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宝树: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本篇文章4489字,读完约11分钟
说起新生代科幻作家,有一个奇怪的人忍不住提起,他以《三体X:想象》在科幻圈出道,一出道就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科幻作品——宝树。
《三体X:想象》是《三体》的粉丝续作。2010年12月在水木社区和百度贴吧首次发布,两三周左右完成。当时距离《三体ⅲ:死亡永生》(2010年11月)正式出版还不到一个月,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后来《科幻世界》的老师姚海军用眼睛学人才,2011年6月实体书出版。科幻小说评论家三丰曾评论说:“包书不仅写了10多万字的佳作,在十天之内震惊了四大家族。之后受generate频繁的启发,写了几部科幻小说如《基地的陷落》《难以置信的证据》《我们坐下来看冥王星》《黑暗的终结》等。但写科幻时喜欢迎合大众小众的兴趣,所以经常会演一些冷冰冰的、烂透了的、差强人意的情节,似乎走的是马王爷的路线。对于把写科幻小说当成个人爱好的作者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果能在庄和、小众和大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是真正的出路。”
不久,包书在《科幻世界》、《超级好看》、《最新颖》等杂志上发表了许多中短篇小说。仅2012年,她就发表了十余篇中短篇小说,随后出版了《老地球之歌》合集,以及小说《时间的市场》,中篇小说《人人都爱查尔斯》等。,并多次获得银河奖、星云奖。
包书对科幻小说的热爱也始于孩提时代。90年代初接触到郑的《飞向射手座》、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以及凡尔纳、威尔斯、倪匡的多部科幻小说。此外,还有很多科幻电影,比如《霹雳宝贝》《大气消失》等等。然而,影响他的不仅仅是科幻小说,还有科学本身。包书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例如,当时我读了《十万个为什么》,知道了宇宙有多么广阔。光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飞向最近的恒星,用了4年时间,比那些精彩的电影场景还要震撼。而事实上,只有对科学有一定的投入,才能更好地欣赏科幻作品。”小时候,包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去探索和发现那些令人兴奋的真理。然而,在学习哲学之后,包书开始认为最让他着迷的是“刺激”本身,所以写科幻小说甚至是一个梦。
在包书看来,哲学和科幻是相通的,因为哲学实际上是一种对终极问题的思考,包括宇宙、生命、宗教和伦理价值观等。,所以它有一种超现实主义。在科幻小说中,对世界的认知,对意识的认知,克隆人和原始人是否有个人身份,智力提高的动物是否有人权等等,这些都在哲学中得到了彻底的思考。正因为如此,包书的作品在戏谑之后有着深刻的人性思考。
很多武侠小说的粉丝,尤其是金庸粉丝,都知道《剑桥屠龙记》(豆瓣评分8.2)、《剑桥金庸武侠简史》(豆瓣评分8.1)。这两部书模仿了《剑桥中国史》的学术话语体系,将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融入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历史。
《剑桥屠龙史》2008年首次在天涯论坛连载,轰动一时,被粉丝疯狂转载。后来,2011年3月,万卷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实体书。作者辛元平自称是金的铁杆和70后的历史爱好者。
这两本书都是以金庸武侠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为前提的。结合金庸十五篇小说、唐宋传奇和各个时期的民间传说,作出一部连贯的虚拟武侠史,考察历史上武侠、江湖、门派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探讨少林、武当、丐帮、明教、天地会等武侠组织的起源、兴衰,回答原著中许多未解之谜,重述了从商朝到清朝末年三千年的全部中国历史
这个天才,武侠辛元平,也是我们的科幻宝树。
此外,《剑桥天杀龙史》和《三体X:想象》分别于2011年3月和6月出版。但当时没人知道。事实上,它们的作者都是珍贵的树木。
这一真相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冯岩直到2018年8月才发现,随后由腾讯人民专栏记者于2018年12月公布。
据《人物》报道,有一次记者在采访完辛元平本人后不久,在一次科幻活动中遇到了包书。他总觉得不对劲。包书犹豫了一下,告诉他,“你两天前采访了我”。还有一次,马伯庸给包书寄了一本新书。新书的序言是出版社邀请辛元平写的。包书拿起书说:“我写了这个序列。”马伯庸吓了一跳。
事实上,科幻和武侠远远不能概括关于宝树的一切。他翻译了《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写了玄幻小说《天龙八部》和《金翅鸟》,在报纸上写了时事专栏,还单独开了一条微博谈论儒家文化,是个爱旅游的美食家。他写过一本与美食有关的科幻小说,比如《三国志·祭面》,想过用另一个笔名出版诗集,甚至打算写一本哲学方面的学术著作。
是时候说多产作家不能再描述宝树了。是时候说章鱼般的魔法跨越国界了。有才之人有才华也是真的。最难得的是,时隔这么多年,包书依然幽默风趣,待人真诚如子。能坚持初衷专心写作的人还是不多。有趣的是,在爱情发电的科幻圈里总能看到那些执着的行者。
问答
1。科幻作家如何看待瘟疫?
