章,在当时的学术界影响很大。在哥哥的影响下,陈玲娟多次造访马一浮,聆听教诲,并将她倡导的“真、善、美皆在六艺”运用到美育中。
四哥也是冲温岚馆《四库全书》的大英雄。陈玲娟回忆,1937年7月到8月初,是她在杭州艺术学院读书的最后两个月。赭石鼓山支是温岚馆四库全书的集散地。它与艺术学院坐落在西湖的白堤上,两者相距甚近。四哥荀慈经常来艺术学院宣传抗日征文。她经常去四哥办公室参加赶四库全书的筹备工作,从94个书柜里搬出了柜子书和珍本。经过清点和登记,她把它们放进了228个书架。1937年8月4日,四哥带领浙江、屠等同行,从杭州鼓山到富阳玉山,奔本镇堂之宝,开始了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长征。
“九天之后,两场战役的战斗开始了。同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据日本文献记载,次年2月22日,日本“沦陷区图书文献接收委员会”从上海派9人到杭州,对温岚馆等26个政府和文化机构进行调查,但他们“不幸”未能找到《四库全书——历史》证明了四哥的判断。作为这次重大事件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四哥在中国图书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进艺术的殿堂
陈玲娟曾在新年贺卡中挑选了一幅人生剪影:“夏日清晨,儿子、儿媳、孙女陪我欣赏西湖荷花。前面是我1935年就读的杭州艺术学院旧址。”“百岁不是梦。我能长命百岁,离不开所有亲朋好友的关心,离不开孩子的孝顺。图为中秋节,小孙女赵向我献茶和月饼。我好开心!”
1914年7月,其父陈一仁死于伤寒。他二哥陈训恩二十五岁,弟妹年幼。陈玲娟“生于当年五月。”家庭发生了变化。“这就像一千个责任,突然加到肩膀上。”陈训恩遵从父亲的意愿,毅然摆脱了一切。他在家住了五年。
在陈玲娟的记忆中,四哥荀慈是众多兄弟中最和蔼可亲的人。“自从父母早逝,二哥布雷就一直不在家。我家人口多,事务复杂。四哥20岁结婚后不久,就听从了二哥的意见,放弃了组织小家庭的愿望,毅然挑起了二哥卸下的大家庭负担。他努力工作,付出了十几年。”
陈玲娟小时候体弱多病,有肺病。在家人的照顾下,身体奇迹般的好了起来。后来她经常说,是家人温暖了她一辈子。
陈玲娟从小聪明,热爱艺术,杭州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是她进入艺术殿堂的第一站。那一年,她刚满21岁。80多年来,杭州艺术学院坐落在平湖秋月附近的教学楼内。校长林风眠,教务长林,老师、潘天寿等,学生、、吴冠中、朱怀信等经常在睡梦中出现。
当时每个周末,林风眠校长都会邀请学生参观公寓,拿出西点、水果留下来吃晚饭,一一介绍中外名著,让学生大开眼界。师生之间深厚的友谊感动了陈灵娟:“林校长提出了画画和做人的要求。他要求学生要有一种远为功利的态度;第二,要有热爱自然的态度。他经常引用达芬奇的话走向自然,做自然之子;第三,要有精准的观察态度。他说艺术家能看到人看不到的,人闻不到的,人感觉不到的;第四,要有努力的态度。”
陈玲娟在校期间,听林校长讲过蔡元培的美育思想。1919年,蔡元培写了《别忘了文化运动中的美育》。他还提出:“将来湖滨地区如果能划归艺术大学管辖,就要整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等。会被设立成为艺术区,这将影响社会艺术的未来,难道不是又深又远吗!”
