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脚踩泥土,描绘扶贫“春华秋实”
本篇文章1646字,读完约4分钟
大别山深处的农家,住的是徽派建筑风格的新房;在新疆喀什的集市上,穿着民族服装的人们正忙着挑选活的动物,观众似乎听到了水彩画的嘈杂对话...前天,“春华秋实——中国国家画院扶贫题材素描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61位艺术家以200多件艺术品展示了中国重点贫困县区的新面孔..
“自2019年9月以来,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们已经在30多条路线上进行了收集和写生,历时四个多月,跨越了陕西、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河北、湖南、贵州、云南、广西、江西、西藏、新疆等省区,足迹几乎遍布全国重点贫困县区。”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表示,艺术家们克服了交通、气候等诸多困难,积极奔赴扶贫一线,见证了扶贫前后当地居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许多作品都是艺术家在现场创作的。
作为这幅画的艺术家之一,卢禹舜来到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意外离开后,北京和河北周围都下起了大雪。到德胜村花了将近14个小时,德胜村位于坝上草原的核心地带。
德胜村自然环境艰苦,人们长期生活贫困。然而,艺术家卢禹舜在一次绘画之旅中感受到了坝上一个贫穷村庄的转变。近年来,该村发展了光伏电站和迷你马铃薯种植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同时注重绿色生态发展。无论是开车还是站在辽阔的草原前停下来,卢禹舜一路用炭笔写生,记录着这片偏僻的坝上草原上改变了的贫困生活和一成不变的“精神家园”。
在这次展览中,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魏展出了两幅作品,即油画《平安华茂》和书法《华茂楼山连》。画中的红竹欣欣向荣,象征着今天华茂村民的幸福生活。花帽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凤翔镇,烧制陶器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华茂村,我们去了很多地方,感受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在一条蜿蜒的山路上,一些村民热情地用拖拉机载着我们。我印象深刻的是,村里的人不仅摆脱了物质生活的贫困,而且对美的追求也很强烈。许多人把陶制器皿放在墙上、门口和院子的角落里,种上繁盛的花朵。”
华茂村十几年前曾一度萧条,关闭土陶作坊生产的人不在少数。如今,华茂陶器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爬窑已被环保陶瓷烧制窑所取代,每年生产数十万件陶器产品。在收藏过程中,国家画院的专业艺术家魏、和当地艺术家创作了数十幅与当地革命历史遗迹和风土人情有关的陶艺版画,以这种艺术形式记录了花茅村的扶贫历程和发展经验。
在中国传统的花鸟画中,文人往往画梅、兰、竹、菊,蔬菜水果的主题往往被认为不够高,很少表达。然而,在这次展览中,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研究所所长乔一南画了一颗红枣,名叫秋石。来到新疆喀什、阿克苏收风写生后,乔伊南观察到,阿贾格曼甘村通过绑扫帚、做衣服、养牲畜、种水果蔬菜等方式脱贫增收。有一天,他看到一些红枣在当地居民采摘后稀疏地挂在树枝上,这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他用中国画的形式画当地人喜欢的西红柿和枣。
“既然是扶贫题材创作,中国画就必须走出大厅,走进人民的生活,画出对他们有感情的东西。”乔伊楠说。在参观中,他了解到当地的扶贫干部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看到了村民们的笑脸,深深地感动了他。“采风写生带来的亲身体验冲击了我们的心灵,激发了创造力。我们不停地写生,收集丰富的素材。”
多年来,它被广泛用于各地创作作品,这只是艺术家长期观察贫困地区人民生活变化的一个窗口。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贺家林回忆说,大约20年前他去太行山写生时,去了一些贫困的村庄,看到当地的希望小学很破旧。“这个学校在深山里,只有一个校长一个老师,几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个班上课,桌椅临时用木头做的。当时我们看完很难受,就赚了点钱捐给他们。”在后来的小品中,贺佳林看到的希望小学变得整洁崭新,孩子们的衣服也不再打补丁。"这个国家在过去20年里的扶贫努力可见一斑。"
贺佳林说,展出的作品有内容,有情感,艺术家不仅在前线扶贫时抒发真情实感,还通过速写、水墨等艺术形式,有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据悉,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扶贫主题的阶段性成果,将持续至7月25日。这位艺术家更完美的艺术创作将在未来展出。
标题:(文化)脚踩泥土,描绘扶贫“春华秋实”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原创绘本,绘出中国风
下一篇:(文化)题跋:一种特有的艺术语言