宝树:当然大家都不愿意有瘟疫,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也挺科幻的。一个看起来很繁荣的社会,因为一点点比针尖小无数倍的蛋白质和核酸,可能都不算是生物,会立刻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毁灭。它似乎不像超新星爆炸和彗星撞击地球那样具有爆炸性,但它更有可能发生,给科幻小说空的想象力提供了大量材料,从它的生物学基础,到治疗方法,到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等等。所以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关于瘟疫的科幻作品,或者说科幻作品都包含这样的元素。早在玛丽·雪莱写《最后的人》的时候,就讲述了瘟疫毁灭世界后,威尔斯的“世界大战”,最后被瘟疫杀死了火星人;近年来,斯蒂芬·金的《末日临近》、王晋康的《生死平衡》、克罗斯、毕淑敏的《卡罗拉病毒》等。都是关于致命瘟疫的优秀作品。一般所谓的僵尸小说也可以归为这一类。有很多新作,表面上不是指瘟疫,实际上可以归为瘟疫。比如格雷格·贝尔(Greg Bell)的《血乐》,讲的是纳米机器的自我复制,吞噬世界,其实和瘟疫的发展很像。还有尼尔·斯蒂芬森的《雪崩》,表面上是电脑病毒的意思,其实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可以控制人的大脑,也是另类的瘟疫。
2。除了瘟疫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它还有什么动力?
宝树:历史是一个充满蝴蝶效应的领域,一切都会有无限的后果,所以当然可以说瘟疫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然而,确切的例子很少。也许中世纪的黑死病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因为欧洲死了大量的人,教会的意识形态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间接开启了文艺复兴和思想解放。但如果让当时的智者选择,他们会选择让三分之一的人死去,以换取加速一两百年的社会进步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可以说,从人类应对瘟疫的角度来看,会有很多积极的东西,从医学进步到社会团结。
3。未来的瘟疫会是什么样的,当时的人类会如何对抗?你想过吗?
宝树:首先要警惕的是超级细菌或病毒的出现,也就是说它们既有高度传染性,又有致命性,有上亿人死亡,50%以上死亡。这是什么概念?值十次世界大战。首先,人类的对策是医学的进步。我不是专家。我瞎说。所谓免疫,就是产生特定的蛋白质作为抗体,与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结合,使其无用。这个组合很复杂,现在只能靠自己的免疫系统去碰撞一个结果。但如果未来计算能力足够发达,是否可以通过量子计算机等等计算出抗体的最佳蛋白质结构,从而快速研制疫苗或直接注射抗体?似乎可行。
另外,即使不考虑医学本身的进步,未来隔离的手段也会更加发达。因为科技本身就是在为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维持社会运转创造条件,比如我们现在通过手机和电脑与人接触,所以见面的需求就少了很多。十几二十年后,随着互联网、vr等技术的发展,外出工作、身体相聚已经不是硬性要求,大部分体力劳动都可以交给机器。物流的发展可以让人们不用出门就能拿到各种物资,甚至不需要快递。比如在网上下单后,机器人会在仓库里取货,装在自驾车上,开到小区后与智能快递柜对接,按照代码放到相应的格子里,自己拿走,甚至通过管道直接运到你家。在这样的社会里,很容易被孤立,病毒再厉害也无济于事。当然还会有其他问题,比如大家都呆在家里,见面越来越少也会影响心理健康。这是另一个问题。
还有一些更奇妙的可能性,比如上传意识,克隆身体器官并随时更换,或者对人体进行特殊彻底的改造。到那时,人类可能会彻底摆脱瘟疫问题。这是长远眼光,就不多说了。
4。科幻作家眼中最令人担忧的瘟疫是什么?