受此启发,陈灵娟入学不久就起草了《西湖美学》的写作提纲,并向林校长请教。林校长在百忙之中,耐心修改,鼓励她大胆写作。林院长看了之后,郑文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时至今日,陈灵娟认为,“西湖美学”的美育命题仍有待研究。2017年11月,在第12届西湖文化研讨会上,陈玲娟委托儿子赵毅新呼吁开展西湖美学研究,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在离开杭州艺术学院的前夕,林校长在陈玲娟的笔记本扉页上写下了一句鼓励的话:“为人诚实,勤于绘画。”可惜笔记本在战争中丢失了,但林校长践行和重视美育的精神却成了陈玲娟的人生方向。退休后,她建议教育部门增加中小学美育课程。
到现在,陈玲娟还记得第一首校歌:“美院的运动员一起扫!艺术学院的运动员们,用锤子敲打!再造亚东艺术现场,一定要让艺术无处不在的发光发亮!”2018年3月,中国美术学院建院90周年,她将珍藏多年的杭州艺术学院老照片捐赠给母校。
英国车轮护宝,终身骄傲
1938年,陈玲娟随家人逃往重庆。有一天,她无意中得知中央大学艺术系在本地招生,来到考场试了试。陈灵娟当场画了墨竹,张书旗教授马上在下面填鸟,写道:“五阴冬月,灵娟写菊花,书旗填鸟,是漳州客。”
陈玲娟进入CUHK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张书旗、黄君璧等老师,在绘画方面取得很大进步。1942年,第三届全国美展在重庆举行。陈玲娟的《荷花翠鸟》79号和张大千的《风景》78号一起展出。
1941年,张书旗著名的抗战绘画《百鸽重庆》作为国家礼物赠送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当时日本飞机不时狂轰滥炸,陈玲娟和她的同学给老师当助手。当他们按下警报时,他们立即打包宣纸和颜料,并把它们转移到防御空洞。2016年,在20国集团杭州峰会前夕,陈玲娟将师生合作的画作重新裱起来,委托家人赠送给杭州“百年丝弦坊历史文化展览馆”张书旗画馆。
1944年陈灵娟毕业前夕,老师徐悲鸿发了一条个人信息:“敬德,求学,宽,潜,极亮,中庸。”这幅书法反映了徐悲鸿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念,也涵盖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座右铭“尽可能含蓄”。
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赵毅新受母亲之托,前往北京赠送徐悲鸿题写的木牌匾。
陈灵娟一生中最引以为傲的事——“英国护轮宝”也是徐悲鸿先生开创的。
1946年8月,她在上海市北中学任教,并愉快地接受徐悲鸿先生的邀请,到北平艺术学院(现中央美术学院)担任助教。受许先生委托,几位前中央大学毕业生护送20多箱珍贵书画到北平。可惜当时船上决定先放了包裹,把这堆木箱放在码头上。担心文物受损,她费了好大劲才把木箱装上了岸上的船。
“船长是英国人,而且傲慢。我一打扮成学生就会被人看不起,于是我急中生智,决定提升自己的地位,找队长谈谈。我拿出平时的积蓄,把舱票换成舱票,打开行李箱,挑了最时髦的衣服去打扮。正好同一个房间的俄罗斯姑娘会说英语,会机智地扮演我的秘书,以至于队长一直误以为我是艺术学院的副院长。”陈玲娟回忆说,她中学时就读于教会学校,流利的英语在关键时刻大派用场。幸运的是,船长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并很快获得了信任。船长亲自命令船员将船上的木箱抬到船上。船到秦皇岛后,坐火车转到北平。途中也遇到了前一班火车被炸脱轨的危险。
“到了北平后,徐先生到杨洋胡同宿舍来看我,连连称赞:‘这二十多箱书画都是宝贝!凌娟细心机智,一路辛苦,”2000年,廖珍妮·文婧来到杭州参加徐悲鸿的画展,提到了护送书画的往事,说:“不仅有徐悲鸿的书画,还有他收藏在这些书画盒里的珍宝。也许,你参与整理的北平艺术学院图书馆的书画,后来就成了杨梅图书馆的旧藏。北虹曾告诉我,灵娟遇大事可以屏住呼吸,非常感谢。" "
不久,陈灵娟与齐白石、吴作人、、艾忠信、董、宗企祥一起加入了徐悲鸿发起的北平美术家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协会41人,陈灵娟32岁是最年轻的成员。目前,她是中国艺术界唯一幸存的资深人物。
