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闻}中医学“屠呦呦班”9年本博连读招生
本篇文章1613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中医研究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启动“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试点工程”,设立9年制中医药联合培养和“屠呦呦班”参加学士、博士学位学习,从2020年开始招生。以“关爱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继承创新、热爱全民、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和“青蒿素精神”培养拔尖创新型中医药人才。
开放教育,创新中医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据悉,这种新型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充分利用优质课程资源、实训基地、知名科学家团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研平台等优势。,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品德。对中医的主导地位和中医的发展道路有坚定的信念;掌握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较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创造性成果。
根据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特点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围绕多学科、宽视野的“5+4”序贯型人才的特点,按照“重组整合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人文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将本科、硕士、博士生三个教育层次融为一体,加强培养方案的整体系统设计,强调一体化设计和阶段性。
在本科培养中,要适应中医现代化的要求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目标,整合优化传统课程,构建新的交叉学科课程,探索和实践“一人一策”学习模式的改革,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交叉学科和个性化发展路径,为后期科研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双方培养单位组建联合学院,进行导师制度和导师队伍制度建设的全过程,有机结合学院教育和教师本位教育的优势,实现“早跟进、早临床、早科研”,以教师本位元素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研究生培养中,要突破传统培养模式,加强前期与后期的有机衔接,形成联合管理力量,共同搭建中医传承与科研创新的教学合作平台,实现以经典传承与学术创新为导向的经典学习提升,以研究成果为导向的科研能力提升。在科研教育阶段(6-7年级),完成学位课程并通过考试的学生将在国内顶尖研究平台或国外前沿实验室接受相关领域的严格科研训练。在培养创新能力阶段(8-9年级),选择国内顶尖专家和研究平台作为导师和培养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后获得博士文凭和博士学位证书。
加强联盟实现教学资源集聚效率
屠呦呦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从事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研究多年。因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这是中医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成就的最高奖项。
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中医综合研究机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是中医药行业科研和教育的“国家队”。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培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3年,当时著名中医学家岳美忠教授申请设立国家中医研究班。1978年,举办了第一期中医研究生班,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这也是我国第一批中医研究生。1985年,招收了第一批中医博士生。2005年,成立了中国医药行业第一所研究生院。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拥有诺奖获得者1人,两院院士7人,中医硕士7人,中医名医4人,黄绮学者19人,中医院校名师3人,博士生导师205人。培养了40名毕业生,大部分成为国内外中医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领军人物。
上海中医药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四所中医院校之一,是教育部与地方政府联合创办的中医院校,也是上海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由两个院的四位院士、两位中医大师、两位中医名家带领的各级各类人才,形成了强大的教学梯队,有力地推动了中医的传承与创新。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予专业覆盖所有中医学科,构建了医学人才系统成长路径。
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将携手并进,相互合作育人,努力打造一批科研能力强、中医传承水平高的拔尖人才,努力为未来的中医大师和科学家提供孵化“种子”。
标题:{健康新闻}中医学“屠呦呦班”9年本博连读招生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