宝树:现实中是超级细菌或者病毒的出现。最让人担心的是人工合成的可能性,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很大的威胁。其实这项技术也已经初步出现。所以这次有谣言说新冠肺炎是人造的。生物学家对基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但随着基因编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荒谬的假设。
还有一些一般化的瘟疫,比如我刚才提到的纳米机器灾难和计算机病毒。其实让我们想想瘟疫的本质。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大规模的瘟疫出现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特别是丝绸之路打通之后,出现了几起世界性的瘟疫。瘟疫寄生在社会关系网络上。网络越大,瘟疫越大。只要人类社会连在一起,任何可怕的疾病都可以通过这个网络传播,这就是瘟疫。甚至有些想法也可以是瘟疫。随着社会的发展,没有人知道这个网络会是什么样子,会产生什么样的怪病。所以科幻作家总能想象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瘟疫形态。这不是好奇,也不是故事,而是对未知未来的警醒。
作者简介
包书,本名李俊,1980年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现居Xi安,专心写作。包书是新一代科幻作家的代表人物。喜欢中外历史和古典文学,关注时事。代表作有《三体X:想象》、《老土歌》、《时间市场》、《人人都爱查尔斯》、《天中龙中金翅鸟》、《天中龙中福地龙》等。其中,短篇作品多发表在《科幻世界》、《银河边缘》等科幻刊物上,包书获得多项中国科幻明星奖和中国科幻银河奖,其小说被翻译成英文、日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
工作介绍
包书的新书我们的科幻世界
这部小说是包书为《科幻世界》出版40周年而写的,也是2019年《科幻世界》第4期出版的《科幻世界》40周年特别随笔系列之一。故事讲的是科幻作家谢被初级漫画家沈琦“拦截”,去了他小时候常去的“星光书店”,最后卷入了一起谋杀案。
《科幻世界》杂志,王晋康的《亚当的归来》,80年代的科幻风暴,中国玄幻小说最高奖银河奖,1993年高考作文中偶遇的杂志文章《如果记忆可以移植》...包书将这些中国科幻迷熟悉的经典元素融入小说,以回忆录的形式创作了《我的科幻世界》。
2019年6月22日,科幻电影《我们的科幻世界》在“上海电影节科幻产业论坛”上获得互联网电影改编仪式授权,近期将上线,并在首部视频网站发布。《科幻世界》作为中国“科幻的摇篮”,是40年来制作的第一部电影,也是《科幻世界》改革后的一次创新。
推荐词
为什么要讲这部小说,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很多内容,有的是真实的故事,有的是夹杂着不同的名字,半真半假。科幻圈的很多人,无论是作者、读者、编辑、导演,还是普通科幻迷,都与《科幻世界》有着说不出的缘分。包书用这样一部小说揉合了许多对昔日行者的致敬,让我们这些资深科幻迷带着复杂的心情看着一个又一个名字,一点一点回忆起我们青葱岁月。
这是属于一代人,不,甚至几代人的记忆,也是一种传承。
科幻的光芒代代相传。
这篇文章转载时被部分删节了
标题:(文化)宝树: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严歌苓谈枕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