百岁“时尚奶奶”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陈玲娟依然温文尔雅,乐观谦虚。岁月似乎没有在老人的脸上留下太多的艰辛,更多的是诗意的回忆。
1943年,老师徐悲鸿讲课时,背诵了李清照的《梦序》。“这小小的顺序,文字简洁,不雕琢,富于自然美。可以画。”要求创作一幅国画。徐悲鸿对陈灵娟的作品大加赞赏:“灵娟构思巧妙,切中要害。以‘争渡,争渡,惊起一只沙滩鸥’的意境为主题,非常好,非常好。”毕业时,徐悲鸿给了她“书”这个词,鼓励她:“愿诗画相伴一生。”
陈玲娟说:“诗意的生活,既是许老师对我的期待,也是我旅途的痕迹,是我快乐的源泉。自从和她联系后,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在我眼里,生活就是热爱生活,送爱情诗画。即使身处逆境,生活也能自得其乐。像书画一样温暖,你可以用丰满写出胸中的气息。可以说,在漫长的岁月里,老师的口碑教诲让我受益终生。经过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文艺诗一直是我讲课的主要内容,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北平艺术学院任教后不久,陈玲娟遇到了她的人生伴侣。1948年初,她在南京与教育家赵冕结婚。受梁漱溟、严、、陶行知的影响,赵勉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20世纪40年代初,他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师从美国教育大师、哲学之父约翰·杜威(John Dewey)。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央教育部参事。
1955年,夫妻俩搬回杭州。赵勉是杭州大学外国语教授,陈玲娟是杭州八中(现杭州旅游职业学校)美术老师。1965年丈夫癌症去世后,陈玲娟和儿子住在一起。
现在,他的儿子赵毅已经70岁过年了,母亲依然是他心中的骄傲和精神支柱。母亲的言行让他明白,如果遇到困难,他不会放弃自己,无论多大的风浪,他都会挺过来。妈妈经常把一句老话挂在嘴边:“突然来了不要惊讶,平白加了也不要生气。”
在陈玲娟2014年的贺卡中,她人生的第一个剪影就是手里拿着一张贺卡,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附文写道:“每年过年,看国内外亲朋好友寄来的贺卡,我都觉得暖暖的。图为美国亲友精心制作的新年百岁生日卡。”
“慈湖中学是我的家乡宁波一所有100多年历史的学校。我们家很多亲戚都是慈湖中学毕业,走向社会的。前几年,八哥(陈叔同)给母校捐款,成立了奖学金基金会。我当了一辈子老师,知道农村贫困孩子读书不容易,也每年捐点钱给自己微薄的力量。图为我在读《慈湖文学》,追忆往事。”这是2014年贺卡里的第三个生命剪影。
后来,陈玲娟委托儿子送她两部作品回老家表达乡愁。其中一张照片显示一只母鸡站在满是野菊花的栅栏旁。陈灵娟说:“我在老家画鸡。一般公鸡多,母鸡比公鸡难画。”在她童年的记忆里,家乡有三样东西给她印象最深:香椿、杨梅、野菊花。
每年杨梅成熟的时候,陈玲娟都会眯着眼睛给孙女讲一句老家的民间话:冬天红杨梅吊篮,夏天红杨梅,小夏虫。她不忘启发说:“夏至杨梅满山红,到了暑热,必是虫。不仅吃杨梅,做任何事都要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在她心中,家乡就像一根线,像珠子一样串联着分散在国内外的家族后裔。
陈玲娟106岁,经常用智能手机和亲朋好友视频聊天;家里谁生了孩子,一旦学生有了新的艺术创作,就会拍照传给她,被称为“时尚奶奶”。即使年事已高,她仍然不改初衷,呼吁加强美育。正如她在2015年的贺卡中所说,“审美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阳光和温暖,赞美和关爱生活中的美好和辉煌。尊重老师的教诲,希望美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走进学校,走进社会,走进领域,走进普通人的家。”
标题:(文化)陈玲娟:期颐之境忆风华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